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拿日后蜀漢無大將導致滅亡來批評諸葛亮不培養人才是很無趣的,諸葛亮死的時候是公元234年,蜀漢滅亡那年是公元263年,相差近30年的時間,這30年之后的這代人能涌現多少人才和30年前的諸葛亮真是沒多大關系,便好象說曹操死于公元220年,那時曹氏人才鼎盛,結果到了29年后的公元249年司馬懿殺了曹爽,控制了曹魏大權,難道說這個問題是當年曹操不重視發展自己的族內子弟的緣故?現在流行從歷史上找興亡起源,這并非不可,但是也要看什么情況,比如從幾千幾百年前找什么原因就很夸張了,尤其是這些人才之類時效性很強的問題,和文化制度不同,這些有沒有人才什么的,從10年前找便可以了,至多20年,超過一代人的時間那便是在胡亂說事。何況,雖然比起劉備等人來說,諸葛亮在發掘和使用人才上有所缺陷,但是也不是說沒培養過人才的,仔細翻開蜀漢那些大臣的傳記就可以發現,諸葛亮身后的一批能臣都是諸葛亮發掘出來的,比如蔣琬,雖然在很早便跟隨了劉備,但是真正發掘培養他的是諸葛亮,費?董允更是諸葛亮一手培養的,而王平張嶷等良將也是在諸葛亮時期得到重用,至于熟知的姜維則更不用說了。所以說諸葛亮要為日后的蜀中無大將負責這種話,是不對的。諸葛亮在一定程度上是有些欠缺,但是在人才培養上沒有太大的毛病,蜀漢之亡怎么也算不到他的頭上,上下數千年,滅亡之國多矣,難道他們都有一個鞠躬盡瘁的諸葛亮在亡國前幾十年壓迫人才嗎?那另外一個國力弱小說呢?蜀漢人口比曹魏少,以至于人才也少,這樣的說法倒也不是沒有道理,大家的基本素質都是一樣的情況下必然是看數量,人才不可能在東邊多西邊少,總是按比例出現,那人口多的一方人才也多。是的,這個說法一定程度上來說有點道理的,但是還是有些問題,假如真是人多力量大,那大家只需要拼命生,多獎勵英雄母親便可以了,到時候拿人口比比,哦,你比我多五萬,我投降了。那肯定是不對的。而且他也解釋不了為什么一些人口小國卻能名將輩出。那到底是怎么樣的呢?我們先說人才是怎么出現的,什么叫人才,人才其實沒一定的界線,比如我們現在隨便找個初中畢業的到了古代,其他不說,那在數理化上至少算個人才了,但是在現在,初中畢業算什么人才?不是文盲而已。所謂人才,便是比別人水平高的人,這種人,在人群中出現的概率總體上是一致的,不會在東邊多一些西邊少一些,當然,可能因為教育水平的關系,各地的人才會有程度上的差異,但是在三國時期,各國的水平至少沒有太大的差異,否則早就滅亡了。
人才會按比例出現,當然,這只是一個理論化的模式而已,實際上從來沒有發生過,那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呢?其實就是機會。我們說人才是比別人水平高的人,但是這水平不是身高,一眼就能看出來的,需要一個環境,一個給你表現的機會,便好象毛遂,在平原君之下碌碌無為三年,非無能也,乃是沒有那個讓人表現才能的環境,沒有將他放在口袋,自然看不到他鉆出口袋的錐。為什么亂世英雄將才如此之多,不是因為亂世的時候上天刻意落下幾個將星,而是這些將才本就一直存在,只是在和平時代他們只能默默無聞,到了亂世他們的才能可以一鳴驚人罷了。漢末那些英雄人物,便是借助著漢末亂世而一舉成名的,這便是所謂的時勢造英雄,這倒不是說這些人在平時沒有英雄的素質,而是這些人空有素質沒有機會罷了。等到三國鼎立時,雖然戰爭依舊不斷,但是比之當年的亂世已經少得多了,那成才機會也少得多了。在一些情況下,人為的安排一些機會甚至制造一個環境讓人才表現,那就可以說培養人才。尤其是將才,最需要實戰機會來表現。將才,象蜀漢這樣的人口基數,是絕對不會缺乏的,缺乏的只是機會與經驗。將才和一般的人才不同,其他的人才培養或許耗費的是金錢時間,但是將領直接掌握著諸多人的生死存亡,乃至國家的命運,將才的培養耗費的是人命和國力,這可不是說想給你機會便可以給你的,這個機會極其難得,在和平時期,往往根本得不到機會。一個人想要成為一個統軍將領,需要極其豐富的實戰經驗,那些不經歷什么實戰甚至不需要基本的軍事培訓便就成為統帥千軍的名將的,基本上只是出現在小說里的。(比如說演義中的諸葛亮,便是那紙上談兵的趙括老兄,說起兵法頭頭是道,還是將門世家,說他紙上談兵,還至少明白真正的軍事知識,接受過一些軍事訓練,只是實戰差呢!)當然,也不是沒有這樣的人,但是基本上千年才出現一位,希望他突然出現降臨幫助你,不如指望天下掉個石頭把你砸死,那機會大得多了。想那曹操,當年就是撞了一鼻子灰,積累了這么多的經驗,才成為日后的一代名將的。所以將才怎么來?怎么才能有大將呢?其實說明白了也簡單,打!不打怎么也不會有經驗!而且小部隊的作戰經驗和大軍作戰的經驗,獨立帶兵作戰和在麾下被人帶領的經驗完全不同,參謀作戰和直接帶兵又不同,一些人在一方面是人才另一方面可能就是庸才。漢末亂世打了這么多仗,活下來的個個身經百戰,不成為名將也難。等到三國鼎立局面定下,雖然還是戰事不斷,規模還大了,但是總體來說這個戰事一下少了許多,出現的人才自然比前期少了。
而這時候,蜀漢的問題就出現了。蜀漢什么問題呢?不是內部人才體制的問題,也不是連年戰亂,人口突然減少了。而是打仗的機會少了。打仗的機會少,那將才得不到機會培養,那更難出現了。這里有一個問題,那為什么曹魏沒這樣的問題呢?這個就干系到國力和戰線的問題了,曹魏一來國力強,二來這還同時和東吳和蜀漢在打,這雖然說表面上看來是兩線作戰,有時還三線作戰,危險得很,但是實際上外表打得熱鬧,規模也不小,都沒什么決定性的戰爭,只是邊疆拉鋸戰而已,曹魏的大部分地區沒有受到影響,得以恢復國力,而邊疆的將士們還得到了鍛煉機會。如鄧艾這樣的將才涌現出來了,考慮到他多線作戰的關系,總體的人才涌現也比單線作戰的東吳蜀漢多得多。所以說除了人口比例之外,給予機會越多的一方出現的人才也越多。而蜀漢這邊就不同了,因為國力弱小,使得他們只能集中一線作戰,一直的主要戰場在北邊,雖然南邊也有些小亂子,但是那邊的戰斗基本上達不到北方那種烈度,效果有限得很。而在北邊,假如將部隊分散給麾下帶兵騷擾敵方,不說自己帶兵就可能受到危險,就說那些獨立行動的部隊萬一被曹魏吃掉了,這個損失蜀漢也頂不住。這就是為什么魏延為什么要獨立帶隊諸葛亮不允許的關系,因為萬一魏延萬一失敗了,這個損失是蜀漢承受不起的。諸葛亮謹慎是如此,諸葛亮死后蜀漢也是這樣,就好象日后姜維也曾經象魏延一樣抱怨給予自己的兵力不足,但是等他成為大將軍,還是和前任一樣自己巴不得掌握全部兵力。不是因為別的,國力如此,曹魏有著足夠的兵力作為后盾,有這樣的兵力曹魏可以施展各種戰術,派遣足夠多的將領。蜀漢不行,只能將部隊集中在一人手中,一人存亡便決定了一國命運。不單是蜀漢,我們翻開歷史書,看著那些小國的滅亡吧,那些小國往往有著一員獨立支撐的名將,但是在這員大將死后便后繼無人而告覆滅,不是那些名將都是打壓人才的人,而是沒辦法給其他人這樣的機會,萬一所用非人,大國只是損兵折將,小國就是滅亡一途。說到底,這些人才,人才的經驗,是建立在身后的資源之上。這就是國力決定人才的真實因素。但是,也有并非如此的,一些小國往往能在一段時間涌現出大量的名將,比如蒙古,這又是如何呢?其實還是回到那個問題之上。我們上面說的國力決定人才,是建立在一個均式狀態下的,也就是在小國與大國勢均力敵,誰也對付不了誰的時候,從長遠看,小國肯定被磨死。但是假如小國能獲勝,屢屢獲勝,而且獲勝后的好處往往大于損失,比如獲得可以補充的人口,地盤,而且能將大國那些軍隊打得沒有信心,全殲,甚至干脆收降,還能作到便是分出一支獨立隊伍往往就能每每在野戰獲勝,則就不是什么靠國力資源決定人才的時候了,而是國力人才此消彼長了。小國能戰勝甚至滅亡大國的唯一途徑便是在于此,這也是蜀漢從諸葛亮起就想走的一條路,但是很明顯的,蜀漢做不到這邊,被拖成拉鋸戰的時候只能死路一條。
這條路是極端艱辛的,國力上的差距越大,越是可怕,在國力能持平之前的那一刻,任何的一次大敗甚至損失大于成果的勝利,都可能導致前功盡棄。從戰略上看戰爭的成敗有時并不在于勝負,只需要達到自己的目的便可以算是勝利,就好象司馬懿在與諸葛亮的正面交鋒雖然沒占得上風,但是把蜀漢拖入僵持局面,就是勝利,諸葛亮就算獲得再多的戰術勝利,只要被拖入僵持局面,也就是失敗。自然,那是日后的事了,至少,諸葛亮的南征是一次戰略和戰術的雙重勝利,唯一的遺憾便是他太過于謹慎失去了一次培養獨立帶兵人才的機會吧。不過,至少,那不是幾十年蜀漢滅亡的原因了。沉睡的天空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054069.html
相關閱讀:三國隨章侃 第十二章 兗州和徐州(三)曹操的危機
三國歷史上殺害關羽的幕后兇手居然是司馬懿?
三國演義中最為心狠手快的美女:孫翊的妻子徐氏!
淺談袁術和孫家三代世交:孫吳崛起離不開袁術
張飛死因何在?手足相殘是真是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