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人談語文教學改革,總被問:考試怎么辦?學校、家長都跟我要成績呀!
我說,應試有技巧,對于教師而言,教會應試,有基本成績保障,這不難。我個人熟悉應試,探尋規律,大約用了五年。五年后,我就不想讓自己繼續被應試綁架了。
校長也笑了。她有多年經驗,附會道:做事動腦子。教一輪下來,總結經驗,形成了應對模式。再后復制這個模式就行了。余下精力來,就可以充分釋放一個語文教師的人文情懷了。
現場氣氛活躍起來。我接著說:一個人一輩子,被應試綁架了,自己累,也讓學生很累。如果我們找不到有效學習的策略和方法,則你輔助學生學習,一定是走了遠道,而且白費了力氣。相反,尋找捷徑,不僅學習輕松,還可以在路途上看看風景,大家心情愉悅。
此后,大家參與討論,逐步達成了一些共識:最好的教,不單是老師會教,而是讓學生學習愉快而輕松。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也獲得了精神的愉悅和價值實現的滿足。
我到一所學校,只看教師,與他們聊天,了解他們的精神狀態,就可以推測出本校學生的學習狀態與學習效果。老師累,他們若精神疲憊,而且在與你做專業對話時,感覺出他們心不在焉,沒有深入到教學中去,發現不了問題,不想解決問題,這就折射出學生的樣子。
你想,這樣的老師,帶領著一群孩子,他們一同面對學科學習,要解決學習問題,教師沒精神,沒想法,沒辦法,那學生就茫然,不知所措,更加懈怠了。
這樣的人際關系,這樣的師生互動,可以有好的結果嗎?
教育的事,說白了就是師生之間的事。其他要素比較而言,關聯度和影響都小得多。舉例說,在孔子初辦教育時,一屋里容下各個學生,他們年齡不同,還有的是父子兩代在一個屋檐下做孔老師的學生。那時的教育中,也沒有教材,不排課表,也沒有考試和教育質量評估,所以教學管理不夠規范。《論語》里反映,這些師生經常聊天,還到處跑路。如此教育條件與今天的辦學,有天壤之別,更別提如今教學手段也豐富了,網絡與信息技術已經深刻影響了教育發展。在非常樸素和艱苦的條件下,孔老師卻成就了偉大的教育事業?鬃右婚T三千弟子,僅功成名就、列入史冊的就有七十二賢人。
孔子的學生為什么學得好?我們做個判斷:這肯定是老師教得好。那么孔子是有高明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還是領先的教育思想?后人做教育理論研究,給了孔老師很高的評價,也條列出很多理論、思想、方法等。我想,在當時孔老師大概也不知道,自己那么高明,甚至他也無意識是用理論和思想教學的。教育這件事,說復雜就復雜,說簡單也簡單。
教書就是服務學生,促進學生發展。道理就是這么簡明。這么看,所謂好的教學,就是教師要了解學生的需要,激發他們自主發展,教學要因材施教。如此罷了。
教育研究這么多年,有那么多理論家闡釋道理,那么多優秀教師傳授經驗,而且在教育制度設計和管理上也做了革新。可是,至今有一點是需要傳承下去的:教師要服務學生發展,滿足學生需要,為學生服務。
說到底,教育是師生人際關系的反映,以及人際作用的結果。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870717.html
相關閱讀:2013年高考語文知識點易錯分析:實詞色彩不當
培養語感,促進語言和精神的協同發展
中國古典戲劇知識
古詩音樂描寫藝術欣賞
語文試題中最易失分的七個題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