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宋朝歷史上真實的宋江集團都是哪些梁山好漢?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宋朝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這《宋史》里有一件事是奇怪的。《宋史》有關宋江的記載,少之又少;蛟S,站在修史者的立場,對造反者是不屑一提的。可是,也不盡然。與宋江同期造反的,還有一個叫方臘的人。宋史中就有《方臘傳》,在眾多紀傳之中,也有大量提及方臘的詞句,其內容顯然比宋江多得多了。宋史中,有關宋江的記載,大致有這么幾段,散見于浩大的書卷之中。這些內容,現在也常被人拿來用。

  比如,《宋史·徽宗本紀》載:“二月庚午,癸巳,赦天下。是月,方臘陷處州;茨媳I宋江等犯淮陽軍,遣將討捕,又犯京東、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張叔夜招降之!绷碛小稄埵逡箓鳌份d:“宋江起河朔,轉略十郡,官軍莫敢嬰其鋒。聲言將至,叔夜使間者覘所向,賊徑趨海瀕,劫鉅舟十余,載鹵獲。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設伏近城,而出輕兵距海,誘之戰。先匿壯卒海旁,伺兵合,舉火焚其舟。賊聞之,皆無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賊,江乃降!薄逗蠲蓚鳌芬灿刑峒埃骸八谓芫〇|,蒙上書言: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軍數萬無敢抗者,其才必過人。今青溪盜起,不若赦江,使討方臘以自贖。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

  上述記載,大致可以了解宋江的基本信息。其一,宋江確有其人,也確在山東等地起事。其二,宋江有才,確有過人之處,以致“官軍數萬無敢抗者”。其三,宋江僅是流寇而已,“轉略十郡”,曾轉戰各地。有關他在梁山水泊“落草生根”的事,史書似乎也根本沒有提到過。后人估計是依據史書中的一句話梁山泊多盜,將宋江演義到那兒了。其四,宋江起事的規模有限,手下之眾,談不上浩浩蕩蕩,估計也就是幾百到上千人,親信隨從僅有三十六人,而不是一百單八將。宋江后來戰敗而降,也不是主動受招安。招降宋江的人,叫張叔夜,其出名,似乎亦不是招降宋江一事,而是后來的一段,說其被金人所虜,途中不屈自盡,從而名垂青史。

  1935年,余先生寫下了著名的《宋江三十六人考實》,此文后收入《余嘉錫論學雜著》。余先生以治史學的方法考索《水滸傳》故事之本事,對《水滸傳》中近20人的原型進行了考證。宋江三十六人,史書只是籠統稱之,余先生則據正史野史,侃侃談來,甚有意思。余先生筆下,大致推斷的三十六人,計有宋江、晁蓋、吳用、盧俊義、關勝、史進、柴進、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劉唐、張青、燕青、孫立、張順、張橫、呼延綽、李俊、花榮、秦明、李逵、雷橫、戴宗、索超、楊志、楊雄、董平、解珍、解寶、朱仝、穆橫、石秀、徐寧、李英、花和尚、武松。全本的《水滸傳》,后來被明代著名批評家金圣嘆腰斬了。其腰斬的內容,便是七十一回以后受招安并受命征方臘的故事。

  宋江其人的人生結局,史料亦無記載。他是起事了,也受降了。但后來如何呢?不知道。這一歷史懸案,史界歷來有爭執。主要是正史未見記載。野史之說,又無依據。有些野史,還說得相當離譜,不僅說其“大書黃紙飛敕來,三十六人同拜爵”,也征了方臘,甚至后來還陪著宋徽宗畫畫,跟蔡京學練書法……想象力超級豐富,卻均不可信。當然,也有野史說到,宋江受降后,他和他的部屬全部被殺了。金圣嘆批本添加的盧俊義夢見梁山頭領全部被捕殺的情節,是不是受此影響,就不得而知了?傊,宋江的結局,沒有人知道。他在正史中消失了,卻在各種通俗唱本中豐滿起來。南宋時的《宣和遺事》,這是最主要的一個版本。明人施耐庵寫《水滸傳》,以及后來羅貫中改續的幾十回,便是以《宣和遺事》為藍本的。梁山好漢的故事這才家喻戶曉而婦孺皆知。宋江這位鄆城小吏,仗義疏財、結交江湖,人稱“及時雨”的形象,才真正地深入人心。因此,《水滸傳》是小說,宋江只是文學形象。它與歷史的聯系,是相當少的。宋江在梁山泊的那些事兒,純屬子虛烏有。

  施耐庵的《水滸傳》根據民間流傳的梁山好漢故事,把坐頭把交椅的老大宋江描寫成了一個仗義疏財、急公好義、愛國憂民、忠肝義膽的亂世英雄,在他巧取豪奪地掌握了梁山的革命領導權后,奉行了一條“只反貪官、不反皇帝、等待招安”的改良主義路線,在其兩敗童貫、三敗高俅之后,梁山革命根據地發展到鼎盛的階段時,那種執拗地頑強地生長在這個舊知識分子內心的忠君報國思想,使他走上了一條受招安,投降大宋王朝的似乎正本清源的道路,也把眾位梁山好漢送上了一條不歸之路。歷史上確有宋江起義,《宋史》上也曾經明白無誤地記載過。宋江起義大概發生在宣和元年至三年間,即公元1119年至1122年,起義主要涉及的地域是在太行山及山東、江蘇北部一帶,起義和前文提過的黃巢軍一樣,具有流寇性質,指東打西,戰無定策,風卷殘云,哪兒黑哪兒歇,沒有固定的根據地。

  起義中心地帶雖是水泊梁山,但此地并非易守難攻,梁山只是一個類似丘陵地帶的地方,當代散文家古清生曾經在筆下描繪過這個地方,給筆者的影響很深,所以宋江在這個狹小的,并非倚險可守的地方能夠長期駐扎且能讓數支進剿的官兵始終無功而返是不太可能的。宋江究竟因何而降?宋江起義的結局歷史上真實的記載是其嚴重受挫后投降,說明白點,就是在大宋王朝重兵圍剿下兵敗潰散,無奈之下舉旗繳械投降。而并非像《水滸傳》中所描寫的那樣,是因朝廷累累舉兵無果,宋江大敗官兵主動受招安而降。宋江起義是一起規模很小的起義,但是戰斗力卻非常驚人,起義大軍東奔豕突,居無定所,宋江浮海而來,水陸并進,劫掠珍寶,收獲頗豐。宋江戰敗投降的真實場景應該是這樣的:宋江慣于流動作戰,外出劫掠歸來,面對小股官兵挑釁,人人奮勇,個個爭先,不料卻中了張叔夜誘敵之計,當伏兵四起,戰船被燒時,隊伍斗志頓消,隊形立散,官兵敢死隊在戰斗中俘獲了宋江的副手,宋江眼看大勢已去,無奈之下只有舉兵投降。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267758.html

相關閱讀:北宋史上的傳奇名臣包拯:是清官能臣更是個錚臣
岳飛的妻子李孝娥簡介 歷史上的李孝娥原型李娃
宋朝人吃喝趣事:實行分餐制 吃飯不講究
宋朝歷史事件之澶淵之盟
王安石變法的內容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