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紀是海洋的世紀,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無疑將成為中國新的經濟增長點。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研究員周宏春博士接受記者專訪時呼吁,中國“藍色國土”開發至少應與西部開發受同等重視,二者并駕齊驅,以推動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
資源是經濟發展的基礎,是工業的“食糧”和“血液”,而中國陸地資源短缺已經制約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環境質量的改善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且這種態勢還有進一步加劇的趨勢。因此,開發利用海洋資源是中國緩解面臨人口、資源和環境壓力的重要途徑,是加快經濟發展、增強國家實力的戰略選擇,“海洋將成為中國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重要資源接替地!
中國擁有38萬平方千米的領海和近300萬平方千米的管轄海域,“藍色國土”占中國國土總面積的24%,在世界海洋大國中名列第九。
中國“藍色國土”中,可利用的灘涂2.2萬平方千米,15米等深線以淺海域12.4萬平方千米;宜建中等泊位港址160多處;海洋生物資源2000多種,漁場面積280萬平方千米,提供60%的水產品;近岸石油資源255億噸,天然氣資源14萬億立方米;大陸架海區石油資源量、天然氣資源量分別占全國資源總量的20%和30%;海洋可再生能源總裝機容量2180萬千瓦;已探明的礦產資源65種;中國沿海主要港口年貨物吞吐量超過15億噸,外貿運輸的70%依賴海洋;還有1500多個海濱旅游景點資源,海洋旅游前景廣闊。
中國海洋資源豐富,但目前中國海洋開發的綜合指標僅為3.4%(海洋產業增加值占全國的比例),這不僅低于海洋經濟發達國家14%至17%的水平,而且低于4%的世界平均水平。周宏春認為,加大海洋開發力度、加快海洋經濟開發,已是中國當務之急。
依靠科技進步,以市場為導向,以可持續發展為原則,調整和優化海洋產業結構,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海洋經濟新格局,是中國海洋經濟發展的總體思路。中國“藍色國土”開發具體將包括以下三方面內容:
一是提升海洋第一產業,按照高技術大規模外向型模式,充分挖掘海洋生產力潛力,加快發展海水養殖、遠洋捕撈、海產品精深加工等傳統產業。
二是加速發展海洋第二產業,按照高科技新產業大市場思路,充分利用海洋生物資源,大力發展海洋藥物、保健食品和各種活性物質,逐步實現海洋油氣開發的新突破,研究開發可燃冰等各種新型海洋能源,為未來發展提供儲備。
三是積極開拓海洋第三產業,按照現代化港口城的要求,加快中國港口和海上通道建設,配套建設各種海上服務設施,把沿海城市建成集觀光、娛樂、度假、康復、購物、會展諸功能于一身的經濟區。
中國海洋開發應按照重預防嚴監管的原則,切實做到海洋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統一,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實現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他表示,開發“藍色國土”,發展海洋經濟,必將為中國可持續發展培育出新的經濟增長點,并推動中國盡快由海洋大國發展為海洋強國。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351215.html
相關閱讀:污染源自動監控難題如何破解?
2014年高考備考:高考地理復習提綱
高考地理氣候與自然帶知識點
高考地理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必背內容
高中地理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