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世紀學人梁伯強:妙術仁心杏林漫山》閱讀答案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中記敘文閱讀 來源: 記憶方法網
世紀學人梁伯強:妙術仁心杏林漫山 楊 逸 在 19 世紀的最后一, 客家院士 梁伯強降生在梅縣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梁劭勤是一名教師。在嚴父慈母的管教之下,梁家子女都勤奮 世紀學人梁伯強:妙術仁心杏林漫山
楊 逸
在19
世紀的最后一,“
客家院士”
梁伯強降生在梅縣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梁劭勤是一名教師。在嚴父慈母的管教之下,梁家子女都勤奮好學,梁伯強在班中也是名列前茅。然而不幸的是,在梁伯強6
歲時,一場疫癥奪取了他母親的生命。濟世救人的理想,也像一顆種子,從此撒播在梁伯強幼小的心靈間。
20
世紀初,先進的西洋醫術隨著堅船利炮,送抵積貧積弱的中國。通過先進的西洋醫術,增強國民體質,成為不少有識之士的洞見。“
病理解剖對于醫者,譬如一盞光耀的燈,在黑暗的中國醫道上,光照他們,引著他們走上路。”
梁伯強的感言,道出了那個代中國醫者的心聲。而這一點冀盼,也成了將梁伯強引上從醫之路的指路明燈。
1912
,梁伯強入讀梅縣巴色教會中學。梁伯強勤勉好學,每天堅持早起背誦德語詞典。他僅僅用了4
時間,便修完了中學的全部課程,并以全級第一名的成績畢業?歼M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的梁伯強,師從著名病理學教授F·
歐本海姆,并在他的指導下學習尸體解剖。畢業后,梁伯強留在醫學院里擔任助教。而在這所為德國同行壟斷的醫學院里,梁伯強顯然是一個另類。他不迷信權威,敢于獨立思考,常常因學術觀點的分歧,與德國教授爭論。
因教學水平優異,梁伯強為校方推薦,赴德國慕尼黑大學研修病理學。留學期間,他在鉆研西洋醫術經典之余,還著文向海外闡述中國的醫學成就。與當時學者普遍懷疑和否定中醫的態度不同,梁伯強對傳統醫學進行了客觀而辯證的分析。他表示,近代醫學遇到的不少問題,如胃腸解剖等,在《黃帝內經》便早有論述。當然,梁伯強最感興趣的,還是如何借助西方先進的醫療技術,提高國人的身體素質。從這個時候開始,他就著眼關注國人體質,以及地方的常見病和多發病。最終,梁伯強憑借《中國人的血型和地理關系的研究》一文,以最優等成績獲得了醫學博士學位。
回國后,梁伯強受聘為同濟大學病理學副教授。1932
,由于上海戰事吃緊,他回到了廣州,作為當時教育部的部聘教授,受聘到國立中山大學醫學院,兼任病理學研究所主任。
當時的病理學研究所,只有一名助教和一名技術員,教學用具嚴重不足。梁伯強立即申請經費,購置教學投影機、顯微鏡和教學圖片,并率領助教和技術員裝配課室和建造尸解室,向德國母校征集人體標本。只用了短短幾時間,病理學研究所便成了當時國內學術氛圍最為濃郁的第一流學術機構之一。
1949
初,梁伯強正于美國約翰·
霍普金斯大學考察。由于國內時局動蕩不明,不少親友都勸他留在當地工作。然而,梁伯強婉拒了這一請求,解放前夕,梁伯強終于回到了廣州。
從1952
開始,梁伯強連同秦光煜、李瑛兩位教授,連續開辦了十多期高級病理學師資培訓班。每逢開學之初,梁伯強總要親臨現場,作尸解示教,在解剖室里一站就是五六個小時。每逢上課鈴聲一響,梁教授總是準時準點地出現在講臺上。他講的每一堂課,都會讓助手預先繪制圖標,印發講義,精心挑選標本和幻燈片。每作一場學術報告,梁伯強還要事先實地測量幻燈機的擺放位置,以求為聽眾預備最佳的觀察距離。
盡管身居教授的要職,梁伯強卻虛懷若谷,不恥下問。他時常鼓勵學生超越老師。梁伯強多次向自己一手培養的學生表示“
甘拜下風”
。對助手楊簡制作的模式圖,梁伯強更是逢人說項。他認為,只有“
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病理學的事業才能前進。他也將“
能否培養出能夠超越自己的學生”
,視為老師成功與否的一條檢驗標準。事后,楊簡也因其對食道癌病因研究的杰出成績,成為國際知名的腫瘤學家。
他常常告誡學生“
盡信書不如無書”
。他認為,科學研究本身探索前人所未能認識的事物,因此雖重視前人的經驗,卻不能囿于前人的條框。1962
,梁伯強在莫斯科第八屆國際腫瘤大會上,首先提出了鼻咽癌的組織學分類,并闡明了“
腫瘤間質反應”
的新概念。他所提出的肝癌發生機理,也與當時國際的主流觀點相抵牾。梁伯強根據自己的長期研究,提出病毒性肝炎是肝硬化的致病因素之一,并非是由于營養缺乏。這一科學見解,直到1980
才為病毒學、免疫學和超微結構的大量研究資料所證實。
然而,“
文化大革命”
開始后,潛心學問的梁伯強,雖一直避免卷入政治漩渦,卻未能躲過這場無妄之災。他受到了嚴酷的審查,被打成“
反動學術權威”
。1968
11
月28
日,由于心臟病復發得不到及時救治,梁伯強在廣州與世長辭,終69
歲。直到1974
,世界衛生組織還試圖邀約梁伯強參與上呼吸道腫瘤組織學分型圖譜的復審工作,可惜此時他早已不在人世,這也成了學術界永遠的遺憾。
(節選自
4
月《南方日報》)
[
注]
將醫家稱作“
杏林中人”
,乃是源于三國名醫董奉定下的一則奇怪的規章:為人治病,不取錢物,病愈者栽杏一株或五株,再將種杏所得,易谷濟貧。十之后,十萬杏樹,郁然成林。
(1
)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5
分)
A
.梁伯強出生在知識分子家庭,在嚴父慈母的管教之下,他學習成績優異,所以他自幼立下學習西方醫術、濟世救人的理想。
B
.梁伯強以教育部聘任的同濟大學副教授的身份,兼任病理學研究所主任,克服了教學用具嚴重不足的困難,只用幾的時間就使病理學研究所成了當時國內學術氛圍最為濃郁的第一流學術機構之一。
C
.梁伯強對助手楊簡制作的模式圖持否定態度,認為“
只有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病理學的事業才會得以推進,在他的鼓勵引導下楊簡有了杰出的成就。
D
.二十世紀六十代初期,在莫斯科第八屆國際腫瘤大會上,梁伯強提出的肝癌發生機理與當時國際主流觀點相矛盾,他的這一見解直到二十世紀八十代才被研究資料證實。
E
.潛心于學問的梁伯強未能躲過“
文化大革命”
這場災難,被打成“
反動學術權威”
,因心臟病復發未能得到及時救治,在“
文化大革命”
期間與世長辭,給醫學界留下了遺憾。
(2
)在積弱積貧的中國,梁伯強最終能獲得德國大學的醫學博士學位。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其原因。(6
分)
(3
)作為醫學教授,梁伯強有哪些值得肯定之處?請簡要分析。(6
分)
(4
)世紀學人的梁伯強,他的仁心都表現在哪些方面?請結合材料進行分析。(8
分)
【答案】:
(1
)D
,3
分;E
,2
分;A
,1
分(A
因果錯誤,是因為母親病逝;B
不是同濟大學副教授,而是中山大學的;C“
否定態度”
錯)
(2
)(6
分)有志向:幼時母親病逝,他立志濟世救人;中國積貧積弱,先進的西洋醫術傳入,引導他走上從醫之路;
勤勉好學:成績優異才得以學醫,繼而被留任助教,又被推薦到德國研修;
不迷信權威:敢于獨立思考,辯證分析傳統醫學,關注實際進行研究。
(3
)(6
分。注意題干中“
醫學教授”
,事例不能超出該范圍)
學術(為學)方面:作為部聘教授,兼任病理學研究所主任,能夠克服困難,率領成員使研究所成為一流學術機構之一;
理想(愛國或是為人)方面:留美考察深造,并在特殊時期能拒絕留美工作,堅持回國;
教學(為師)方面:與其他教授連續開辦十多期病理學師資培訓班,親臨現場、認真施教(身居要職,虛懷若谷,鼓勵學生超過自己;告誡學生不能“
盡信書”
,重視并超越前人經驗——
有一例即可)
(4
)(8
分)因一場癥疫奪取母親的生命,便產生濟世救人的想法;想要通過先進的西洋醫術,增強國民體質;在美國考察期間拒絕留美,特殊時期堅持回國;身居要職,精心施教,鼓勵學生出成就。(以上四點,一點2
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523920.html

相關閱讀:《八月十日燈下所記》閱讀答案及評分標準
《霍達:社會的良心,時代的秘書》閱讀答案
《我的鄰居吳冠中》閱讀
《塞林格:半生叛逆,一生傳說……》閱讀答案
《撿硬幣的男孩》閱讀答案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