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途同歸”
的啟示
徐紅梅
在古今中西激烈碰撞的20
世紀,面對時代賦予中國畫的課題,潘天壽、李可染、黃胄以各自的方式、從不同的角度做出了回應。
潘天壽是傳統文化的捍衛者,強調民族藝術的獨立性。“
中西藝術應該拉開距離”
,是他的一個重要理論。早在上世紀30
代,他便考察了外來繪畫與中國傳統繪畫之間交流的歷史脈絡,認識到中國畫是一種不同于西方繪畫的獨立的藝術體系。他不排斥中外藝術的交流與融合,但他認為,東西方繪畫“
根本處相反之方向,而各有其極則”
。終以深厚的傳統學養緊扣鐵馬金戈的時代巨變,造就了奇崛沉雄的現代花鳥之境。
李可染是推動中國山水畫變革的苦行僧,強調借西潤中突破傳統。有著中國畫功底的他曾轉入西畫專業,專攻素描和油畫,后因抗戰爆發從事宣傳畫創作,其后又轉回中國畫創作。兼習中西繪畫的他,以西式的對景寫生、對景創作為切入點,把形、光、色在內的西畫的觀察方法、創作技巧融合在傳統的山水體系之中,“
逆光山水”
的圖式,寫山水實境,推動了中國山水畫傳統表現程式的革新。
黃胄則是響亮回應時代的開拓者,強調從生活入手的藝術實踐。同科班出身的潘天壽、李可染不同,黃胄沒有受過任何學院派的美術教育,他輕時拜趙望云為師,將生活放在了藝術創作的第一位。在生活里“
鬧”
出來的他,心中沒有中西藝術的陳規,也少了許多牽絆。他將西式速寫的觀察和表現方法融入中國人物畫創作,邊觀察邊畫、邊學邊畫,以速寫感受生活、積累素材,再根據創作的需要學習傳統,對西北少數民族風情的深情描繪,最大程度地保留了現場生動的藝術感受,開中國人物畫新風。
三位大家獨有的氣質在創作中發揮到了極致,個性都如此鮮明:潘天壽性格寬厚倔強,作品也雄闊大氣,其指畫巨作,常在丈二匹以上!危巖蒼松的雄強,在濃重老辣的用墨中展露無遺,滿是氣概與豪情,通過視覺的震撼直達心靈;李可染性格內斂樸實,作品也樸拙嚴整,他的五張《萬山紅遍》,尺寸、構圖、章法各不相同,叢林染紅了江山,靜謐的山村溪水疊映,墨色與朱砂的層層積染中,盡顯浪漫詩意,更有“
苦學派”
的踏實和“
李家山水”
的厚重;黃胄性格爽朗,其作品風格也最為歡快,在少數民族同胞的辛勤勞作和歡歌笑語中,線條在旋轉,色彩在跳躍,絢麗而不失質樸,生動又無滑膩之感。
無論是“
體”
與“
用”
的價值取向,還是“
學”
與“
達”
的途徑,三人都表現出獨立特異的精神品格。他們因何皆能獨立于世?
藝術有“
常”
有“
變”
。轉益多師,守其常而求其變,是三人一致的藝術態度。潘天壽對于文化的傳承,傾向于堅守,但他也一直在求變。李可染對于藝術的傳承,傾向于借鑒與創新,但他從未輕視傳統。他拜齊白石、黃賓虹為師,對于傳統,不是淺嘗輒止,而是“
用最大的功力打進去”
,并且“
所要者魂”
。黃胄是極富創新意識的畫家,從西北來到北京之后,他對傳統心生敬畏,為創新而有分析、有取舍地研究傳統。他起步于深入生活的速寫,亦得益于對傳統愈漸深入的理解和選擇性的學習。可以說,三位大家一輩子都在“
常”
與“
變”
之間學習、研究、探索。
。ㄟx自
8
月21
日
6
. 對潘天壽繪畫特點和觀點等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 潘天壽認為東西方繪畫“
根本處相反之方向,而各有其極則”
,也就是說中國畫是一種不同于西方繪畫的獨立的藝術體系。
B
. 潘天壽強調“
中西藝術應該拉開距離”
,也就是強調民族藝術的獨立性,捍衛中國幾千來積淀下來的傳統文化。
C
. 潘天壽的作品都雄闊大氣,在濃重老辣的用墨中展露無遺,滿是氣概與豪情,通過視覺的震撼直達心靈。
D
. 潘天壽能夠造就奇崛沉雄的現代花鳥之境,是因為他能夠憑借深厚的傳統學養緊扣鐵馬金戈的時代巨變。
7
. 對李可染繪畫特點和觀點等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
. 李可染的創作無不以西式的對景寫生、對景創作為切入點,運用形、光、色在內的西畫的觀察方法、創作技巧。
B
.曾轉入西畫專業,專攻素描和油畫的李可染強調借西潤中突破傳統,并且用自己的創作實績推動了中國山水畫從內容到形式的革新。
C
.李可染借西潤中有大成效,是因為他對于傳統,“
用最大的功力打進去”
,并且“
所要者魂”
,也就是說他對傳統理解、把握都十分到位。
D
. 李可染的作品,和中國傳統繪畫相比,借鑒與創新的成分更多一些,這具體表現他運用“
逆光山水”
的圖式,寫山水實境。
8
. 對黃胄繪畫特點和觀點等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
.黃胄創作時心中沒有中西藝術的陳規,也少了許多牽絆,這是他沒有受過任何學院派的美術教育的結果。
B
.黃胄強調從生活入手,邊觀察邊畫、邊學邊畫,以速寫感受生活、積累素材,但并不排斥學習運用西方繪畫藝術。
C
.響亮回應時代的開拓者黃胄對西北少數民族風情的深情描繪,完全保留了現場生動的藝術感受,開中國人物畫新風。
D
.黃胄一直對傳統心生敬畏,有分析、有取舍地研究傳統。他起步于深入生活的速寫,亦得益于對傳統愈漸深入的理解和選擇性的學習。
參考答案:
6
. C
(錯在“
都”
,走了極端)
7
. D
(A
項,“
無不”
,走了極端。B
項,錯在“
從內容到形式的革新”
,原文是“
表現程式的革新”
。C
項,原因不充分,原因該是對傳統、西畫都理解、把握到位)
8
. B
(A
項,原因不充分。一是沒有受過學院派美術教育,二是他始終將活的生活放在了藝術創作的第一位。C
項,錯在“
完全”
,原文是“
最大程度”
。D
項,錯在“
一直”
,原文是“
從西北來到北京之后,他對傳統心生敬畏”
)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976151.html
相關閱讀:《我的鄰居吳冠中》閱讀
《塞林格:半生叛逆,一生傳說……》閱讀答案
《八月十日燈下所記》閱讀答案及評分標準
《霍達:社會的良心,時代的秘書》閱讀答案
《撿硬幣的男孩》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