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人談語文教學改革。他說注意到你說的語文生態觀點,也有同感。我說,很多人談教育生態與語文生態,其實我所說的生態與他們有差異。
我提教育生態、語文教育生態,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當時在教育領域內談生態,感覺新鮮。時在山東有一個講座,我提出語文生態重建的觀點。會后《山東教科研》的編輯說,“生態”是一個新名詞,你能否寫一篇文章把這個事說清楚。于是有了《建設語文生態環境》一文。
“生態”的念頭冒出來,源自多年來對于語文教學改革的觀察。我以為語文教學出現的諸多問題,與這個學科與時代環境的發展要求,與學校教育追求應試的需要都存在著不適應的問題。它成為雞肋學科,看起來和說起來,語文是核心學科,是工具中的工具學科,具有重要地位,可是在課程實施中,學生不重視,社會文化與學校教育中它都排不上位。學科定位和社會要求,這是理想層面,它與現實層面——學科實施中被邊緣化之間存在矛盾性。這個局面的形成不是教師一己之力可以解決的。而且,在現實教育應試壓力始終得不到緩解的情況下,語文學科的增值效益不明顯,客觀造成了學科地位的下滑。語文學科發展逐漸背離自然生態與學生語文素養發展的規律。這是反生態觀的。
生態觀念中,“以人為本”“和諧發展”“適應自然”“生態平衡”等理念,在語文教學環境中得不到體現,甚至出現了背離語文學習規律的反自然反科學現象;蛟S是靈光一閃,我腦子里冒出一個念頭:不從生態環境構建來改革語文,則語文教學還是停留在教師個體化的探索,局限在一些局部、一些要點處的變革,無法產生整體效應,F實的語文教學改革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缺乏學科發展的整體性判斷。
這是我提出生態語文教學的初衷。后來思想有一些調整。因為我的工作崗位發生變化,做了天津市的教研員。從教師視角看問題,與從全市的學術引領視角看語文又不一樣了。過去談生態,基本還是局限在課堂生態與班級生態,還是小環境的,可被教師控制的環境謀求生態建設。在市級教研活動中,要發揮整體規劃和學術引領,更需要進行范圍擴展。這時我意識里的生態,擴展了區域范圍,生態要素也增加了,教研員團隊,骨干教師團隊,實驗校和基地校,區域優質教育資源單位等都需要進入統籌范圍。如此,在區域內就可以營造一個有利于改革語文教學的環境。自然,考試也是把手,以發揮考試導向作用來規范教學,逐步探索解決教學問題,就有了更多可能性。
再后來,做教研管理工作。這時的占位不同了,認識到語文教學改革不是孤立存在的,學科教學改革與整體環境與政策的調整有直接關系。而且,也是在這個階段看到了教師自發形成的改革,其實局限在技術、方法、模式,其思想與理論,也是嫁接的產物,這是薄弱點。換句話說,教師改革固然重要,卻無法擺脫制度與環境條件的制約。這便發展出幾個核心理念:
其一,語文教學改革的整體觀。
語文教學改革,不能局限在局部,一斑窺豹。教師個體的變革,在少部分教師尚且需要其具有較強的小環境資源調節和調集能力,若在全體行動上,更需要外部環境的整體變革,以及集體號令。如此,我們需要把語文學科的教學,與學校辦學的小環境,與教育整體變革的大環境協調起來。教師行為要有所為有所不為。過分張揚教師個體自主的教學改良經驗,無法在任何環境下得到推介和普及。
語文教學本身也是一個整體,改革也需要進行統籌考慮。就聽說讀寫而言,或許選擇的改革入口是某一個選定領域,而實際要達到的還是各領域的聯動。教師變革也需要具體規劃,整體設計,最終進行分步實施。也就是說,我們要從語文生態的角度,整體性推進變革。
我們在聽一個老師主張,讀一篇文章了解其觀點的時候,會覺得言之成理,做法也是可行的。然而,一旦遷移作為自己的實踐你就會發現,其言論顧及一點不及其余,甚至過濾掉了負面性。這樣的經驗普遍傳播,如此個性化的經驗浩如煙海,卻無法轉化為教師普遍應用的技術或理論。這種現象的存在與我們主導教學改革,在實踐層面主要推介的是教師經驗,又偏于宣傳,造成科學研究的偏執有關。其實,教師中的改革者也處于困境,他們說自己帶著鐐銬跳舞,即是說,改革的外部支持條件不足。教師的改革處于被孤立的環境,則無法形成持久的推動力。
其二,語文教學改革的系統觀。
語文教學是一個系統,作為系統客觀需要考慮教什么和怎么教,以及教的效果的測評。這是學科系統構建的三個層面。而語文學科在很長一段時間無法厘清學科內容,無法建構學科知識體系。這是學科教學體系構建的基礎,可是這本身就是虛設的,自然造成學科發展的根基不勞,F在修訂中的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以學習任務群來試圖構建學科內容體系,這是一個積極嘗試。語文學科變革,要從各個要素的聯系角度整體性思考,如何建立要素聯系,構建一個協調系統。
語文學科具有綜合性特征,即內在要素與關聯要素很多。我們需要認識到各要素聯系在一起,牽一發動全身。以一個要素的改變,積累的改革經驗,其連帶產生的結果也需要觀察。這或許是積極的變革,又或許是帶有負面性的產品。而且因為局限一個點,發現有薄弱性,其變革就是做加法,這勢必不斷加壓,成為學生的無法承受之重。加法式改革已經無路可走,我們在加一點時,也要考慮在哪里做減法。這就是生態平衡的觀念。
語文學習和語文教學格成一個系統。按照系統論的觀點,系統內要素關聯,形成管理層級,而且層級推動產生效能?梢姡Z文學習的系統設計,也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要素,構建一個學習機制。同理,語文教學,在每一個教師也要構建你的可控的系統。
需要說明的是,不要因為我們重視整體論和系統論,就為教師改革卸載,成為某些人教學表現消極的理由。
其三,語文教學改革的人本觀。
語文教學在教育變革越來越凸顯學生人本的環境中,也需要適應環境需要,不斷以豐富的學習內容選擇,以及學生認知個性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過去,教師重視教,走到極致,忽視了學生的主動性,顯然是偏執的。未來的教育教學需要較為充分釋放教師個性與學生個性。沒有人的發展,創造力從何而來?未來教育的發展一定是極大張揚人本精神的。生態語文特別需要構建一個有利于人的發展的環境。我們過去說育人,說教學,以為只是教師一個人他的改變會改變學生,其實不然。一個人與他所處的教育環境關系密切,環境育人才會取得好的效果。
教育最終表現為人際關系的調整和改變。過去教師與學生的關系表現為主導與服從關系。教師主動學生被動,學習的被動形態不利于學生的主動發展。為此,我們需要把教學人本思想,轉化為激活學生的主動性上,一旦出現一批或者聯動成為氛圍,則每一個學生在這個生態環境里,就產生積極效應。
其四,教學改革的策略觀。
教學改革除了制度設計,整體規劃之外,也需要教師在策略與方法論上積極探索積累經驗,而且在教師集體參與的改革中,這個方面教師的優勢更加突出,教師的改革還是偏于技術的,以及自我素養的提升,這是他們力所能及的。所以,生態教育觀,重視環境條件的優化,并不排斥教師的個體化改革和技術化探究。
整體教育生態,畢竟是一個生態環境疊加的體系。教師教學是一個生態,語文教學也是生態,課堂教學是生態,學校教育是生態,區域教育是生態。這么多生態是以什么樣態結構起來的呢?
我想主要包括多個層次的輻射圓疊加:第一個層次是區域生態。即不同區域,包括學校、市區、全國整體環境條件的完善。第二個層次是組織體的生態。這包括小組、班級、學校,其他學習體。第三個層次是語文的學習領域,主要表現在不同的行為特征,包括聽說讀寫。第四個層次是學生的年齡區分和學段區分。小學、初中和高中的語文也是各自成為系統的。自然我們還可以劃分出不同的層次,組建系統。
語文教學系統與關聯要素和關聯系統具有連接上的復雜性,可是目前的研究必須要深入到這里了。如此才能推動學科的建設。
與人談語文教學改革。他說注意到你說的語文生態觀點,也有同感。我說,很多人談教育生態與語文生態,其實我所說的生態與他們有差異。
我提教育生態、語文教育生態,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當時在教育領域內談生態,感覺新鮮。時在山東有一個講座,我提出語文生態重建的觀點。會后《山東教科研》的編輯說,“生態”是一個新名詞,你能否寫一篇文章把這個事說清楚。于是有了《建設語文生態環境》一文。
“生態”的念頭冒出來,源自多年來對于語文教學改革的觀察。我以為語文教學出現的諸多問題,與這個學科與時代環境的發展要求,與學校教育追求應試的需要都存在著不適應的問題。它成為雞肋學科,看起來和說起來,語文是核心學科,是工具中的工具學科,具有重要地位,可是在課程實施中,學生不重視,社會文化與學校教育中它都排不上位。學科定位和社會要求,這是理想層面,它與現實層面——學科實施中被邊緣化之間存在矛盾性。這個局面的形成不是教師一己之力可以解決的。而且,在現實教育應試壓力始終得不到緩解的情況下,語文學科的增值效益不明顯,客觀造成了學科地位的下滑。語文學科發展逐漸背離自然生態與學生語文素養發展的規律。這是反生態觀的。
生態觀念中,“以人為本”“和諧發展”“適應自然”“生態平衡”等理念,在語文教學環境中得不到體現,甚至出現了背離語文學習規律的反自然反科學現象;蛟S是靈光一閃,我腦子里冒出一個念頭:不從生態環境構建來改革語文,則語文教學還是停留在教師個體化的探索,局限在一些局部、一些要點處的變革,無法產生整體效應,F實的語文教學改革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缺乏學科發展的整體性判斷。
這是我提出生態語文教學的初衷。后來思想有一些調整。因為我的工作崗位發生變化,做了天津市的教研員。從教師視角看問題,與從全市的學術引領視角看語文又不一樣了。過去談生態,基本還是局限在課堂生態與班級生態,還是小環境的,可被教師控制的環境謀求生態建設。在市級教研活動中,要發揮整體規劃和學術引領,更需要進行范圍擴展。這時我意識里的生態,擴展了區域范圍,生態要素也增加了,教研員團隊,骨干教師團隊,實驗校和基地校,區域優質教育資源單位等都需要進入統籌范圍。如此,在區域內就可以營造一個有利于改革語文教學的環境。自然,考試也是把手,以發揮考試導向作用來規范教學,逐步探索解決教學問題,就有了更多可能性。
再后來,做教研管理工作。這時的占位不同了,認識到語文教學改革不是孤立存在的,學科教學改革與整體環境與政策的調整有直接關系。而且,也是在這個階段看到了教師自發形成的改革,其實局限在技術、方法、模式,其思想與理論,也是嫁接的產物,這是薄弱點。換句話說,教師改革固然重要,卻無法擺脫制度與環境條件的制約。這便發展出幾個核心理念:
其一,語文教學改革的整體觀。
語文教學改革,不能局限在局部,一斑窺豹。教師個體的變革,在少部分教師尚且需要其具有較強的小環境資源調節和調集能力,若在全體行動上,更需要外部環境的整體變革,以及集體號令。如此,我們需要把語文學科的教學,與學校辦學的小環境,與教育整體變革的大環境協調起來。教師行為要有所為有所不為。過分張揚教師個體自主的教學改良經驗,無法在任何環境下得到推介和普及。
語文教學本身也是一個整體,改革也需要進行統籌考慮。就聽說讀寫而言,或許選擇的改革入口是某一個選定領域,而實際要達到的還是各領域的聯動。教師變革也需要具體規劃,整體設計,最終進行分步實施。也就是說,我們要從語文生態的角度,整體性推進變革。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921994.html
相關閱讀:中國古典戲劇知識
2013年高考語文知識點易錯分析:實詞色彩不當
語文試題中最易失分的七個題型
古詩音樂描寫藝術欣賞
培養語感,促進語言和精神的協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