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紓出生時,大清王朝已病入膏肓。青時代的林紓被鄉里視為“
狂生”
,這與他的秉性有關,更因為他對當時社會現實的不滿和蔑視。1882
,林紓作為以文名顯于鄉里又不斷赴京應試的舉人,出入于士流之中,奔走于南北之間。他感受著時代風雨和民族的危難,強烈地意識到自身的責任。1884
,甲申中法之戰在林紓故鄉福州海面上爆發。停泊在馬尾港的法國艦隊突然向中國的船只發起進攻,一個多小時就擊沉了中國全部船只,摧毀了洋務派苦心經營的馬尾造船廠,福建海軍全軍覆沒。林紓悲憤莫名,與摯友林崧抱頭痛哭,引以為奇恥大辱。1884
11
月,左宗棠來福州督辦軍務,林紓與好友攔馬告狀,控告當時主持福建軍務的人謊報軍情,掩蓋敗績。當時林紓目光如炬,縱談敗狀,未嘗有所顧忌。告狀后,林紓與友人相約“
不勝,赴詔獄死”
。
甲午戰爭后,維新變法思潮高漲。林紓走進維新派的行列,不過他憑的是文學。1897
,林紓出版了第一部詩集《閩中新樂府》,這是在他“
每議論中外事,慨嘆不能自已”
的特定情況下寫成的。這部詩集實際上是仿照白居易的諷喻詩為兒童創作的帶有啟蒙性質的通俗歌訣。“
每日國仇似海深,救國須鼓兒童心”
,由于它具有鮮明的政治性和現實性,“
養蒙者奉為金科玉律”
,影響甚大,后來流傳到海外。1897
,這位不懂外文的落第舉人,正式走上了翻譯西洋文學的道路。這是維新思潮影響的結果,也是林紓成為維新派的有力標志。戊戌變法前后,伴隨著改良主義政治運動的興起,維新派發起了具有革新意義的文學改良運動。他們倡導“
詩界革命”
,又倡導“
小說界革命”
。譯介西洋文學正是“
小說界革命”
的一大方面。這夏曾佑(學者、詩人)、嚴復在《國聞報》上主張譯介歐美小說以“
使民開化”
,次梁啟超在《清議報》上又主張“
特采外國名儒所撰述,而有關切于中國時局者,次第譯之”
。林紓在實踐上從事小說翻譯,與他們在理論上倡導小說翻譯是同步的。頗具傳奇色彩的是,第一部在近代文學翻譯史上引起巨大反響的《巴黎茶花女遺事》,竟是友人王壽昌手捧法文原著,口譯小說內容,林紓“
耳受手追”
,搖筆整理成篇。小說發表以后,引起了轟動。接著他不惜重金,通過各種渠道,購置歐美文學原著。然后請人給他“
口譯”
,再由他進行“
筆述”
。其用力之勤,搜羅之廣,譯作數量之多,都是驚人的。
1899
,林紓舉家移居杭州。他眷愛杭州的湖山之美,曾盡力維護西湖的旖旎風光。他每游西湖,就留心查看何處缺樹,一一記在心頭。第二清明節前,他親購垂柳幼苗千株,著人補栽在缺柳之處,此事在杭州傳為佳話,他以此自號“
西湖補柳翁”
。他和魏易又進行了《黑奴吁天錄》的翻譯。他們認為中國剛剛經歷八國聯軍入侵之辱,亡國滅種之禍迫如燃眉,此小說深刻地暴露了種族壓迫的罪惡,可以警醒國人。他們僅用兩個月時間就完成了這部小說的翻譯工作。林紓在《跋》中指出“
非巧于敘悲以博閱者無端之眼淚,特為奴之勢逼及吾種,不能不為大眾一號”
。顯然,林紓已自覺地把自己的文學翻譯與中國的反帝斗爭結合在一起了。這時他已是舉國矚目的文學家了:用“
新學”
的眼光來衡量,他奉獻給國人的是西洋小說,因此維新派為有這樣一位翻譯家而自豪;用“
舊學”
的眼光來衡量,他的譯文是文言,頗有馬班韓流的神韻、傳統文學的風采,因此嗜好“
舊學”
的人也對他刮目相看。無論新派舊派都承認林紓的文學才華和地位。林紓的譯筆有其獨自的特色,又頗能保有原文的情調,人物也能傳原著之神。他借助他人口譯來翻譯的小說,其成功譯作至今還具有生命力。這些西洋小說向中國民眾展示了豐富的西方文化,開拓了人們的視野。此后的十六七間,他幾乎是無間斷地在譯壇上辛苦耕耘,譯作的總數達179
種,涉及11
個國家的98
位作者,被譽為“
譯屆泰斗”
。
然而,從政治立場看,辛亥革命之前的林紓,一方面強烈要求反帝救國、熱血澎湃,一方面卻不贊同以改朝換代謀求救國的民族民主革命運動。伴隨著政治立場的落伍,林紓身上亦新亦舊的二重色彩更明朗化了。辛亥革命后,林紓對“
共和”
制下的民國是否優于那個未曾實現的“
君主立憲”
產生了疑惑,對于民國初的亂哄哄的“
共和”
漸漸不滿、失望乃至絕望。他寫道“
時局日壞,亂黨日滋。天下屹屹,憂心如焚。無暇作謔,但有深悲”
。前清已矣,現實又給他當頭棒喝,他的立場復歸到辛亥革命前的立憲派那里。他成了一位可嘆的“
遺老”
。
(
摘編自張俊才《林紓評傳》)
(1)
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5
分)
A
.林紓雖然輕時就以文才出名,但“
狂生”
的名聲使他仕途坎坷,他不得不一次次地赴京趕考,最終還是成為落第舉人。
B
.中法之戰,中國海軍全軍覆沒,左宗棠督辦福州軍務后,林紓和好友攔馬告狀,控告有關官員掩蓋敗績的罪行,表現出林紓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C
.林紓的詩集《閩中新樂府》以鮮明的政治性和現實性成為向人們宣傳維新思想的重要著作,被奉為金科玉律,影響很大,流傳很廣。
D
.林紓十分喜愛西湖的旖旎風光,他查看并補栽垂柳幼苗的舉動在當時的杭州傳為佳話,他也高興地自號“
西湖補柳翁”
。
E
.作為一篇人物評傳,材料融記敘和評論為一體,記述了一代翻譯家林紓的突出成就,也沒有回避他的缺點,記敘清楚,評價公允。
(2)
林紓受維新思潮的影響在材料中有哪些具體表現?
請簡要分析。(6
分)
(3)
林紓為什么被譽為“
譯界泰斗”?
請簡要分析。(6
分)
(4)
林紓是怎樣成了一位可嘆的“
遺老”
的?
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看法。(8
分)
參考答案:中小學作文閱讀答案網整理
12
.(25
分)(1)(5
分)
選E
給3
分,選B
給2
分,選D
給1
分,選A
、C
不給分。
(2)(6
分)①
印行第一部詩集《閩中新樂府》,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啟蒙兒童思想;②
譯介西洋文學,參加文學改良運動;③
不贊同以改朝換代謀求救國的民族民主革命運動。(
每點2
分,意思對即可)
(3)(6
分)①
林紓的翻譯開拓人們的視野,向人們展示西方文化,引起巨大反響;②
林紓的譯筆有特色,有些成功譯作至今還具有生命力;③
林紓在譯壇上耕耘十六七,用力之勤,譯作數量之多,都是驚人的。(
每點2
分,意思對即可)
(4)(8
分)①
辛亥革命前,林紓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要求反帝救國,熱血澎湃;②
甲午戰爭后,林紓接受維新思想,主張改良社會,不贊成改朝換代;③
辛亥革命后,林紓對現實憂心如焚,對“
共和"
漸漸不滿乃至絕望;④
亦新亦舊的矛盾思想使林紓政治立場落伍,復歸到立憲派,成了可嘆的“
遺老"
。(
每點2
分,意思對即可6
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520941.html
相關閱讀:《撿硬幣的男孩》閱讀答案
《我的鄰居吳冠中》閱讀
《八月十日燈下所記》閱讀答案及評分標準
《塞林格:半生叛逆,一生傳說……》閱讀答案
《霍達:社會的良心,時代的秘書》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