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婆羅浮屠
婆羅浮屠是印度尼西亞爪哇中部的佛教神殿遺址,大約可以追溯到 9 世紀,遺址內有描繪釋迦牟尼(釋迦牟尼(佛陀))生活片斷的復雜石雕。神殿共有 3 層,包括 72 座佛教雕像。婆羅浮屠的意思是 " 山頂的佛寺 "。后來因為火山爆發,使佛塔群下沉、并隱蓋于茂密的熱帶叢林中近千年,直到 19 世紀初才被清理出來。
日惹西北40公里處的高地分布著許多佛教和印度教寺廟,這塊高地位于孿生火山孫多羅-松賓和默巴布-默拉皮,以及Progo河之間。根據當地神話,這片所謂Kedu平原是爪哇的圣地,因其土地肥沃而被冠以“爪哇花園”。在婆羅浮屠的第一次修復期間,人們發現它和另外兩座佛教寺廟Mendut、Pawon連成直線。雖然這可能是一個巧合,但是當地傳說很久以前有磚路從婆羅浮屠通往Mendut。這三座寺廟的建筑和裝飾工藝都屬于同一時期,因此人們猜測它們的分布應該歸因于某種不可考的宗教習俗。 和其它寺廟不同,婆羅浮屠修筑于一座海拔265米的巖石山上;周圍是干涸的湖床,婆羅浮屠的底部高出湖床15米。湖的存在一度是考古學家的爭論熱點。1931年,一位荷蘭藝術家和印度教學者W.O.J. Nieuwenkamp提出一套理論,認為婆羅浮屠起初是一朵漂浮在湖中的蓮花。蓮花是佛教藝術中隨處可見的形象,經常作為佛陀的寶座和舍利塔的塔基。婆羅浮屠整座建筑似乎呈現一朵蓮花的形象,其中的佛像似乎代表著大乘佛教中的《妙法蓮華經》。塔頂的三層圓臺似乎象征著蓮花瓣。然而很多考古學家認為建筑周圍的自然環境表明這里不存在湖泊。
另一方面地質學家根據發現的粘土沉積物認為Nieuwenkamp的觀點可能成立。2000年一項地層學、沉積物和花粉樣本的研究表明婆羅浮屠附近曾經有過湖泊,然而湖泊的面積時時不同。另一項研究證實,在公元13世紀和14世紀之間,婆羅浮屠應該在湖泊的岸邊。印度尼西亞最活躍的火山之一默拉皮就在婆羅浮屠的附近,它從更新世以來就一直噴發著火山灰;鹕胶秃恿魉茉炝似帕_浮屠周圍的環境,也影響了湖泊的充盈和干涸。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553365.html
相關閱讀:2014年高考備考:高考地理復習提綱
污染源自動監控難題如何破解?
高考地理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必背內容
高中地理案例分析
高考地理氣候與自然帶知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