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是千古名相似乎是歷史定論。其實,諸葛亮只能算是一個千古忠臣,并非千古名相;而史書中說諸葛亮是一個千古名相,這就有待于商討了。因為諸葛亮就是不能識大體、棄細務,凡事必親躬,說明身邊人才貧乏;有良才而不用,以庸才而誤事,沒有識人之明;統兵無功導致幾次伐魏失敗,這乃是為官為相之忌。但諸葛亮對蜀漢忠心不二,真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所以說諸葛亮只能說是忠臣,而非千古名相。諸葛亮是英雄,他自稱才比管仲一點兒也不過分,但是他也有很多問題,有些是個人性格造成的。然而一個高大的英雄的背影也是高大的,盡管是背影。后來,諸葛亮曾經為劉備制定了一系列統一天下的方針、策略,輔佐劉備振興漢室,建立了蜀漢政權,形成了與曹魏、孫吳三足鼎立的局面。所以諸葛亮在劉備打下的江山中功不可沒,而在劉備去世后諸葛亮又輔佐他的兒子劉禪多次出師北伐中原,最后因為身心交瘁、積勞成疾才死于軍中,實現了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鏗鏘誓言,贏得了后人的景仰和推崇。
但是作為一個名相,諸葛亮并沒有領導才能,事必躬親就是說諸葛亮不論大事還是小事,都要自己親自去做,而這并非一個好的領導者所為。一個好的領導者會知人善任,并不會像諸葛亮那樣。在唐代趙蕤的《長短經》上說:“知人,是君道;知事,是臣道。無形的東西,才是有形的萬物的主宰;看不見源頭的東西,才是世事人情的根本!边@是教導人們要發揮人才的作用,不要事無巨細都要一個人去完成。所以說,會辦事的人只是辦事的人,而會使用人的人,才是真正的領導者。此外,西漢著名丞相陳平說過:“……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遂萬物之宜;外鎮撫四夷諸侯;內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也!甭≈袑Σ,能夠顯示出諸葛亮這個具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和軍事家的形象。但是作為丞相,這些是遠遠不夠的,只能證明他個人能力比較強。因為作為丞相還要學會正確授權、培養各種各樣的人才,還要適當地有一些野心,只有這樣才能讓國家更加強大,繁榮昌盛。諸葛亮是否將這幾條規則做到位了呢?
1,正確授權
一個高級領導人應該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大問題上,而不應該眉毛胡子一把抓。一個領導者要懂得正確授權,而諸葛亮卻偏偏不懂這個。諸葛亮身為蜀漢丞相且多才多藝,工作勤勤懇懇,每日早起晚睡,處事過于謹慎,凡事不假他人之手、親力親為,“自校簿書”,“罰二十以上親覽”,以致積勞成疾。每次出征,諸葛亮也都是親自領兵,有些事情要經過自己再三考慮才做出決定,對于軍中、朝中一切大小事務都親自打理。雖然這是鞠躬盡瘁的典型,但他卻將至關重要的一點給忘記了,那就是沒有使下屬的才能得到發揮,進一步導致整體的力量不能得到充分發揮,這是諸葛亮一生最大的無心之過!
由于諸葛亮太聰明了,整個蜀國眾人都習慣聽命于諸葛亮,總以為他神機妙算,說的一定就是對的,以至于后來整個蜀國逐漸忘記了自己也有大腦,造就了一大批奴臣(也要怪諸葛亮的行事習慣,很少與大家商量,不是給錦囊,就是秘授,就算手下人想發表意見也沒有機會)。由此,導致整個國家對他依賴性過大,等諸葛亮死后蜀國也迅速敗亡。試想一下,如果當時諸葛亮能重視教育和授權,能夠把自己的所學教給手下軍臣,估計歷史就會有一些不同的發展。最經典的一次就是“七擒孟獲”。當時諸葛亮是想攻其心,讓孟獲心甘情愿地投降。捉住孟獲一次,就問他服不服,只要孟獲說不服,不管自己再怎么不高興都會放了他。這簡直是固執,不能隨機應變。哪一個名相能做出這等事情?從古至今,除了諸葛亮以外沒有第二個了。當時,第一次與南國打的時候,孟獲派他的兩位將軍出戰,兩位將軍被擒之后就因為被諸葛亮放了而感激他,愿意當內幕。當第四次擒孟獲時,他的手下也不愿意隨他打了,只不過礙于他是南王不得不服從。按理來說,最后一次諸葛亮抓住孟獲時就應該把孟獲給殺了,因為他的有些手下都服了,他只是被逼無奈而已?墒,諸葛亮卻還是堅持自己的原則而又一次地損兵折將,死了不少人。從這一點看來,諸葛亮與他的丞相身份是不符的,有點名不副實的味道。
2,會用人才
諸葛亮不善于識別人才。有人以為,人才厲害;其實不然,真正厲害的是善于使用人才的人。這就是劉備為什么能得到地盤的真正原因。劉備沒有什么其他的大本事,但是非常善于用人,劉備的祖宗劉邦在這點上做得最好。他是一個流氓,但他知人善用,韓信、蕭何、張良都發揮了他們最大的作用。反觀諸葛亮,作為一個國家和軍隊的實際統帥,他不能做到這一點;相反他是事必躬親,整天累個半死。領導即便再厲害,也沒有三頭六臂,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全理清楚、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處理得非常恰當;即便是這樣,他也終有老去的一天。而諸葛亮經常親自審閱簿書。公元223年,主簿楊?直接勸諫說:“治理國家有一定的體序,上下不可互相侵犯權力。如今先生掌理朝政,親自閱審簿書,流汗終日,難道不覺得辛苦嗎?”諸葛亮感謝他的提醒,后來楊?死了,諸葛亮哭了三天。
其實,諸葛亮應該大膽使用人才,讓他們充分發揮能力,這樣才能讓他們得到充分的磨練,才是實施戰略的關鍵性問題。用什么樣的機構去實施、配備?哪些人員去完成實施中出現的問題?應該如何解決、確保戰略?可持續進行的措施有哪些?這是作為一個成功的丞相應該考慮的問題,而不是把自己當成是母親,把下屬當成是永遠也長不大的孩子,不讓他們冒險,怕他們什么事情都干不好,只讓他們走自己鋪過的路,不讓他們自己去磨練、去為自己鋪路走,從此埋沒了他們的才能。再者自己看好的,或者是有能力的人并不一定適合所有的職位,因此在擇優的時候,要懂得去掉不適合的人選;而身為一國之相的諸葛亮在這方面更是失誤連連。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040792.html
相關閱讀:三國隨章侃 第十二章 兗州和徐州(三)曹操的危機
淺談袁術和孫家三代世交:孫吳崛起離不開袁術
三國演義中最為心狠手快的美女:孫翊的妻子徐氏!
三國歷史上殺害關羽的幕后兇手居然是司馬懿?
張飛死因何在?手足相殘是真是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