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高中的地理學習中,我們所涉及的面非常廣,但我們在學習和復習的時候,可以將各部分知識進行聯系,這樣地理知識就不會顯得那么雜亂無章。下面,小編為大家搜集整理了《高中地理常識積累:沙漠化問題》,我們一起從這部分知識點開始進行思考。
由于人類活動和自然因素(大風吹蝕、流水侵蝕、土壤鹽潰化等)造成的土壤生產力下降或喪失,都稱為荒漠化。土地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類活動綜合作用的結果。自然因素主要是指異常的氣候條件,特別是嚴重的干旱條件,由此造成植被退化,風蝕加快,引起荒漠化。人為因素主要指過度放牧、亂砍濫伐、開墾草地并進行連續耕作等,由此造成植被破壞,地表裸露,加快風蝕或雨蝕。就全世界而言,過度放牧和不適當的旱作農業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區發生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同樣,干旱和半干旱地區用水管理不善,引起大面積土地鹽堿化,也是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
從亞太地區人類活動對土地退化的影響構成來看,植被破壞占37%,過度放牧占33%,不適當的農業耕種占25%,基礎設施建設過度開發占5%。非洲的情況與亞洲類似,過度放牧、過度耕作和大量砍伐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哪闹饕绊懯峭恋厣a力的下降和隨之而來的農牧業減產,相應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和一系列社會惡果,在極為嚴重的情況下,甚至會造成大量生態難民。從各大洲損失比較來看,亞洲損失最大,其次是非洲、北美洲、大洋洲、南美洲、歐洲。從土地類型來看,放牧土地退化面積最大,損失也最大,灌溉土地和雨澆地受損失情況大致相同。
沙漠一般分布在干旱地區,它是地球上干旱氣候的產物。但是并不是所有沙漠的成因都能用這一觀點來解釋。例如,塔爾沙漠在平時上空總是濕潤多云,而當西南季風來臨時,空氣中的水汽含量幾乎可與熱帶雨林區相比,即使如此它仍然是一片沙漠。經過研究,科學家們認為形成沙漠的主要原因是塵埃。塔爾沙漠上空平均每平方千米飄浮著 1500千克的塵埃,是芝加哥上空的好幾倍,而且塵埃分布高度也較高。塔爾沙漠沒有降雨的條件,也沒有成露的條件:白天塵層增溫,空氣因地面缺少加熱而不能上升;夜間,塵埃以散熱冷卻為主,空氣下沉使地面散熱減弱。塵埃使空氣變得十分干燥,地面只能形成沙漠。
點擊查看:更多高中地理常識分享
塵埃的來源和人類不無關系,有的學者指出,人類是破壞生態環境、制造沙漠的真正兇手。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的演變進一步證實了這一觀點。其實在遠古時代,撒哈拉的大部分地區曾經是一片植物茂盛的肥沃土地。然而,人類常常為了眼前的利益亂砍濫伐,大肆破壞自然環境,造成了土地的嚴重沙化,從而加快了沙漠化的進程。也有人反駁說,有些沙漠產生時,地球上還沒有人類。人類不適當地開發,固然會使豐美的草原、森林退化成沙漠,但沙漠本身作為一種生態類型,早在人類出現以前就存在了。到底是人類還是氣候制造了沙漠?或是他們共同制造了沙漠?現在人們對這個問題仍然爭論不休。但有一點是無須爭論的,那就是為了人類的將來,當務之急應抓緊治理沙漠,努力保護我們的地球家園。
上述內容就是《高中地理常識積累:沙漠化問題》,相信大家在掌握了這部分知識點后,我們的知識儲備會更及完善,從而幫助我們解決更多的地理問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983630.html
相關閱讀:2014年高考備考:高考地理復習提綱
高考地理氣候與自然帶知識點
高考地理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必背內容
高中地理案例分析
污染源自動監控難題如何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