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慧穎
《古詩十九首》是東漢末年文人五言詩的專輯。在東漢末年那個政治混亂、經濟沒落的時代,許多中下層士子為了謀求前途,只能奔走交游。他們背井離鄉、辭別父母、告別妻兒,然而往往一事無成,只落得滿腹的牢騷和鄉愁。而《涉江采芙蓉》則是《古詩十九首》中極具代表性的表達離情別緒的一篇,就主題而言,它是非常典型的惜別情詩。
本詩語言淺近凝練、明白曉暢,但實際意蘊深長,值得反復誦讀玩味,以體會抒情主人公那綿延不盡的惆悵與痛苦。要體會這種感情“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這兩個詩句就必須予以關注。而這兩句詩卻沒有主語,到底是“誰”在“還顧”?“誰”又在“望舊鄉”?那么抒情主人公又是誰……最有爭議的地方出現了,這便是最能體現學生思考與探究的最佳處。所以,我便在學生賞析完本詩后,設計了一個還原情境古詩改寫的環節。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去添補出相應的時間、地點、場景、人物等,并發揮想象與聯想把場景與環境進行渲染與烘托,通過動作、肖像、心理等描寫對人物形象進行更深入的刻畫,使抒情主人公更加的豐富飽滿。學生的習作對抒情主人公從男、女兩個形象出發,根據各自理解,進行了合情合理的改寫。
涉江采芙蓉(改寫)
高一11班梁揚眉
煙青色羅裙底邊已被江邊的淺水浸濕,撐一把油紙傘漫步江邊。我不經意間的轉頭,看見江對面的荷花,忍不住想渡江去采一朵,泛起一葉小舟,輕搖船槳向江對岸慢慢劃去。船槳劃開江面,泛起一道道水波,水波微漾,倒映著擺渡著的我。
我劃進長有荷花的淺塘里。蘭草稀疏的沼澤地里的盛開著朵朵荷花,荷花晶瑩剔透,粉色里透著淡淡的白色,在蒙蒙的細雨中,似乎有些不真實。我竟然不由自主的摘了一朵,握著荷花的手,緊了又松,松了又緊,我不知該送給誰?想要送給心中的你,而你卻身在異鄉,無法送達,只留下滿心惆悵。心中念念的你或許在苦讀圣賢,為一朝成名;或許在交友賞景,為結識達官……思念日漸強烈,不知遠方的你是否知道呢?
我想此時,你穿著玄色衣裳,站在船頭,雙眼盯著故鄉的方向,眼神迷茫迷離,也許你也如我一樣愁緒滿腸……我們兩人感情深厚,卻不得不因為功名而分離兩地,這分離的日子呀,我該怎么打發呢?也只有在思念里孤獨的度過此生了……
涉江采芙蓉(改寫)
高一11班張芝瑤
獨自一個人走在江邊,慢慢踱步,聽著潺潺江水聲,享受著微微的清風,如此愜意。忽的,看見那江中,竟有如此圣潔美麗的芙蓉花,好想采一朵。岸邊,停泊著一只小船,乘著這只船,悠悠的、慢慢的駛向江的那一邊。到了長滿芳草的沼澤地,晶瑩的露珠在的芙蓉花瓣上自由滾動,陽光下的芙蓉花更是落落大方,亭亭玉立。采一朵清幽的芙蓉,我把它送給誰呢?我所思念的人在遙遠的地方呀!我該怎么送給他呢?為何相愛的人總是分開,為何許好白頭偕老,卻終是幻想。愛情足以感動天地,那也脆弱不堪,望著那故鄉,漫漫的長路不見邊際,想起我所思念不已的你,為何我們感情深厚卻分隔兩地。太陽已快落西山,夕陽那火紅的顏色仿佛也在為我們那悲慘的遭遇而憂傷寞哀。
手中的荷花依舊嬌艷動人,而你卻不在我的身邊,這份相思的痛又有誰能夠體會呢?我走在江邊幽靜的路上,心中倍加思念你,可我們終究不在一起,“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難到只是幻想,我只能將心中的哀痛一人默默承受。江水中的一對鴛鴦在歡快的戲水,而你卻不在我的身邊,我向家中走去,難道我要獨自憂傷到終老嗎?
這兩篇改寫文章根據自己的理解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對“還顧望舊鄉”的主人公進行了描寫,一者認為抒情主人公是女子,“還顧望舊鄉”的是遠離家鄉的游子,想起前路漫漫,歸期未定,不由悲從中來;而另一者則認為抒情主人公是女子,“還顧望舊鄉”的依舊是女子,她回頭看看家鄉的那條路,曲曲折折的通向遠方,情難自禁,難以抑制心中的思念與牽掛,無奈便陷入深深的思考中……這兩篇只是一小部分,但從不同角度對文章進行了理解和闡釋,也很具有代表性。
新課標提出:“注重個性化閱讀,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這樣的改寫不僅使學生深刻地理解了詩歌的內涵,提高了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更是入情入境,豐富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厚實了學生的文化底蘊。《涉江采芙蓉》的情境改寫就是充分注重個性化閱讀的體現,也是對古代詩詞教學的一次有效的嘗試。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938119.html
相關閱讀:古詩音樂描寫藝術欣賞
2013年高考語文知識點易錯分析:實詞色彩不當
語文試題中最易失分的七個題型
中國古典戲劇知識
培養語感,促進語言和精神的協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