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塵故庵藏《三國演義》版本述略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三國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摘要】“塵故庵藏書”為筆者私人線裝古籍藏書。其中有三種毛批《三國演義》版本,分別為:清聚錦堂刻《四大奇書第一種》、《官板大字全像批評三國志》、清聚盛堂刊《銅板全像第一才子書》。本文對三本的版本特征及其價值作簡單縷析。

關鍵詞“塵故庵”藏書《三國演義》版本

《四大奇書第一種》

殘本16冊,清聚錦堂刻本,半頁12行,行26字,版框高22.4厘米,寬14.8厘米,竹紙,白口,單尾,版心上題“第一才子書”,下署“聚錦”。存卷三至卷十八,共十六卷。卷三自第十五回起,卷十八至一百二十二回止。每卷約六至八回。以此推算,該本正文應從卷二起始。卷一當為目錄及毛宗崗《讀三國志法》之類文字,卷十九則應為第一百一十四回至一百二十回。每卷首題“四大奇書第一種卷之X/圣嘆外書/茂苑毛宗崗序始氏評”。

在《三國》的各種版本中,人們比較關注的主要是毛本之前的“通俗演義”和“志傳”本。對于毛本則多半不屑提及。故而有關毛本各系統的版本行款資料反倒比較缺少。好在日本學者上田望先生《毛綸、毛宗崗批評<四大奇書三國志演義>版本目錄(稿)》(下簡稱《毛本目錄》)對毛本《三國演義》的各種版本做了全面梳理(1)。按照上田望先生的記錄,毛批本大約有六種類型:第一是“四大奇書第一種六十卷”,第二是“官板大字繡像批評三國志二十四卷”,第三是“四大奇書第一種十九卷首一卷”,第四是“漢宋奇書(水滸、三國合刻)”,第五是“四大奇書第一種五十一卷”,第六是“其他”。以此觀之,聚錦堂本與第三種類型的特征是吻合的,是十九卷毛評本。據上田望先生的著錄,日本神戶大學附屬圖書館藏有江南省城聚錦堂刊本,為乾隆二十一年(1756)所刊。估計它應該與我所藏為同一版本?上]有記錄行款,不能完全確定。從國內情況來看,王清原、牟仁隆、韓錫鐸編著的《小說書坊錄》(修訂本)所收錄的《三國演義》十九卷毛評本有筠翠山房本(順治元年)、文英堂本(嘉慶前),未見聚錦堂本。而聚錦堂所刊刻的各種小說中,沒有《三國演義》毛評本的記錄,說明國內各大圖書館尚無收藏。從筆者藏本的行款來看,它與毛本的最早刊本康熙醉耕堂本的題署有若干不同。醉耕堂本封面題“聲山別集(橫刻)/古本三國志/四大奇書/第一種”,卷一首題“四大奇書第一種卷之一/茂苑毛宗崗序始氏評/吳門杭永年資能氏定”。與此相比,聚錦堂本沒有“吳門杭永年資能氏定”的署名??這也許正是聚錦堂本的特色和價值所在。

關于杭永年與毛本《三國演義》的關系,除了醉耕堂本所署外,沒有其他材料為佐證。但人們還是從毛綸《第七才子書琵琶記總論》的話中揣測出他和毛本《三國演義》出版的關系:

昔羅貫中先生作通俗《三國志》一百二十卷。其紀事之妙,不讓史遷,卻被村學究改壞,予甚惜之。前歲得讀其原本,因為校正。復不揣愚陋,為之條分節解,而每卷之前,又各綴以總評數段。且許兒輩亦得參附末論,以贊其成。書既成,有白門快友見而稱善,將取以付梓,不意忽遭背師之徒,欲竊冒此書為已有,遂致刻事中閣,殊為可恨。今特先以《琵琶》呈教,其《三國》一書,客當嗣出。

關于“背師之徒”的舉動,沈伯俊先生認為因為他欲冒此書為己有,致使毛綸的評本未能出版(2)。黃霖先生則認為,毛綸所謂“背師之徒”,指的就是杭永年。他倚仗自己的勢力,對毛綸父子的稿本作了無足輕重的個別修改,然后就以“定”本的身份出現在署名的地方,以“茂苑毛宗崗序始氏評,吳門杭永年資能氏定”的妥協方式雙雙署名出版(3)。

如果黃霖先生的說法能夠成立,那么就出現這樣一個問題:如何解釋沒有“吳門杭永年資能氏定”署名的毛本《三國演義》?我想到三種可能:一是雙方“妥協”之前的產物,二是“妥協”之后毛氏父子又撕毀了協定,三是坊間書賈的不經意行為。盡管這三種可能性都是存在的,但我還是比較傾向于第一種可能。理由是后兩種可能無論是對于毛氏父子,還是坊間書賈,都顯得理由和意義不夠充足。而毛本在杭永年干預之前就已經流入書坊的可能性并不能排除。

從文字內容來看,聚錦堂本與通行的毛本沒有什么區別。這與毛本的整體狀況是相吻合的。因該本缺少卷首卷尾,對其刻印年代不得而知。只是從外觀上看,該本開本、版框較大,字體為方形宋體,大致類似于乾嘉時期的普通版刻風格。筆者孤陋寡聞,不知在所有毛本系統中,沒有題署杭永年字樣的版本有多少。如果很多,聚錦堂本也就沒有什么價值了;反之,它則至少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可以考慮和深入研究的資料。

《官板大字全像批評三國志》

殘本7冊。半頁11行,行22字,版框高23.4厘米,寬15.5厘米,竹紙,白口,單尾,版心上題“三國志”,上下兩欄。上欄為李漁評語,下欄為毛評與小說正文。存卷十二(自六十一回起)至十四,卷二十一至卷二十四(至一百二十回止),共七卷。每卷首題“官板大字全像批評三國志卷之X/X回至X回/吳門金圣嘆茂苑毛宗崗批點/湖上李笠翁評閱”。因為該本缺少卷首封面,沒有留下書坊牌記,但現有信息足可以說明,這正是上田望教授所指出的毛本的第二種類型,即二十四卷本。上田望先生著錄的該種類型只有兩種版本,即致遠堂和啟盛堂刊本,分別藏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雙紅堂文庫和?山文庫。兩種版本的行款與筆者所藏完全一樣,均為半頁11行,行22字。說明筆者所藏即為雍正本中的一種。

上田望先生在介紹該種類型毛本時指出該本均為雍正刊本(4),而所說二十四卷本沒有標明“第一才子書”,這與筆者藏本是吻合的,從而可以確定筆者所藏該本的年代。但對照其他版本則覺得未免還是有些疑惑。

除了上田望先生著錄的兩種雍正刊本外,目前已知的李笠翁評本還有兩個,一是兩衡堂本。此本《中國古籍善本書目》著錄,題“李笠翁批閱三國志一百二十回/明羅本撰/清李漁評/清兩衡堂刻本”,并未明確卷數。張兵先生主編的《五百種明清小說博覽》在《三國志演義》條目下則明確題署“清兩衡堂刊李笠翁評本,二十四卷一百二十回,藏首都圖書館”。這一說法在今人李彩標《李漁與<三國演義>》的文章中已得到進一步的印證(5)。據該文記錄,兩衡堂本封面題“笠翁評閱繪像三國志第一才子書”,彩色套印,二十四卷一百二十回,首圖一百二十葉二百四十幅,正文半葉10行,行22字,有圈點,上有李漁眉評,每回分獨立的上下二節,有李漁自序,收藏于首都圖書館和日本東京大學文學部。二是翼圣堂本,封面題“笠翁評閱繪像三國志第一才子書”,有“翼圣堂之印”,有李漁自序,收藏于法國巴黎國家圖書館。

從以上信息中可以看出李漁評本中兩種雍正本與兩種非雍正本的區別:首先就是非雍正本標明了“第一才子書”,而雍正本卻沒有;其次是行款不同,雍正本是1lx22,非雍正本則是10x22;第三是圖像數量不同,雍正本為20幅,非雍正本則為240幅?梢娺@是兩個外觀上差別較大的版本系統。至于二者孰先孰后,我則比較傾向于翼圣堂本可能在先。理由是兩個非雍正刊本雖然均無年代題款,但據《中國版刻綜錄》,兩衡堂曾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刊印過《明文得》,金陵翼圣堂則曾于康熙十年(1671)刊刻過李漁所輯《四六初征》十六卷,這個時間大大早于兩衡堂本。此外,翼圣堂還刊印過李漁的名著《閑情偶寄》十六卷?梢娨硎ヌ脩撌菍iT從事李漁論著刻印的書坊。據此可以推測,翼圣堂本有可能是李笠翁評本的最早刊本。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么雍正刊李漁評本沒有標明“第一才子書”字樣的理由也就好解釋了。那是因為當毛評本在社會上普遍流行后,人們已經把李笠翁評本中的“第一才子書”字樣借給了毛評本,而一般讀者反而不知道“第一才子書”的原版擁有者是李漁評本(6)。雍正刊本恰好是這個歷史現象的一個見證。

《銅板全像第一才子書》

全本20冊,清聚盛堂刊本。半頁10行,行25字,版框高13.4厘米,寬9.8厘米,綿紙,白口,單尾,版心上題“第一才子書”。封面上橫題“同治二年初刊”,下豎題“毛聲山批點三國志,,銅板全像第一才子書/圣嘆外書/聚盛堂梓”。前有二序,一為偽托金圣嘆順治甲申(1644)序,二為咸豐七年(1857)勾吳清溪居士序。卷首有凡例、總目、讀法。圖40頁,圖終署“壬子仲冬虞山袁鶴寫圖”。正文六十卷一百二十回。

從版本系統上看,此本屬于上田望教授所指出的第一種類型,即六十卷本。這是毛本中流傳最廣,數量最多的版本。可是上田望先生《毛本目錄》所收錄的53種六十卷本中,竟然沒有“聚盛堂”本,可見此本比較罕見。好在王清原、牟仁隆、韓錫鐸編著的《小說書坊錄》(修訂本)收錄了此本,為山東省圖書館所藏。不過仔細對照,可以知道這個版本是咸豐同治期間比較流行的一個版本系統。

此本有三個較為顯著的特征,一是10x25的行款,二是前有勾吳清溪居士序,三是有圖40頁,圖后署“壬子仲冬虞山袁鶴寫圖”。同時具備這幾個特征的還有常熟顧氏小石山房刊本、經元堂藏板、善成堂刊本等。稍有不同的是,這三種版本的勾吳清溪居士序均為咸豐三年,而筆者藏本則為咸豐七年。

作為這個版本系列的突出特征,勾吳清溪居士序為他本所無,文短錄下供參考:

重刊《三國志演義》序

昔陳承祚有良史才,所撰魏、蜀、吳《三國志》凡六十五篇,已入正史。范?稱其詞多勸誡,明乎得失,有益風化。裴松之亦謂詮敘可觀,事多審正,而惜其先在于略。復上按舊聞,旁摭遺逸,凡志所不載,事宜存錄者,畢取以為之注。而三國事跡略備!堆萘x》之作,濫觴于元人,以供村老談說故事。然悉本陳志裴注,絕不架空杜撰。意主忠義,而旨歸勸懲。閱者參觀正史,始知語皆有本,而不與一切小說等量而齊觀矣!


咸豐七年孟夏勾吳清溪居士書

雖然序文內容比較平庸酸腐,但所言《三國演義》對史實的恪守尊重,卻為中的之言。

這個版本系列另外一個特征就是40幅繡像圖。這些圖像有兩個特點,一是圖像的排列是嚴格按照以劉蜀為正統的觀念進行的。劉備等蜀國諸人在前,尊稱劉備為“昭烈帝”,關羽為“漢壽亭侯”,對曹操、孫權則直呼其名。曹魏次之,孫吳又次之。每幅圖正面為人物繪像,背面為與此人相關的器物,如關羽圖像背面為赤兔馬,諸葛亮圖像背面為書箱琴等。這些圖像為該版本系統增色不少。

(本文寫作過程中,得到沈伯俊先生、上田望先生的熱情幫助,謹致以衷心謝意。

注:(1)上田望《毛綸、毛宗崗批評<四大奇書三國志演義>版本目錄(稿)》,日本中國古典小說研究會《中國古典小說研究》第四號,1998年。

(2)(6)參見沈伯俊《<三國演義>新探?論毛本<三國演義>》,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2?73頁,第74頁。

(3)見黃霖《有關毛本<三國演義>的若干問題》,載《三國演義研究集》,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3午12月版。

(4)上田望《<三國演義>毛評本的傳播》,載《文學遺產》2000年第4期。

(5)李彩標《李漁與<三國演義>》,載《浙江師大學報》1998年第5期。

原載《明清小說研究》2006年第4期

寧稼雨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09082.html

相關閱讀:淺談袁術和孫家三代世交:孫吳崛起離不開袁術
三國隨章侃 第十二章 兗州和徐州(三)曹操的危機
三國歷史上殺害關羽的幕后兇手居然是司馬懿?
三國演義中最為心狠手快的美女:孫翊的妻子徐氏!
張飛死因何在?手足相殘是真是假?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