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三餐在宋代才普遍起來(但也有部分人家只吃二餐),這只有在農業產量大為提高、食物變得豐富并且有了夜生活之后,才可以實現的。吃飽之后,人們便會追求吃得精致。宋人對于飲食是非常講究的。富貴人家,“凡飲食珍味,時新下飯,奇細蔬菜,品件不缺”,甚至“不較其值,惟得享時新耳”。為了嘗到新鮮,不惜金錢。
宋朝的一般城市白領跟今日的小白領一樣,都不習慣在家做飯,而是下館子或叫外賣。有人統計過,《東京夢華錄》共提到一百多家店鋪,其中酒樓和各種飲食店占了半數以上。《清明上河圖》描繪了一百余棟樓宇房屋,其中可以明確認出是經營餐飲業的店鋪有四五十棟,也差不多接近半數。南宋筆記《武林舊事》、《都城紀勝》、《夢粱錄》也收錄了一大堆臨安的飲食店與美食名單。即便是城市下層人,也能從飲食店找到物美價廉的食品,據《夢粱錄》記載,“更有專賣血臟面、齋肉菜面、筍淘面、素骨頭、麩筍素羹飯,又有賣菜羹,飯店兼賣煎豆腐,煎魚、煎鲞、燒菜、煎茄子,此等店肆乃下等人求之粗飽,往而市之矣”。
臨安的每天早晨,“買賣細色異品菜蔬”的小商販“填塞街市,吟叫百端,如汴京氣象,殊可人意”(《夢粱錄》)。蔬菜是宋人餐桌上的常見食材,學者的考證指出,宋代栽培的蔬菜品種非常豐富,約有四五十種,與今日市場上的蔬菜種類大體差不多。如果是隆冬時節,天寒地凍,似乎北方居民只能靠窖藏蔬菜過冬。但是詩人梅堯臣就寫了一首《聞賣韭黃蓼甲》,說,“百物凍未活,初逢賣菜人!痹瓉,這位賣菜人利用糞土熱力與保暖作用,培育出鮮嫩的韭黃、蓼甲:“乃知糞土暖,能發萌芽春。”換成現代的說法,這不正是“反季節栽培”技術嗎?技術的進步與經濟的發展,讓宋朝人在餐桌上的選擇機會比之前任何時代都要豐富。
對美食的講究,促使宋代誕生了花樣繁多的美食,《東京夢華錄》“飲食果子”條,《夢粱錄》“分茶酒店”條、“面食店”條、“葷素從食店”條,《武林舊事》“市食”條,都羅列有一個長長的美食、小吃、點心名單,抄也抄不過來。今日的五星級大飯店,菜譜上的名目也未必有那么豐富?梢院敛豢鋸埖卣f,宋朝的開封與杭州,簡直就是“吃貨”的天堂。我們現在能夠品嘗到的火腿、東坡肉、涮火鍋、油條、刺身等,都是發明或流行于宋代,烹、燒、烤、炒、爆、溜、煮、燉、鹵、蒸、臘、蜜、蔥拔等復雜的烹飪技術,也是在宋朝成熟起來的。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016787.html
相關閱讀:宋朝人吃喝趣事:實行分餐制 吃飯不講究
北宋史上的傳奇名臣包拯:是清官能臣更是個錚臣
宋朝歷史事件之澶淵之盟
王安石變法的內容
岳飛的妻子李孝娥簡介 歷史上的李孝娥原型李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