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兵不單是兵士世代接替,軍官尤其是初級軍官往往也是如此,在部分時期,甚至有世兵直接淪為將領的私兵,朝廷無法直接指揮的情況,這往往發生在中央政權軟弱而地方勢力或世族強大的時刻,如東晉南北朝和唐朝的藩鎮割據時期,即便是在中央政權直接控制的世兵中,軍官的世襲也往往是常事,這就容易形成常見的父子世代為將的局面。其中也不乏父子良將的情況,比如秦代的王翦、王賁,蒙家三代,漢朝的周勃周亞夫,李廣李敢,孫堅孫策,唐朝的薛仁貴、薛訥,李晟、李?,宋朝的岳飛、岳云,明朝的李成梁、李如松。都是父子名將,假如再計算進侄兒外甥之類的關系,那就更多了。如此看來,血統論確實有用,以后我們干脆還是奉行世襲制度,以后打仗就派老將的兒子小將去打如何,以血統論的觀點,那肯定是無往不利?上,事實恐怕并非如此,雖然在某種角度來說,如高個子的父母往往能產生高個子的后代,但是并沒有什么事實可以證明,智商情商才能也可以隔代遺傳,(隨便再說一句,常說的混血兒漂亮是不科學的,實際上混血就意味著下一代既可能繼承上一代的優秀抗病基因,也可能繼承上一代的致病基因,但是從長遠看,繼承致病基因的后代往往會滅絕,而繼承優秀基因的后代則會存留下去,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就好象家畜的培養,一個優良品的誕生往往伴隨著無數劣品的死去。而從個體來說,則什么都可能發生,混血兒可能會集中兩者的優點,變的很漂亮,也可能會集中兩者的缺點,變的更丑,混血兒漂亮的說法就好象血統論一般,是將部分個體夸大到整體的一種偏見。)之所以出現父子名將父子工匠父子畫家與其說是血統不如說是選擇的局限性,古代職業往往是世襲的,兒子生下來那一刻起便被選定了未來的職業,一生便是以這種方式進行培養,不給你選擇的余地,如著名的菲特烈,按他的意愿是應該成為一個音樂家而不是軍事家和君主的。假如有一個開放的環境讓其選擇,則未必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了,當然,真正的開放式環境是不存在的,即便是現在的人也未必能選擇自己想走的路,被迫從事父業的也是常見的事。而且即便有這樣的環境,也未必能繼承父業,軍事學是一門復雜的學問,并非是一些簡單可以重復操作的手藝活,一些技術性的東西或許可以從父輩處學習到,但是父輩的實戰經驗就不是單單學習就可以獲得的。就比如著名的趙括,其學習能力應該堪稱一流,即便他父親名將趙奢在口頭上也說不過他,而且在與趙王的面試過程中想必也不凡,不然絕不會委以重任,然則實戰能力卻糟糕透頂,枉送了四十萬趙軍的性命。
確實,實戰經驗是世襲將領的最大問題,戰爭的經驗不象工匠等技術性工種,可以比較安全的獲得。在研究那些父子良將的情況中我們可以發覺,那些成功的例子,往往是其子孫輩在父輩生前就跟隨出征作戰,正所謂言傳還需要身教,在實戰中受到父輩的教導,從而更容易成材,而那些沒有機會跟隨父輩出征的成材率就更低了些。而假如是在和平時期成長起來的子孫輩成為名將的可能性則更要打個折扣。如李文忠在朱元璋教導下成為明朝名將。(朱元璋是李文忠的舅舅,應該說,朱元璋對自己的子侄輩的軍事教育極其到位,出了好幾位將才。)然則李文忠的兒子李景隆在軍事上則是一個廢物,是李景隆智商比李文忠低?是李文忠對兒子的教育不如朱元璋對外甥的教育用心?都不是,而是實戰經驗的問題,一個是戰火中成長起來的,一個卻是承平盛世之下成長起來的,一下就要求他帶領大軍,自然是太過勉強了。實際上父子良將大量的出現在戰事頻繁的時代,比如戰國時代,戰國時代本就奉行世襲制度,而長年的征戰能夠使后輩能積累起大量的實戰經驗,從而可以接上父輩的班,世代出現良將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但是和平年代便就不同,最典型的八旗,在初期戰功赫赫,但是在滿清入關之后,為了減少八旗的損失進行了保護性的優待措施,打仗打的少了,不用做事,好吃好喝的供養著,短短幾十年,也就一代左右的工夫,八旗的戰斗力就大大削減。假如說八旗的后代智商或者體質比前輩差,那是不可能的,唯一的結果只能是因為保護性的措施使得八旗消磨了上進心的同時也減少了他們從實戰中獲取經驗的可能。名將是打出來的,而不是圈養出來或者在屋子里教出來的。明清與同時代的歐洲相比,所謂的名將要少的多,為什么?不是別的,戰事太少而已,歐洲戰事多,國家多,軍隊多,帶兵的將領多,不管打的如何,是不是配得上名將的稱號,但是至少打的仗夠多,那涌現的名將幾率自然比長期整體處于和平,戰爭主要集中在邊地的明清要高得多。不過這就不光是經驗問題,而是運氣問題了。(當然,這樣的運氣對于我們老百姓還是不要得好。)此外,世代將領身份的變遷也是一大問題,武將掌握兵權過大對于政權來說自然是大問題,尤其是所謂武將世家,威脅更大,由武將篡位或成為割據勢力的情況屢見不鮮。對付這些名將,中外的辦法基本是一致的,或是除去,中國如劉邦除韓信,西方如羅馬皇帝除去斯底里哥;或是明升暗降,奪去兵權,轉為閑職,西方如查士丁尼對戰功赫赫的貝利撒留從前線召回后短暫的加官晉爵后便是長期的冷遇,中國如南宋對主戰且掌握兵權的韓世忠岳飛召回升為樞密使樞密副使,其后的結局則是大家都知曉的。所謂的出將入相,名將轉為文臣固然有一部分人作出了相當出色的成績,但是也有大量的武將不適應,如尉遲敬德后期的遭遇。更或者是優待恩養起來,雖然世襲公侯,身份顯貴,只是失卻了戰爭的土壤,那些世襲武將們也只是掛著一頂名將之后的帽子而已,真正的名將世家也只能出現在如戰國亂世一般的年代吧,只是在那個戰爭時代,所謂的老世家也不過百年就會被新的取代了吧。畢竟上天給予人類的機會是公平的,沒有什么可以永遠保持著優勢。
百年前的輝煌可能在今日一朝被滅,百年前的奴隸卻可能在今日成為君王。沉睡的天空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052009.html
相關閱讀:淺談袁術和孫家三代世交:孫吳崛起離不開袁術
張飛死因何在?手足相殘是真是假?
三國演義中最為心狠手快的美女:孫翊的妻子徐氏!
三國隨章侃 第十二章 兗州和徐州(三)曹操的危機
三國歷史上殺害關羽的幕后兇手居然是司馬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