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稱他為“
國際矚目的漢學泰斗”
、“
整個亞洲文化的驕傲”
;還斷言:只要香港有饒公,就不能算文化沙漠。這位饒公,就是著名的國學大師饒宗頤。在香港,饒公是名人,也可算奇人。他博古通今,學貫中西,人稱“
業精六學,才備九能”
。
然而,誰會相信,這位頂著香港中文大學名譽教授,美國耶魯大學、法國高等研究院、日本京都大學、北京大學等世界著名學府客座教授頭銜的大學問家,竟是從廣東潮州走出來的一名初中生!
少早慧的饒宗頤,20
歲出頭因整理發表了父親的遺著《潮州藝文志》而文名大噪,旋即被聘為中山大學的研究員。當時,日軍已經南侵,中大遷往云南。在赴聘途中,饒宗頤大病一場,滯留在香港。沒想到,這場大病,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在香港,他有機會結識了后來對他影響深遠的學者王云五和葉恭綽,從而正式步入國學研究的大門。
而這場大病,是饒公此生唯一害過的一場大病。因此,對佛、道都深有研究的他認為,這是一種緣分。
饒宗頤治學,涉獵領域很廣。
饒宗頤的回答是:得益于從小文化空氣的“
熏蒸”
,正如林語堂所言,學問是像熏火腿一樣“
熏”
出來的。我家里有那么多書,我整天在看,把讀書當成了玩耍,用的時間比在學校上課的還多。在那個小圖書館里,我可以一邊享受,一面玩,懂不懂就在那里面逛。
治學的博與專,是一對矛盾,很難兼得,但饒公做到了。在一些領域,他占據了開路人的地位。例如,他的《殷代貞卜人物通考》,震驚了國際學界;他的《梵學集》,也開辟了該領域中國學術研究的新天地。為了達到“
專”
,饒公不顧一切地“
往里鉆”
。像梵學,為了品到“
原汁原味”
,他硬是從40
多歲開始埋頭學習梵文,一學幾十,可以朗朗而讀。饒公說,我的梵文是與一位印度學者“
換”
來的。50
代末,那位在內地留學過的學者提出向我學《說文解字》。我正好想用功學學梵文,于是與他講了條件:用《說文解字》交換梵文。此后幾間,我們互為老師,都學到了想學的東西。
支撐饒宗頤在學術方面鍥而不舍深鉆的,是一種“
求闕’’
精神。饒公說,‘‘
求闕’’
是曾國藩的話。他認為做人、做學問,都要“
求闕”
。“
闕”
同現在的“
缺”
,就是要不知足的意思。實際上,天下萬物都是有“
缺”
的,追求把“
缺”
的補齊,可事實上永遠也補不齊,這樣就會永遠不知足地追求下去。
饒公是史學家,他說,最令我興奮的是今天中國不斷地有很多新東西(
出土文物)
從地下冒出來了。而這些東西又帶出了許多新問題,需要解答。比如,遇見冒出來的東西以后,發現有的文字與我們今天看到的本子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為什么會這樣子呢?
你就要解答了,我是研究這方面的,我有找出答案的責任,我要研究。我不能不研究,別人有沒有興趣,我不管;別人說•
這個毫無用處,沒有意思。我不理,我對它有興趣,我就要研究。價值這個東西很難講,我看有價值,別人看毫無價值。在學術上,越有爭執的東西,越需要講出一個道理來。我就是要找出這個“
道理”
來。
了解饒公的人說,別看他是國學大師,但他一點也不迂腐、守舊,開拓精神極強。他周游世界,精通英、法、德、日文。他研究國學,不僅從中國古籍中找材料,還密切關注著考古的新發現。例如,他用四川三星堆考古成果,印證以往古文獻資料的研究結論,并進一步取得新的重要發現。他借鑒西方漢學家研究方法,從印度和西域文字典籍入手,拓展漢學研究的視野。他還利用敦煌寫卷的新資料,深入研討諸多史學之謎;通過“
比較古文字學”
,探索遠古中外文化交流問題。難怪
令人有化腐朽為神奇之感”
。
以有限的生命探求無涯的學問,于是饒宗頤做到了既博又專。
(
有刪節)
(1)
下列對傳記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5
分)
A
.饒宗頤打小就泡在自家的小圖書館里。由此可見,學問可以“
熏”
出來,廣泛的興趣愛好可以在一定環境中培養而成。
B
.“
別人有沒有興趣,我不管;別人說,這個毫無用處,沒有意思。”
寥寥數語,源自饒宗頤獨立不羈的學術精神。
C
.正因為饒宗頤對佛、道都深有研究,他才把赴聘中大,生病滯留香港,從而正式步人國學之門這一經歷看成是一種緣分。
D
.文章在一開篇,就從正反兩方面向我們展示了一位博古通今、學貫中西的國學大師饒宗頤的形象。他既是名人,更是奇人。
E
.季羨林先生曾將饒氏學問分歸八個門類,鄭煒明卻把其細分為十五類。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饒宗頤治學涉獵領域非常廣泛。
【答案】AE
(2)
試分析饒宗頤在國學研究方面取得非凡成績的原因。(6
分)
【答案】①
治學的博與專,是一對矛盾,很難兼得。但經過努力,可以做到。矛盾的兩方面也可以結合在一起。饒宗頤就是最好的證明。②
在一些領域,他占據了開路人的地位。為了達到“
專”
饒公不顧一切地“
往里鉆”
。締造了他學術“
專精”
。③
饒宗頤在學術方面有一種“
求闕”
精神。就是要永不知足。以有限的生命探求無涯的學問,從而拓展學問的寬度。締造了他學術的“
廣博”
。于是饒宗頤做到了既博又專。
(3)
請概括國學大師饒宗頤治學方面的特點。(6
分)
【答案】①
治學,涉獵領域很廣。時間跨度更是驚人,從上古到明清幾乎每個朝代都有涉獵。②
治學的博與專是一對矛盾,很難兼得,但饒公做到了。③
在學術追求上永不知足,有一種“
求闕”
精神。④
他是國學大師,但他一點也不迂腐、守舊,開拓精神極強。
(4)
結合本文談談你對“
求闕”
精神的理解。(8
分)
【答案】饒宗頤在學術方面有一種“
求闕”
精神。就是要永不知足。以有限的生命探求無涯的學問,從而拓展學問的寬度。締造了他學術的“
廣博”
。于是饒宗頤做到了既博又專。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572756.html
相關閱讀:《八月十日燈下所記》閱讀答案及評分標準
《塞林格:半生叛逆,一生傳說……》閱讀答案
《撿硬幣的男孩》閱讀答案
《霍達:社會的良心,時代的秘書》閱讀答案
《我的鄰居吳冠中》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