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近年來「戲說」系列盛行,不乏貼金抹黑,顛倒歷史在所不惜。立場就是看站那一邊的問題,所以感覺應有不同。對于被殺光、搶光、燒光的徐州人民而言,曹操是屠夫(換成現在的甲級戰犯也行),因此曹操辜負人民。對于曹操本人而言,不管是徐州人民、漢臣陰謀、還有一堆阻撓曹操的人,這些人都是辜負曹操的人。就看立場站在「人民」一方,或站在「曹操」一邊,因而有不同的感想。二要講歷史的話,曹操說出:「寧我負人,毋人負我!」(史料出自《孫盛雜記》)的時間在于殺人之后,曹操早已滿手血腥,即呂伯奢血案的犯案感言。曹操殺人可以感覺負不負,被殺的人也可以感覺負不負,曹操因為多疑性命而求活,被殺受死者則人死不能復生;蛟S站在曹操這邊可以擦劍拭血,悠閑的提出正當防衛或是數落呂伯奢該死,但是萬一身處被害者之地,不知對兇手又能有任何怨語。又《觀滄!窞椴懿僮饔诮ò彩昵铮ㄋf為廬龍塞不臨海,此略,姑從眾議。),當時曹操正領兵北伐烏桓,準備追殺袁尚及袁熙,也就是先于官渡攻其父袁紹,曹操打算趕盡殺絕消滅袁紹全家父子,只是后來被袁紹的兒子袁譚、袁尚及袁熙及侄子高干逃走,不過就算跑到天涯海角,曹操也要斬草除根。剛好此時經過海邊,眼看風景不錯,曹操一邊寫景一邊得意,寫下《觀滄!贰ⅰ抖隆、《土不同》及《龜雖壽》等幾組大作,這與殺人前兇手自傲的心態,并無不同。因為明天就要殺死你啦!曹操可以得意的笑,盡情地歌頌天地,好像人生最得意的事就是殺光他們的男人(袁氏滿門)、奪走他們的女人(曹丕納甄后),搶光他們的財產(四州土地及人民)等,然后被后人崇拜為民族英雄云云。其它再多對曹操的感嘆,幾乎有意忽略歷史事件,想必不知殺人或屠殺而有懷嘆,如果是站在被殺那邊,不知是否仍悠然自在?不知曹操昔日「滎陽遭徐榮須臾、濮陽攻呂布之時,宛城戰張繡之日、赤壁遇周郎而撤、漢中逢劉備得退及潼關淋冒箭雨窘慚。」又應該是誰負誰呢?三有些主觀式的臆測,極具爭議,混搖視聽有余。例如拜大儒為師的劉備,與戰爭世家的孫權,居然可以把劉備看成黑社會老大,然后孫權變成知識界精英領袖。然后孫權志在偏安、劉備想要對漢室交代,結果曹操想立法為師、或對天理有交代云云。聽起來都是別人不對,歷史一定按這個想法進行沒錯,不過,在猜測想象之前,有種東西叫「史書」,也就是記載歷史的文獻,由前人所撰,歷經時光的考驗而留存至今。史書自有前人陳述,不勞后人瞎疑杜撰。
因為曹操大翦漢室明確,坐實竊國庸賊:試問忠臣怎會殘殺天子的妻兒呢?不奸怎會對擁漢諸臣下手呢?如無非分之想,曹操外用天子旌旗、出入有警蹕排場、頭戴十二旒王冕、使用金根六馬車隊,天子的儀節也不過如此。如果曹操與漢獻帝不回頭,從背影來看此二人,不論警衛、冠服、旗幟、座車,居然都是最高禮遇,其它人又如何分辨君臣呢?而司馬懿在曹操生前并不顯著,只不過是太子四友之一,官位不過太子中庶子,與侍中陳群、朝歌縣長吳質等人相差無幾,在曹操時代司馬懿官職最高為丞相府軍司馬(也就是與蜀漢費?在孔明北伐五丈原時的官位相同),曹魏當時還有許多更尊貴、更權威的重臣。相反的,司馬懿被指派為托孤大臣的時間,并不在曹操為其子曹丕指派,而是其子曹丕為嗣子曹?而指定,把兒子的事情張冠李載換到其父的頭上。王船山在《讀通鑒論》就有:「魏之亡,自曹丕遺詔命司馬懿撫政始。」不是曹操,而是曹丕。
四斷章取義必然產生傲慢與偏見。拿《蒿里行》的詩人感嘆,以為此非暴虐之劊子手,但在《試述曹操與李世民的內圣外王》中提到:「曹操當初悲悼袁紹及袁術的發動戰爭,蒼生凄涼:『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31)但是后來曹操本人也毫不留情重蹈覆轍,「拔取慮、睢陵、夏丘,皆屠之。凡殺男女數十萬人,雞犬無余,泗水為之不流!梗ㄍ玻梗,兩者『五十步笑百步』相差何其有限!之前的哀傷及之后的殘忍,判若兩人。」雖以「漢故征西將軍之墓」期許,但是實際上曹操卻為丞相、大將軍,后來還稱公稱王,南面而孤,豈是小小的將軍而已。而大翦漢室的行為(董貴人、伏皇后、三皇子),明明是曹操下令殺害,卻被有心人認為是曹操被迫自衛反擊,然后卻忘了殺妻是為了實現曹操嫁三女(曹憲、曹節及曹華,其中曹節后來取代伏皇后,史稱曹皇后)給天子的重要目的。不知道曹操稱公的人,還以為漢故征西將軍沒有野心;未聞曹操獻女的人,還以為漢天子的家屬意外死亡。其中伏皇后有妊在身,連漢獻帝(親夫)求情都沒用,曹操仍心狠手辣痛下毒手斬殺孕婦及胎兒,漢獻帝就眼睜睜看著手下曹操把發妻及未出世的子女,磨刀霍霍相向。人臣當著皇帝的面,斬殺皇后及皇子,難道可以「自衛反擊」粉飾:「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五固然人有好壞兩面,陟罰臧否本屬當然。但是一但還黑的都說成白,然后再貼金高度美化,縱使屠夫也會變成圣人。這也是先知先覺者,誘騙后知后覺者的悲哀,但更慘的是不知不覺者仍以假為真,徒然被人牽著鼻子走。要稱贊曹操,最好在平亂及建設下手,這不管到那個朝代,都是對人民有益;若是曹操的惡績,如屠城或濫殺等,應有嚴厲的譴貴,而不是漂白狡辯。最糟的情況就是拿不出曹操的政績,卻在曹操的犯行大作文章,拿幾行斷編殘簡就開始想象曹操作詩的心態、背后的大道理以及未來的抱負。
其實有著東西更清楚描述事實的來龍去脈,那就是史書。因為史書會記載前后發生的事實,毋須千百年后憑空幻想,既有白紙黑字在,毋須多費瞎蒙。還有《曹操全集》也有注釋說明,在引用曹操的詩作之前,也可以參考出處的說明,這些都是現成的資料。這些不一定要在感嘆唏噓之前詳察,馬有亂蹄,人有亂手,一時不察常有的事,不過事后也可以查查數據,至少歷史人物總有歷史史料可尋,或者歷代的批評與見解可得。最怕就是閉門造車,亂抄胡用,把別人的想法囫圇吞棗,涂改標題、淹滅作者,然后移花接木換成自己的大作,于是洋洋灑灑誤人子弟的文章如此問世。連曹操的屠城都可以稱善,還有多慘下場不能指鹿為馬。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049148.html
相關閱讀:三國隨章侃 第十二章 兗州和徐州(三)曹操的危機
淺談袁術和孫家三代世交:孫吳崛起離不開袁術
張飛死因何在?手足相殘是真是假?
三國演義中最為心狠手快的美女:孫翊的妻子徐氏!
三國歷史上殺害關羽的幕后兇手居然是司馬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