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復習四大誤區 由地理網資料整理
誤區1:盲目做題,缺乏針對性
許多同學認為多做題就能提高成績,其實每套習題的知識覆蓋面都是有限的,它無法包括地理考綱中的所有知識點,要想通過大量的練習來達到對地理考綱的全覆蓋,收效甚微,甚至造成知識盲區。因此,地理考綱是高考命題的依據,尋找考綱中自己的易錯點、難點來進行針對性急訓,效果會更好。
誤區2:重難題,輕基礎
最后復習階段,許多同學認為地理難題會做,容易的題就一定會,甚至有些上?忌萌珖呖嫉牡乩碓囶}來要求自己,這是不正確的。上海地理高考注重對地理基礎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如2010年第33題“2004年到2006年該地區制造業結構相似度的變化趨勢,既體現了該地區行業結構調整的合理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行業雷同的現象。如果這一現象加劇,會產生哪些問題?結合所學知識,對此提出改進建議。”該試題設計靈活,材料選取的是上海熱點問題“產業結構”的調整,學生失分較為嚴重。但其考察的知識和能力并未脫離考綱的要求,答案就在教材中對我國產業結構雷同造成的影響描述中。因此,最后復習更應回歸教材,對教材中涉及到的地理基本原理必須熟練掌握,如自然地理中的臺風、寒潮、梅雨、全球氣候變暖、熱島、臭氧洞、酸雨等發生的規律,造成的影響,解決的措施;人文地理中的人口問題、人口措施、產業結構升級和產業結構優化的教材表述。
誤區3:重記憶,輕聯系
許多同學認為高考最后復習階段時間短,加強地理知識的記憶對高考分數的提高更加有效,當然對地理中的基本原理,地理問題分析的基本方法加強記憶是必要的,但是對地理知識點更關注的不應該是記憶,而是建立各知識點之間的聯系。
如2011年上海高考第43題“自然界中洋流的形成往往受綜合因素的影響,根據洋流形成的主導因素說明,除了上述因素外,還有什么因素對C海峽洋流產生影響。”就是對地理各要素的關聯性進行考察。因此,最后復習階段,不能滿足于對地理知識的零散記憶,更應該嘗試建立如下的知識網絡,尋找地理知識之間的聯系,這樣才能夠做到地理知識的遷移(見下圖)。
誤區4:重解題,輕過程
復習最后階段,學生不應把大量時間花在“把不懂的知識點弄懂”,而更應該關注如何減少自己會做題的失分。許多同學在平時練習中,拿到題目就做,對試題的設問和作答的要點都不進行思考,結果會做的題目卻失分較為嚴重。高考地理失分統計當中也表明學生的審題不清,表述不完整是失分的主要原因。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506079.html
相關閱讀:高中地理案例分析
2014年高考備考:高考地理復習提綱
高考地理氣候與自然帶知識點
污染源自動監控難題如何破解?
高考地理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必背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