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在論書法的文章里提出,學習書法是有規律可循的,“一遍正其手腳”(手腳喻字的點畫),“二遍須留形勢”(字的結構,取勢),“三遍須會似本”(對范本的筆意、神韻、氣勢、風格的領悟),“四遍加其遒潤”(畢肖范本,圓潤活潑),還有五遍„„這說明臨摹范本是學習書法不可須離的環節。
書法中常有“意在筆前”、“筆居心后”的說法。“意”與“心”就是用心去領會書帖的單字結構與章法,這是一個理解與消化、熟記于心的大腦運轉過程。例如“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是王羲之的杰作,全部324個字中,重復的字,各有各的神韻,2個“之”字,各有各的姿態,書法的結體上千變萬化;宋代書法家黃庭堅的墨跡《松風閣詩》,點劃柔韌而有骨力,筆劃長挺,字形舒展,有人長期觀察下來,覺得他寫字是一種放射式的,在他的每一字中都似有一個圓心;唐代歐陽詢在字體結構、點劃分布的藝術處理上做到了“平正’’中求“險絕”,“險絕”中寓“平正”,他的《九成宮醴泉銘》,看似平正,實則生動有味;宋代名將岳飛“還我河山”的草書橫幅,酣暢淋漓,峻峭挺拔,義憤之情,溢于毫端„„
如果你日積月累地讀帖,無數次的手書(動作記憶),就能把那些道勁的、秀美的、古樸的字深深記在腦中,并發之于筆端,寫出益發靈氣、有聯屬之美的好字來。在靜止的字形中,讓人領略活潑飛舞的動勢,給人以凝神觀賞、余味回甘的藝術享受。
但學習書法與學習拳術相仿,需要有老師指導,這樣才可少走彎路。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jiyifa/64167.html
相關閱讀:地理學上的分類
記憶要領
超級記憶法的秘訣重復記憶
合適記憶法
故事情節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