“課堂教學是素質教育的主渠道。”由于傳統的教學存在著種種弊端,課堂教學正在發生深刻的變革,地理教學也不例外。那么,在當前教育新理念下,什么是一堂好的地理課?筆者以為不管采取何種方法,何種手段,何種形式,一堂地理課是否成功,是否真正起到實效,至少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評價。
一、有沒有恰到好的地情境設計
聽一堂好課,總會令人心情舒暢,回味無窮。一個成功的地理教師首先應努力讓學生熱愛地理這門課,有學習地理的激情。而這要看教師如何把握,要設法激發學生的地理學習的興趣。在地理課上如能靈活巧妙地創設地理學習情境和氛圍,就不失為好的教學方法。像這樣恰到好處的教學情境設計必然會激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求知欲望。由“要他們學”變為“他們主動要學,樂意去學”。當然,創設地理教學情境的方法有多種,如:問題情境法、圖片情境法、閱讀材料情境法、音樂情境法等等,關鍵在于教師平時要注意收集各種豐富的地理資料,地理信息,善于總結,開動腦筋,勇于探索。
二、有沒有學生的主觀評價
在地理教學中傳授給學生地理知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如何求知,如何思考并解決問題。因為知識點可以忘掉,但思維作為一種能力,作為一種素質是永遠不會忘掉的。這些能力對學生將來的終身發展是極為有用的。例如,“討論式教學”本應是地理課中極好的體現民主、平等、和諧,能充分激發學生潛能的教學方法。因為它要求教師給每個學生充分發表自己觀點和看法的機會。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主導者地理教師在像這樣的完全開放性的問題討論中只能起啟發和引導作用,設法鼓勵他們發言,而不應控制得太多。教師如果參與討論,應以班內一個普通成員的身份參加,不做定性發言,也不應尋求統一的結論。
三、有沒有讓學生作深層次的思考
前蘇聯教育家贊可夫說過:“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其精神需要,便能發揮其高度有效的作用!蹦w淺的說教式的形式主義的教育不可能觸及學生的心靈深處,對學生的影響也是無動于衷,起不到怎樣深刻的效果。中學地理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是:通過講授地理知識,訓練地理技能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和可持續發展觀,這說到底更是一種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倫理道德觀的教育。如果教育得法的話,才會起到實效,甚至對其一生都有很大的影響。例如:在講到《人口發展與問題》內容時,一教師采取了以下步驟:先放映中央電視臺趙忠祥主講的錄像片斷《地球能否承受如此壓力》(內容很有感染力);接著,閱讀一反映某貧困地區人口重負情況材料。再展示一幅漫畫《地球出汗了》;最后讓學生根據已收集的我國近五十年人口資料,繪出我國人口增長趨勢圖,就學生的繪圖情況及前面所看內容進行分析討論,談談自己的看法。像這樣的地理教學聲圖并茂,極具感染力和震撼力,從多方位給學生拉響了地球不堪人口重負的警鐘,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因為它能觸及到學生的心靈深處,使他們作深層次的思考,會在他們的心靈上打上深深的可持續發展觀念的烙印,喚起了他們強烈的人口憂患意識、危機感。有了這種觀念,才會指導他們以后的行為。
四、有沒有留給學生提出問題的機會和教師靈活的教學機智
在傳統的教學中,而且往往在好的學校,常?吹竭@樣的情形:整個課堂秩序井然,教師講課生動有趣,神采飛揚。學生都在規規矩矩地坐著,聚精會神地聽課,認認真真地做筆記,老師講了五條,他們不會只記四條,不會“越雷池半步”。整個課堂就是教師精心設計的劇本,即使有雙邊活動,也像在演戲,學生也是配合教師將戲演完。整節課學生完全跟著教師那唯一的思路。而且越是公開課,好教師,越是模式化。像這樣的教學,用傳統的眼光看應該是很完美的,教學目標達到了,教學重點突出了,教學任務也完成了,簡直天衣無縫,無可挑剔。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351209.html
相關閱讀:高考地理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必背內容
2014年高考備考:高考地理復習提綱
高考地理氣候與自然帶知識點
污染源自動監控難題如何破解?
高中地理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