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83年,歷史意義上的南宋作為一代王朝已于三年前隨著陸秀夫的?山一躍宣告滅亡,于是此時的中國紀年便名正言順地記為元至元十九年。也許還有一個人直到此時仍固執地認為大宋還活在他的丹心、血液和骨頭里;也許這個人還時常為那個享國日短的末代皇帝趙?南向而泣,并且替他擬定他應得而未得的廟號以盡君臣之義;甚至違背常理地把他生命中的這最后一年記作宋祥興五年……
既往的空白和汗青的沉默讓“也許”充斥了想象的空間,而我們確鑿知道的只是這個人的名字以及此后八百年間每至民族危亡時就會被人想起的他的事跡和詩文。事實上這一年,準確地說是三年多來,他只是燕京兵馬司土牢里的一名與眾不同的囚犯。
時光倒流四十七年,江西廬陵(吉州)一個家底殷實但不富有的讀書人文儀,在宋理宗端平三年的某一天第一次做了父親。不錯,這個廬陵就是《醉翁亭記》里的那個“廬陵”,但在文儀時代,讓每個廬陵人驕傲的還不是時常提及的這篇文章,而是塑在鄉賢祠里為同鄉后輩奉為精神導師和立身楷模的“四忠一節”:歐陽文忠公(歐陽修),楊忠襄公(楊邦義),周文忠公(周必大),胡忠簡公(胡銓),楊文節公(楊萬里)。
和所有的父親一樣,文儀對這個兒子寄予厚望,并因為自己忝為讀書人卻未能躋身仕途為國效力,便把這種理想和責任感以名字的方式烙在兒子的身上。據說這個孩子降生的時候,文家屋頂上云霞籠罩,于是文儀的兒子就叫做云孫,字天祥。待到以字入貢后,以天祥為名,字宋瑞。他就是本篇的主人文天祥。
天之祥,宋之瑞,設身當時怎么看都是個好名字。歷史會證明給我們看,這個名字的主人將會怎樣把這個名字從欺天愚民的祥瑞之說變成真真正正的事實。假如從德佑二年(1276)伯顏大軍進駐皋亭山虎視臨安算起,文天祥至少使南宋掙扎著延續了兩朝四年。因為在宰相陳宜中秘密出逃,人心渙散,恭帝年幼,謝太后一個婦道人家束手無策只知啼哭的混亂局面下,冷靜地提出二王(益王趙?,也就是后來的端宗;廣王趙?,也就是末帝)南走保存宗室的主張的正是文天祥。
寶佑四年(1256),年僅弱冠的文天祥赴臨安應試,集英殿上暮氣沉沉的宋理宗看到他的名字時,也是眼前一亮。主考王應麟“古誼若龜鑒,忠肝如鐵石”的評語在耳,一篇洋洋萬言、切中時弊、鋒芒十足的殿試對策在目,再加上這個極有吸引力的名字(這不是信口胡謅,晚清慈禧也做過這樣的事),一閃念間,理宗皇帝也心潮澎湃:眼前的這個年輕人真的能夠挽回大宋頹勢的國運嗎?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077592.html
相關閱讀:宋朝歷史事件之澶淵之盟
岳飛的妻子李孝娥簡介 歷史上的李孝娥原型李娃
北宋史上的傳奇名臣包拯:是清官能臣更是個錚臣
王安石變法的內容
宋朝人吃喝趣事:實行分餐制 吃飯不講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