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
1.掌握內、外力作用的能量來源、表現形式及其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2.了解三大類巖石的相互轉化過程
3.掌握褶皺山、斷塊山與火山的概念、成因和形態
4.理解山岳對交通運輸的影響
5.掌握河谷等河流侵蝕地貌以及各種沖積平原等河流堆積地貌的發育過程
6.理解河流侵蝕地貌和堆積地貌對聚落分布的影響
地質作用:地球表面的主要動力有三:太陽輻射(大氣、水的運動和生命活動的能量來源)、地球內能(主要是巖石中所含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的熱能)、天體引潮力(形成潮汐現象)。地質作用按能量來源,分為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兩種。
分類 能量來源 表現形式 相互關系
內力作用 地球內能,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熱能 地殼運動、巖漿活動、變質作用、地震 內力作用形成高山盆地,外力作用把高山削低凹地填平,兩者同時進行,一般內力作用起主導作用
外力作用 地球外部太陽輻射能和重力能 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固積沉巖
[經典例題1]關于地質作用的敘述,正確的是 ( )
A.地質作用進行得極其緩慢,不易被人覺察
B.地殼運動是內外力作用的體現形式
C.內力作用對地殼的發展變化起主導作用
D.地質作用可引起地形變化,而地殼的內部結構與地質作用無關
【解析】本題考查地質作用和地質構造的有關,二者是兩個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概念。地質作用按其能量來源分為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地殼運動是內力作用的重要表現形式,其造成巖石的變形、變位,即地殼運動的遺跡稱為地質構造。學習過程中一方面理清地質作用、地殼運動和地質構造之間的因果關系及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地質作用——內力作用——地殼運動→地殼巖石變形、變位→地質構造)同時注意從能量來源,表現形式、對地表形態的影響等方面對內外力作用進行比較。
【答案】C
一、內力作用與地表形態
塑造地表形態的內力作用 對地表形態的塑造
表現形式 地殼運動 水平運動 組成地殼的巖層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運動 巖層發生了水平位移和變曲變形
形成斷裂帶和褶皺山脈及谷地
垂直運動
(升降運動) 組成地殼的巖層沿垂直于地球表面的方向運動 巖層隆起和拗陷
地勢的起伏變化和海陸變遷
變質作用 巖石在一定的溫度、壓力下發生變質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態
巖漿活動 巖漿侵入巖石圈上部或噴出地表 巖漿噴出經冷凝形成火山
地震 巖層的斷裂、錯動,引起震動,巖石圈的天然震動 造成地殼的斷裂和錯動,引起海陸變遷和地勢起伏
分
類 作用
速度 迅速劇烈 火山噴發、地震 瞬間改變地表形態
緩慢微弱 其他形式 經漫長地質年代使地表形態發生顯著變化
表現形式 地殼運動、巖漿活動(火山噴發和侵入活動)、變質作用、地震 形成大陸與洋底、山脈和盆地,奠定地表形態的基本格局,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
地殼運動是塑造地表形態的主要力量,其基本內容如下表所示:
性質方向 概念 結果 關系
水平運動 沿平行于地球表面方向的運動 使地殼物質彎曲變形常形成巨大褶皺山系,有的斷裂張開,形成裂谷和海洋 相伴發生,以水平運動為主,垂直運動為輔
垂直運動
(升降運動) 沿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運動 表現為地殼的抬升或下沉,引起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陸變遷
[經典例題2]關于內力作用的敘述,錯誤的是 ( )
A.外力作用不斷削低地面,不會使地面變高
B.內力作用能使部分地面降低,形成盆地
C.地球上高大山系主要是內力作用形成的
D.任何地表自然形態的形成都與內力作用有關
【解析】內外力作用共同塑造地表形態。當一個地面隆起時,相鄰的地表就凹陷,當高山、高原遭受侵蝕時,相鄰的低地就會出現堆積。內、外力作用的對立統一、相互影響、相互制約推動著地殼不斷發展。在一定的時間和地點,往往是某一作用占優勢,一般地說,內力作用對地殼的發展變化起著主導作用。解答本題要注意風化、侵蝕不斷削低地面的同時.沉積作用也會使地面變高。
【答案】A
二、主要的外力作用及其地貌
外力作用 形成的地貌形態 分布地區
風化作用 使地表巖石被破壞,碎屑物殘留在地表,形成風化殼(注:土壤是在風化殼基礎上演變而來的) 普遍(例:花崗巖的球狀風化)
侵
蝕
作
用 風力侵蝕 風力吹蝕和磨蝕,形成戈壁、風蝕洼地、風蝕柱、風蝕蘑菇、風蝕城堡等 干旱、半干旱地區(例:雅丹地貌)
流
水
侵
蝕 侵蝕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寬,形成V形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溝壑縱橫的地表形態。“紅色沙漠”、“石漠化” 濕潤、半濕潤地區(例:長江三峽、黃土高原地表的千溝萬壑、瀑布)
溶蝕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嶇,地表水易滲漏。 可溶性巖石(石灰巖)分布地區(例: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瑤琳仙境)
冰川侵蝕 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冰蝕平原、冰蝕洼地(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國芬蘭)等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緯度地區(例:挪威峽灣、中歐-東歐平原)
沉積
作
用 冰川沉積 雜亂堆積,形成冰磧地貌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緯度地區
流水沉積 形成沖積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沖積平原(中下游) 顆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積,顆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積 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黃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
風力沉積 形成沙丘(靜止沙丘、移動沙丘)和沙漠邊緣的黃土堆積 干旱內陸及鄰近地區(例:塔克拉瑪干沙漠、黃土高原的黃土)
[經典例題3]以下地理事物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 ( )
A.東非大裂谷 B.北美洲的五大湖
C.黃土高原 D.青藏高原
【解析】東非大裂谷與青藏高原都是由于地殼的水平運動而形成的,其能量來自地球內部,都是由內力作用形成的。
【答案】BC
[經典例題4]圖9-1表示的是四種地貌景觀。
(1)表示花崗巖地貌景觀的是( )
A.a圖 B.b圖
C.c圖 D.d圖
(2)a圖景觀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河流沉積作用 B.湖泊沉積作用
C.冰川侵蝕作用 D.流水溶蝕侵蝕作用
【解析】 (1)從圖中可以看出,a是石灰巖受水溶蝕作用形成的喀斯特地貌;b是火山噴發形成的火山地貌;C是花崗巖基底,出露地表的巖石球狀風化明顯;d為砂巖,在水的侵蝕作用下形成了丹霞地貌。(2)從上面的分析可知,喀斯特地貌的塑造作用主要是流水溶蝕侵蝕作用。認識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態,主要是增加感性認識,除了到大自然中親身考察外,從圖像上獲得間接感受也是重要途徑。
【答案】(1)C (2)D
三、巖石圈的物質循環
1.地球內部圈層
(1)地球內部圈層的劃分依據——地震波
分類 特點
所經物質狀態 傳播速度 共同點
地震波 縱波(P) 固體、液體、氣體 較快 都隨著所通過物質的性質而變化
橫波(S) 固體 較慢
(2)地球內部圈層的劃分界面——不連續面
不連續面 地下深度 波速變化
莫霍界面 33千米處(大陸部分) 該面下,P、S波速都明顯增加
古登堡界面 2900千米處 在這里,P波速度突然下降,S波完全消失
(3)劃分:以兩個不連續面(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將地球的內部圈層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層。
(4)巖石圈包括地殼和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全部由巖石構成,是構成地貌、土壤的物質基礎,提供各種礦產資源。巖石圈與其它三個外部圈層(大氣圈、水圈、生物圈)一起,構成了人類生存的地理環境。
[經典例題5]讀“地震波速度與地球內部構造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A、B表示地震波,其中A表示 波,B表示 波,其判斷依據是 。
(2)圖中C~H分別表示地球內部構造,D表示 面,其判斷依據是 ;該面以上C代表 ,該面以下E代表 。
(3)圖中F處,地震波A完全 ,地震波B速度 并繼續往深處傳播。這說明F面以上的E物質狀態為 態,以下的G物質狀態為 態,F面是 面。
(4)C層主要由 組成,G層叫 ,H層叫 。地球的巖石圈是指 和 。
【解析】 該題的關鍵是讀圖。該圖分左右兩部分,左圖是地震波由地表向地心傳播過程中波速隨深度的變化情況(注意左側的深度尺),上方橫坐標表示地震波速度,圖內兩條曲線分別表示橫波和縱波。 地震波在通過同一介質時,波速慢者為橫波,快者為縱波。并可根據兩種地震波傳播過程中速度的變化情況,相互補充,相互印證,推斷地球內部不同深度物質、狀態的變化。
右上圖是地球內部根據左上圖作出的判讀結果。例如,根據地震波在距離地表平均33千米處波速突然增大,可確定D面為莫霍界面。又根據在2900千米處,縱波波速銳減,橫波完全消失,可確定F面為古登堡界。F面以下橫波不能通過,說明F面以下物質非固態。再根據縱波通過F面以下時的波速(縱波波速與通過介質的密度成正比),說明F面以下物質非氣態。那么,既然非固態,就只能是液態(實際是在高溫高壓條件下的熔融態)。
【答案】(1)橫 縱 A波波速慢,B波波速快 (2)莫霍 橫波和縱波在此處波速突然加快 地殼 地幔 (3)消失 突然變小 固 液 古登堡 (4)各類巖石 外核 內核 地殼 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部分)
2.巖石與地殼物質循環:三大類巖石與巖漿之間的相互轉化,構成了地殼物質的循環運動。
(1)巖漿巖:巖漿在上升過程中冷卻、凝固而成,在地表以下形成侵入巖(如花崗巖);噴出地表后冷卻凝固,叫噴出巖,又稱火山巖(如玄武巖)。
(2)沉積巖:巖石在外力作用下,經過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和固積成巖作用形成,具有層理結構,一般含有化石。如石灰巖、頁巖、砂巖、礫巖等,以及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正常情況下,沉積巖層呈上新下老的關系,亦可根據所含化石確定時間先后順序。物質構成和化石還可以反映當時的沉積環境,如煤層說明以前是濕潤的森林,石灰巖層說明以前是溫暖的淺海環境,等等。
(3)變質巖:由其它巖石在高溫、高壓條件下發生變質作用而成。如石灰巖受熱成為大理巖,頁巖受擠壓形成板巖。
可用下列兩圖來表示:
[經典例題6]讀巖漿巖生成示意圖9-5,回答問題:
(1)圖中A處的巖石為三大類型中的 巖,B處為 巖。
(2)如果用C、D分別表示花崗巖和玄武巖,請將字母鎮入圖中適當位置,并指出花崗巖和玄武巖的形成有何不同?
(3)巖石A、B接觸地帶可能形成 巖。
(4)A、B、C、D巖石中可能找到化石的是 ,理由是 。
(5)地層A、B的形成順序是 。
【解析】巖石按成因可分為巖漿巖、沉積巖和變質巖三大類。巖漿巖是巖漿活動的產物。按其形成情況分為二類。巖漿在上升過程中在地殼上部冷卻凝固形成的叫侵入巖(如花崗巖),噴出地表(即火山爆發)后冷卻凝固形成的叫噴出巖或火山巖(如玄武巖)。沉積巖是地表巖石在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和固積成巖等外力作用下形成(如礫巖、砂巖、頁巖),還有的是由沉淀物或生物遺體堆積而成(如石灰巖)。沉積巖有二個重要特征:一是有層理構造,二是化石。因為生物總是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不斷進化的。因而我們可以根據化石,確定地層的順序,同時因不同生物具有不同的生存環境,因此從化石還可以推知沉積時的地理環境。變質巖是已生成的巖石,在巖漿活動、地殼運動產生的高溫、高壓條件下,原來巖石成分、性質發生改變形成(如石灰巖變成大理巖等)
【答案】(1)沉積 巖漿 (2)D是玄武巖,屬巖漿巖中的噴出巖,是巖漿噴出地表冷卻凝固而成的;C是花崗巖,是巖漿巖中的侵入巖,是巖漿侵入地殼裂隙冷卻凝固而成的,填圖略。(3)變質 (4)A A是沉積巖(石灰巖),B、C、D均是巖漿巖,只有在沉積巖中才存在化石。(5)AB
[經典例題7]讀圖9-6,判斷回答。
(1)寫出圖中數碼代表的地理意義:① ,② ,③ ,
④ ,⑤ 。A ,B ,
C ,D ,E 。
(2)圖中屬于內力作用的是圖中字母 ,其能量來源是 。內力作用對地殼的發展變化起 作用。
【解析】本題既考查了巖漿、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之間的內在聯系,又考查了內力、外力作用對不同巖石的形成的影響,更要求分析內外力作用的能量來源。這里最關鍵的區分巖漿、巖漿巖與變質巖。其中無論是沉積巖、還是巖漿巖、下降遇到高溫巖漿后都可以變成變質巖,即圖中的②。
【答案】(1)巖漿、變質巖、沉積巖、噴出巖、侵入巖。侵入和噴出,重熔再生、地殼上升,外力的侵蝕、搬運和沉積,變質作用。(2)A、B、C、E、F,地球內部放射性元素的衰變放出的熱量,主導。(3)D、太陽輻射、重力能,削高填低。
四、內力作用的足跡與山岳的形成
1.板塊構造學說
(1)板塊及劃分
地球的巖石圈并非整體一塊,而是被——些斷裂帶,如海嶺、海溝等分割成許多單元,叫做板塊。全球巖石圈分為六大板塊,即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大的板塊又可分為若干個小的板塊。
(2)板塊運動及地殼活動
板塊構造學說認為,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之上,處于不斷運動之中。一般,板塊的內部地殼比較穩定,兩個板塊之間的交界處地殼比較活躍。
(3)板塊運動與全球地貌
板塊的相對運動引起的彼此碰撞或張裂形成了地球的基本面貌。
板塊相對移動 對地球面貌的影響 舉例 邊界類型
張裂 形成裂谷或海洋 東非大裂谷、紅海、 大西洋 生長邊界
相
撞
大陸板塊與大陸板塊相互擠壓碰撞 形成高峻山脈和巨大高原 喜馬拉雅山系、青藏高原 消亡邊界
大陸板塊與海洋板塊相互擠壓碰撞 海溝、島嶼、海岸山脈 亞洲東部島弧、馬里亞納海溝 消亡邊界
2.地質構造
概念:地殼運動的足跡稱為地質構造,形成的地貌,稱為構造地貌。巖層的彎曲變形,叫褶皺,巖體發生破裂,并且斷裂面兩側巖塊有明顯的錯動、位移,叫斷層。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56350.html
相關閱讀:2014年高考備考:高考地理復習提綱
高中地理案例分析
污染源自動監控難題如何破解?
高考地理氣候與自然帶知識點
高考地理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必背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