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橫貫亞洲的交通通路,也稱絲路。其主要路線,東端起自渭河流域,向西通過河西走廊,自敦煌后分兩支,一支經今新疆境內塔里木河北面的通道,在疏勒(今喀什市)以西越過蔥嶺,更經大宛(今烏茲別克斯坦境內費爾干納盆地)和康居南部(今撒馬爾罕附近)西行;一支經今新疆境內塔里木河南面的通道,在莎車(今莎車縣)以西越過蔥嶺,更經大月氏(今阿姆河上、中游)西行。
以上兩條路線會于木鹿城(今土庫曼斯坦境內馬雷),然后向西經和櫝城(今里海東南伊朗境內達姆甘附近)、阿蠻(今伊朗境內哈馬丹)、斯賓(今伊拉克巴格達東南)等地抵地中海東岸(今敘利亞境內安塔基亞),轉達歐洲羅馬等地。約自公元前第二世紀以后千余年間,大量的中國絲及絲織品皆經此路西運,故稱絲綢之路。其他商品以及東西方各種經濟和文化的交流,在古代和中世紀時也多通過此路,絲綢之路在歷史上促進了中國和歐亞非各國的友好往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543165.html
相關閱讀:污染源自動監控難題如何破解?
高考地理氣候與自然帶知識點
高中地理案例分析
2014年高考備考:高考地理復習提綱
高考地理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必背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