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啟宏
于是之臥病多。期間曾住過中醫院,雖不辨識探視者,猶能眼觀電視里《茶館》的畫面,手指自己“哦哦”幾聲;今春上我去協和病房看望,他沉疴綿?,已經連電視也不能看了。回想起當一個個栩栩如生的舞臺形象,從《龍須溝》里程瘋子聽知小妞子淹死時倚門搓泥的神情,到《茶館》里粘貼“莫談國事”后摩挲著雙手走路的步態,便有一種難以言喻的酸痛,豈止是人世無常的浩嘆,更有文化層面的惆悵……
自從熟悉了于是之,我情愿回歸荒誕的史學經典:世上只分好人和壞人,且帶相,就像《鏡花緣》所描繪,好人腳下一朵紅云,壞人則一團黑氣,望之即知,免得上當。
我于
1989
從北昆調入人藝。此前,我正經歷著一段人生坎坷路,我當然愿意進入這座輝煌的藝術殿堂。如果記憶無誤,從問題的提出,到調動的完成,前后不過短短五天!人常說,于是之辦事優柔,我要說,謬也!于是之是個有肩膀頭的爺們。
是之希望我早日出作品,我則要求給予充裕的時間,實現由戲曲向話劇的“轉軌”。他問,“多久?”我說,“兩三吧。”“能不能短點?”“努力。”事后偶爾碰面,他又問,“寫了嗎?”我說,“不是說好……”他狡黠一笑,“哦,忘了,不過,有了構思無妨談談,大家幫著出出點子。”我懷疑他的記性,感激他的好心,這叫大智若愚!
轉初夏,我懷揣《李白》初稿,忐忑著輕敲他的辦公室,他正開會,我抱歉地說,“只要一分鐘……”他走到門外,小眼睛閃爍睿智,“有了?”我點點頭。“寫什么的?”“李白。”“我來!”他未看劇本就表態,分明是在鼓勵我。“就是為你寫的!”我也機敏起來,舌燦蓮花。半個月后,是之約我共進工作午餐,不是二人,是三人,導演蘇民介入了。從迷惘彷徨到云破天開,恍惚轉瞬。
一個藝術家的好品德貫穿于藝術行為的全過程之中。當我懷著感激之情回顧人藝對《李白》的經營的時候,我每每為是之的付出所感動。無論是藝術管理的理念,還是藝術創作的思維,都給人啟迪。有一天,老于說,“我琢磨《李白》應有自身獨特的形式,反正跟杜甫不一樣,應該空靈一些?,我也沒想好,我這是難為作者了!”啊,空靈……太對了,也太難了!我為此犯暈,輾轉反側好幾晚,為了《李白》空靈,我可是一點也不空靈。
反復最多的是全劇的高潮——李白與妻子分手,一種情投意合的最后訣別。“最后訣別”的必然性與“情投意合”的暫住性形成強烈的沖突,這正是戲劇性之所在!我和導演為這番發現而樽俎交歡。沒想到老于看后卻不滿意。我懵了。又過了幾天,老于說他又看了幾遍,覺得似乎也只能這么寫,他原先的意見收回。我又懵了!——我作劇幾十,遇到文化官員無數,愣是沒有聽說過哪位說過“意見收回”的話!我捫心自問,為什么老于看第一遍不滿意,而后覺得還可以?其間有無直覺與思考的參差?戲劇流程不允許“思維暫留”,觀劇自是“一次完成”,怎能奢望觀眾再看三看?我終于從老于的第一次直覺中悟出了毛病,于是,改!……
啊,是之對我、對《李白》應該不是特殊關照。他有平民意識、平民視角,從來一視同仁。他長期領導創作,言論頗多警策。
他說:“作品不是什么人抓出來的,而是作者寫出來的。我覺得這個觀念很重要,不好顛倒了。”“要平等待人,尊重他們的勞動。要肯于承認自己不如作者,至少在他所寫的題材上,你不如他們懂得多。”
好些前,我做過一個夢,我的戲上演了,我握著老于的手哭了,哭得很傷心,竟哭醒了。我很納悶,我發表過近百部劇本,多半上演了,何以“一聲何滿子,雙淚落君前”?
【注】于是之
:
著名話劇表演藝術家。
(
1
)下面對文章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兩項是【
】【
】(
5
分)
A
.文章在娓娓的敘述性語言中穿插一些精要的議論語句,使傳主的精神風貌鮮明地展現在讀者面前。
B
.文章結尾處詳寫夢境,具有浪漫主義的色彩,藝術地表現了“我”因劇本難以上演,愧對于是之的復雜感情。
C
.“更有文化層面的惆悵”,把作者難以言喻的心酸具體化,意在說明于是之舞臺形象的漸行漸遠是中華文化的一大損失。
D
.“于是之是個有肩膀頭的爺們”,語言詼諧中又有贊嘆,寫出于是之先生性格中勇于擔當的一面。
E
.為了突出于是之先生深厚的藝術修養,作者詳寫“我”創作《李白》劇本時,于是之先生給予我大量的指點與幫助。
(
2
)依據文意,理解下列畫線內容在文中所包含的深意。(
6
分)
①“我來!”
②作品不是什么人抓出來的,而是作者寫出來的。
(
3
)作者為什么說“自從熟悉了于是之,我情愿回歸荒誕的史學經典”,請結合傳記內容加以簡析。(
6
分)
(
4
)關于《李白》劇本的修改,作者寫道:“我終于從老于的第一次直覺中悟出了毛病,于是,改!”你怎樣認識文中所說的“直覺”和“思考”。(
8
分)
答案:
12
.(
1
)
BE
(
B
項“愧對”的情感不當,
E
項寫于是之先生幫助我,一是寫其藝術修養之高,一是寫其光明磊落的領導胸懷,側重于后者)(
2
)①從上下文內容看,簡單的“我來”,包含著于先生對“我”的鼓勵,兩個字直截了當的告訴“我”于先生對劇本的態度(
3
分)。②體現了于是之先生對話劇藝術的尊重,對話劇創作者的尊重(
3
分)。(
3
)因為作者在與于是之先生交往的過程中,了解到于先生是一位“德藝雙馨”的藝術家,(
1
分)也是一位富有藝術管理理念、具有高超藝術創作思維的管理者。(
1
分)他對話劇藝術有著執著的追求,關心并鼓勵創編人員的成長,尊重藝術,尊重編劇,敢于擔當,光明磊落。(具體展開
4
分)(回答此題要抓住句中的“熟悉”“情愿”二詞)(
4
)我認為文中的“直覺”和“思考”存在著密切聯系(
1
分)。“我”從藝術創作的規律出發,思考于先生的意見,并最終進行了修改,是因為“我”認為,雖然于先生對劇本修改態度前后不一,但從“我”對于先生的了解中,我知道,于先生的“直覺”源于他曾經的對藝術的深入思考,正是因為思考的深入,才會在一位杰出的藝術家身上體現了過人的“直覺”,也才會對劇本提出最初的修改要求,以至讓“我”發“懵”(
4
分)。從文本中體現的“直覺”和“思考”的關系中,我懂得,一個人對某一個問題或某一個方向的問題,進行深入、細致、科學的思考之后,往往可以形成對問題的直覺反映,這種直覺是深思熟慮之后的自然反映。(
3
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454529.html
相關閱讀:《八月十日燈下所記》閱讀答案及評分標準
《我的鄰居吳冠中》閱讀
《霍達:社會的良心,時代的秘書》閱讀答案
《塞林格:半生叛逆,一生傳說……》閱讀答案
《撿硬幣的男孩》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