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蘇省昆山市第一中學 李彬
摘要: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實施十年來,固然因“依托閱讀專題,構建多重對話平臺,以人文話題統領專題,構成寫作實踐板塊”受到贊譽,但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也擺在大家面前:忽視學生的思維特點構建的“教學序列”,過分強調人文性的追求,其結果難以實現以人為本、生活作文的新理念。所以,在實施蘇教版高中作文教學中,教師必須創造性地重組、細化、拓展教材,才能達成教學目標。
關鍵詞:蘇教版高中作文重組細化拓展
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使用十年來,因“推廣自主、合作、探究、實踐的新課改理念,模塊設計突出語文課程學法指導”受到廣泛好評。但是,面對后課改時代的新形勢,一線教師不僅要考慮怎么用教材教的問題,而且還要考慮學生怎樣學才更有效的問題。教材內容只有“教學化”,即教師根據具體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對教材內容進行方法化處理(有人稱為“二次加工”),才能使教學活動具體而高效。
一、現實的困惑
現行蘇教版高中語文課標必修教材,依托閱讀專題,構建多重對話平臺,以人文話題統領專題,構成寫作實踐板塊。它重視寫作情境的創設,用“寫作觀”引領學生的寫作方向,體現了以人為本、生活作文的新理念。它立足于學生的主體性,把寫作當成一種富有個性的學習活動,視為一個“發現”的動態發展過程。五個模塊的“寫作觀”所體現出來的序列強調人的寫作能力的動態發展,體現了編者理解的人的寫作能力逐步提高的五個階段中最重要的五個方面,從而實現教材的教育功能。
仔細研究,我們發現蘇教版的寫作序列其實是一種寫作的內容上“內在序列”,而不是根據學生的思維特點構建的“教學序列”,它是一種人文性的追求。語文教學的本質是習得語言文字運用,人文性必須凝聚并體現在語文的工具性當中,這種“更高的更有人文性的更有情懷的追求”,如果不遵循最基本的寫作知識與技能訓練的常識,其結果只能是空中樓閣,凌空蹈虛。教材顯示,這些寫作內容分散于五冊教材中,從教學角度而言,時間跨度較大,“序位”繁雜不清,“階梯”層級不明,難以形成寫作指導的系統性與連續性。例如,同為議論文訓練,必修一“鮮明的觀點是議論文的靈魂”與必修三“為觀點提供有力的支撐”兩個密切相關的專題,居然相隔一學期之久。另外,從升學的角度來說,蘇教版必修課本的寫作指向與《考綱》寫作目標指向也不完全一致。教材寫作訓練的設計著力于寫作觀念,注重于寫作綜合素養的提升,與《考綱》文體上偏向于記敘與議論,內容上傾向于能力是不對稱的。蘇教版教材將寫作能力訓練單列于每個主題單元后的“積累與應用”中的“寫作實踐”中,本身也有輕視寫作教學的嫌疑。
二、優化的策略
鐘啟泉教授在《中外母語教材比較研究叢書》序言中說:“語文學科是‘人文學科’或者用更專門的術語來說,是一種相對于‘形式學科’而言的‘內容學科’,從邏輯上說,所謂‘內容學科’是以理解、創造或表達思想與意涵為課題的‘實質訓練’的學科!闭Z文既然是“‘實質訓練’的學科”,就必須追求訓練的科學性,如果作文內容編排的序列是混亂的、斷續的,導致無序可循、無法可依,就難以提高學生寫作水平。一線教師也總是期望教材能有一種既包含隱性人文,又具有顯性序列的呈現方式。教材編排的序列,既要尊重學生認識世界、表達自我的客觀規律,也必須考慮教師指導寫作的適用性。當然,在教材暫時還沒有做較大修改的背景下,語文教師絕不能無所作為,怨天尤人,而應該靈活處理,化短為長。深刻認識蘇教版教材主題化與序列化的根本價值,兩相結合,不斷優化與完善,是作文教學的必然選擇。葉圣陶先生說“教材無非是個例子”,語文教學的目的不是“教教材”,教材僅僅是教學的一個憑借。語文教師要深刻領悟“用教材教語文”的新課程理念,樹立“大語文”教學觀,主動改進和優化教材,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1.調整順序,形成梯度
現行蘇教版高中作文內容的編排是對“在技術化道路上漸行漸遠的作文教學”的反撥,但是簡單地把序列性視為作文教學弊病的重要根源,并將它驅逐出作文教學是值得商榷的。僅僅依靠主題化的“寫作觀”來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實在勉為其難。事實上,教學的序列性是客觀的,沒有序列性的教學更容易混亂,學生也更不容易掌握。長期以來,作文教學重結果而輕過程,這可能是作文教學高耗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作文教學的關鍵,不僅在于讓學生寫出一篇作文,更在于讓學生在寫作過程中,逐步把握寫作要領,從而達到過程與結果的統一。因此,不難理解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為什么旗幟鮮明地把“過程與方法”作為課程目標的三個維度之一,明確規定寫作教學必須突出過程與方法。對于寫作的過程,古今中外學者的看法基本上是一致的:首先是現實生活、客觀事物的認識,其次是作者觀念、感情向文字表現的轉化。
在遵循蘇教版作文教學“寫作觀”的前提下,筆者依據中學生的認知規律(觀察→思考→表達)對“寫作指導”作了如下調整:
2.循序漸進,細化分解
寫作離不開訓練,幾乎所有的文學大師都經過嚴格的訓練。個性自由當然是需要的,章法訓練也不可或缺。當前很多高中生畢業后還寫不出規范的記敘文、議論文,到了大學還不知道論文的寫作,就是因為我們的寫作教學還沒有交給學生規范。作文教學首先要給學生以規范的框架,然后才可以談個性。早在1922年,梁啟超就在《中學以上作文教學法》中提出了“教以作文理法”的主張。1963年張志公先生在《說工具》中明確指出:“語文教學必須教學生切切實實地在訓練中學會操作和使用語文工具!苯滩膽獙懽鞯姆椒ㄖ笇暾伢w現出來,讓學生通過訓練,掌握寫作的“規定動作”“分解動作”,逐漸逼近寫作方法。面對教材“寫作指導”大而化之的現狀,下面以記敘文和議論文為例,根據高考基礎等級、發展等級的相關要求對蘇教版必修教材的“寫作指導”作一細化分解:
3.以本為源,讀中悟寫
葉圣陶先生說過:“生活猶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流,泉源豐盈,溪流自然活潑潑地晝夜不息。”讀與寫的關系向來是車之兩輪、鳥之雙翼。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選用的文章均是文質兼美的典范,這些優秀的文本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素養,我們可以從中挖掘寫作資源,通過讀寫結合,最大化利用文本的價值:可資借鑒的方面既有素材積累的,也有寫作技巧的。以蘇教版必修二為例,第一專題后面的“寫作指導”是“用墨如潑與惜墨如金”,將其細化為三個寫作目標后,在實施“抓描寫,添細節”這一教學目標時,將課本原來的三個欄目(寫作觀—寫作指導—寫作實踐)中的“寫作指導”加以調整,變為:(一)課文示范(以魯迅《祝!罚ū匦薅n文)中祥林嫂二次進魯家的肖像描寫和孫犁《荷花淀》(必修二讀本)中水生嫂月下編席子的細節描寫片段為范例),(二)寫作指津(對細節描寫的作用與方法進行解析),(三)佳作展臺(通過鮮活的學生優秀習作片段來引導指路)。除了對課文的直接借鑒外,還可以通過擴寫、仿寫、改寫、續寫等方式,使學生在更深層面理解文本的同時,獲得良好的寫作修養與技能。從豐富精神生活、積累寫作素材、靈活化用語言、把握文意思路和掌握寫作技巧角度入手,開發課本寫作資源(這也是補救蘇教版重人文輕工具的一個措施),并在此基礎上開展多元化的寫作實踐活動,完善讀寫教學的新體系,切實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充分體現“教材無非是個例子”的教育理念。
4.活用教材,拓展思維
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在課文選材、教學目標的設定、課外閱讀知識的拓展以及教材編寫的結構規劃上面都體現了淡化工具性、強化人文性的特征,這既是他的長處,也是常常為人所詬病的地方。教材提供了許多文質兼美的閱讀文本,為教師引導學生與這些文本進行多重對話,實現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獲得審美體驗、寫作欲望和寫作方法提供了便利。思維質量往往決定了議論文的質量,這些經過作者千錘百煉、閃爍著智慧光芒的作品,從寫作教學的角度來看,為我們培養創新思維和人文素養提供了典范。
如在學習選修教材《唐宋八大家散文選讀》中王安石《游褒禪山記》時,引導學生就“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與“有志者事竟成”進行辯論,高下之別,越辯越明,對學生養成全面深刻地看問題有極大的啟發。學習蘇軾的《留侯論》,發現本文一反司馬遷《史記·留侯世家》定論,從一個獨特的角度評論這個歷史人物,創造性地提出了“忍小忿而就大謀”“養其全鋒而待其敝”的策略成就了張良和劉邦的觀點,由此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方法:只有敢于質疑,不盲從權威,才能見人之所未見,發人之所未發。
5.以專題為支點,拓展寫作空間
新課標把寫作視為學生“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在學校與社會日益走向一體化的今天,這種寫作理念可以使學生有更豐富的寫作素材和寬廣的文化視野,從而避免學生寫作時閉門造車的窘迫。我們看到,近年的江蘇高考作文命題也在努力體現蘇教版教材的編寫思想,追求學和考的和諧統一。如,2011年江蘇卷作文“拒絕平庸”,2012年江蘇卷作文“憂與愛”,2014年江蘇卷作文材料“有人說,沒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也有人說,青年人不相信有朝一日會老去,這種感覺其實是天真的,我們自欺欺人地抱有一種像自然一樣長存不朽的信念”,分別呼應了必修五第三專題“直面人生”、必修五第二專題“此情可待成追憶”、必修一第一專題“向青春舉杯”。蘇教版“必修部分從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三個向度‘立人’;選修部分橫向為五個系列,縱向則兼顧文學、文化發展的流脈,都有助于體現立體感”。編者的表述非常明確:注重知識面的拓展,文化的熏陶和人格的培養塑造。如必修一第一個專題選入的相關教學內容都與“青春年華”有著密切的關系,因而編者取名為“向青春舉杯”,意在激勵青年學生感受青春,激揚青春,讓青春煥發出奪目的光彩。該專題由三首詩歌和四篇散文組成,既各具特色、異彩紛呈,又都以青春為“圓心”,從不同角度啟發正值韶光的年輕人,步伐穩健、充滿信心地踏上青春之路,揚帆駛向未來的征程。但是,這三首詩歌和四篇散文與高中生寫作實踐之間尚有一定距離,因為學生可以受到文化的熏陶,卻難以直接轉化為寫作資源,教師必須為二者搭建銜接的橋梁。為此,我們開發出相關子話題(夢想、修養、責任、信仰等),編寫貼近生活的相關閱讀材料(體例為:經典素材、內涵挖掘、三維解讀等),既是對課本內容的拓展與深化,也為學生寫作積累豐富的素材,把學與考較好地結合起來。
教材內容“教學化”,是以適合教學,即適合學生學習為要旨的。教材是教學的一個支點,一線教師必須深刻領悟教材編寫旨意,著眼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升,將教語文變為學語文,創造性地重組、細化、拓展教材,把握好“教與考”“用與練”關系,才能收到顯著成效。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省“十二五”規劃重點課題“參與式作文評改的行動研究”(批準號:B-b/2011/02/062)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江蘇省昆山市第一中學 李彬
摘要: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實施十年來,固然因“依托閱讀專題,構建多重對話平臺,以人文話題統領專題,構成寫作實踐板塊”受到贊譽,但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也擺在大家面前:忽視學生的思維特點構建的“教學序列”,過分強調人文性的追求,其結果難以實現以人為本、生活作文的新理念。所以,在實施蘇教版高中作文教學中,教師必須創造性地重組、細化、拓展教材,才能達成教學目標。
關鍵詞:蘇教版高中作文重組細化拓展
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使用十年來,因“推廣自主、合作、探究、實踐的新課改理念,模塊設計突出語文課程學法指導”受到廣泛好評。但是,面對后課改時代的新形勢,一線教師不僅要考慮怎么用教材教的問題,而且還要考慮學生怎樣學才更有效的問題。教材內容只有“教學化”,即教師根據具體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對教材內容進行方法化處理(有人稱為“二次加工”),才能使教學活動具體而高效。
一、現實的困惑
現行蘇教版高中語文課標必修教材,依托閱讀專題,構建多重對話平臺,以人文話題統領專題,構成寫作實踐板塊。它重視寫作情境的創設,用“寫作觀”引領學生的寫作方向,體現了以人為本、生活作文的新理念。它立足于學生的主體性,把寫作當成一種富有個性的學習活動,視為一個“發現”的動態發展過程。五個模塊的“寫作觀”所體現出來的序列強調人的寫作能力的動態發展,體現了編者理解的人的寫作能力逐步提高的五個階段中最重要的五個方面,從而實現教材的教育功能。
仔細研究,我們發現蘇教版的寫作序列其實是一種寫作的內容上“內在序列”,而不是根據學生的思維特點構建的“教學序列”,它是一種人文性的追求。語文教學的本質是習得語言文字運用,人文性必須凝聚并體現在語文的工具性當中,這種“更高的更有人文性的更有情懷的追求”,如果不遵循最基本的寫作知識與技能訓練的常識,其結果只能是空中樓閣,凌空蹈虛。教材顯示,這些寫作內容分散于五冊教材中,從教學角度而言,時間跨度較大,“序位”繁雜不清,“階梯”層級不明,難以形成寫作指導的系統性與連續性。例如,同為議論文訓練,必修一“鮮明的觀點是議論文的靈魂”與必修三“為觀點提供有力的支撐”兩個密切相關的專題,居然相隔一學期之久。另外,從升學的角度來說,蘇教版必修課本的寫作指向與《考綱》寫作目標指向也不完全一致。教材寫作訓練的設計著力于寫作觀念,注重于寫作綜合素養的提升,與《考綱》文體上偏向于記敘與議論,內容上傾向于能力是不對稱的。蘇教版教材將寫作能力訓練單列于每個主題單元后的“積累與應用”中的“寫作實踐”中,本身也有輕視寫作教學的嫌疑。
二、優化的策略
鐘啟泉教授在《中外母語教材比較研究叢書》序言中說:“語文學科是‘人文學科’或者用更專門的術語來說,是一種相對于‘形式學科’而言的‘內容學科’,從邏輯上說,所謂‘內容學科’是以理解、創造或表達思想與意涵為課題的‘實質訓練’的學科!闭Z文既然是“‘實質訓練’的學科”,就必須追求訓練的科學性,如果作文內容編排的序列是混亂的、斷續的,導致無序可循、無法可依,就難以提高學生寫作水平。一線教師也總是期望教材能有一種既包含隱性人文,又具有顯性序列的呈現方式。教材編排的序列,既要尊重學生認識世界、表達自我的客觀規律,也必須考慮教師指導寫作的適用性。當然,在教材暫時還沒有做較大修改的背景下,語文教師絕不能無所作為,怨天尤人,而應該靈活處理,化短為長。深刻認識蘇教版教材主題化與序列化的根本價值,兩相結合,不斷優化與完善,是作文教學的必然選擇。葉圣陶先生說“教材無非是個例子”,語文教學的目的不是“教教材”,教材僅僅是教學的一個憑借。語文教師要深刻領悟“用教材教語文”的新課程理念,樹立“大語文”教學觀,主動改進和優化教材,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945557.html
相關閱讀:古詩音樂描寫藝術欣賞
培養語感,促進語言和精神的協同發展
語文試題中最易失分的七個題型
中國古典戲劇知識
2013年高考語文知識點易錯分析:實詞色彩不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