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魏國坐山觀虎,錯失良機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三國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關羽大意失荊州,蜀軍慘敗!吳蜀聯盟宣告破裂,矛盾日益激化.張飛一死(先主伐吳,飛當率兵萬人,自閬中會江州。臨發,其帳下將張達、范強殺飛,持其首,順流而奔孫權。),更加增添了劉備的仇恨!劉備憤怒,傾全國之兵復仇東征.應該說這個時候魏國最有利,既可以乘機攻擊蜀,也可以聯合蜀攻擊吳,滅吳蜀孤.但曹丕在重大決策上卻想坐收漁人之利,卻實際是坐失良機.公元221年8月,孫權派遣使者稱臣于魏國,并送還荊州被關羽抓住當俘虜的于禁.朝臣皆賀,獨劉曄曰:“吳絕在江、漢之表,無內臣之心久矣。陛下雖齊德有虞,然丑虜之性,未有所感。因難求臣,必難信也。彼必外迫內困,然后發此使耳,可因其窮,襲而取之。夫一日縱敵,數世之患,不可不察也!庇终f:"權無故求降,必內有急。權前襲殺關羽,取荊州四郡,備怒,必大興師伐之。外有強寇,眾心不安,又恐中國承其釁而伐之,故委地求降,一以?中國之兵,二則假中國之援,以強其眾而疑敵人。權善用兵,見策知變,其計必出於此。今天下三分,中國十有其八。吳、蜀各保一州,阻山依水,有急相救,此小國之利也。今還自相攻,天亡之也。宜大興師,徑渡江襲其內。蜀攻其外,我襲其內,吳之亡不出旬月矣。吳亡則蜀孤。若割吳半,蜀固不能久存,況蜀得其外,我得其內乎!”劉曄的建議是要從魏國趁吳蜀敵對,聯合蜀夾擊吳(蜀遠吳近),從淮南進軍,直取吳首都建業.他的分析相當正確,可稱審時度勢的上策.曹操生前認為統一天下必須分裂同盟,對其各個擊破.曹操之所以未能完成統一天下其原因也在于吳蜀有急則相救.擁有當時天下十分之八的曹魏,正面攻擊都苦無空隙,何況是有機會令孫權措手不及呢?在曹操臨死前屢攻東吳抵御關羽,不得不半途而撤退.如今同盟徹底破裂反面,正有機會,兩面夾攻孫權,孫權光是抵擋任何一方都勉強有困難,若是雙管齊下,后果可想而知。曹丕攻擊東吳,就算不能拿下孫權,也能趁機侵占土地,反正趁火打劫,孫權無法兩方同時面面俱到。甚至于曹丕轉攻漢中及益州,趁劉備東征不能兼顧,同樣可占盡便宜。應該明白沒有人會無緣無故投降,當年曹操大軍南下逼降,孫權尚且拒絕,曹丕還未發兵,孫權今日卻主動求降,其中必有緣故。劉曄就因此分析,孫權外有劉備強敵來襲,又恐怕被曹丕乘機攻擊,因此派遣使者送于禁等人返回曹丕,卑辭奉章,一來可以防止曹魏發兵攻擊,二來還可假借曹魏的援助,不但可疑惑劉備,還可安定吳境軍民。因為吳蜀二小國互相救援,曹魏并無機會下手,現在二國互斗,在蜀攻擊吳境時,不如曹魏也同時發兵攻擊,不出十天,吳國就可滅亡。吳國滅亡后,蜀國勢力孤單,也不會支持太久。但是曹丕卻以:"人稱臣降而伐之,疑天下欲來者心,必以為懼,其殆不可!"的說法拒絕了.其實在三國鼎立的形勢下,其余軍閥勢力已經盡被三家兼并,三角力量處于均衡,即使孫權真心稱臣,也不會在引來"其他的勢力"來投奔.他企圖坐收漁人之利,等到只剩下一國,再輕易除之.這種中庸的做法,正好落入吳國計謀的圈套。(吳國稱臣非真心,受形勢所逼迫.目的在于爭取魏國的軍事援助,從而孤立蜀軍,恢復荊襄之戰時的友好2對1局面.即使這策達不到,也要爭取魏國保持中立,避免兩面作戰的窘境)兩國互相殘殺后得漁翁之利的想法,也要抓準時機,因為后續的發展變化多端,太過固執就會錯失良機。萬一吳蜀相爭,兩國皆存,那么曹丕要攻那一國?萬一吳蜀相持的時間很長(確實很長,夷陵之戰長達1年1個月),曹魏是否被迫無限期的等下去?萬一吳蜀和解,兩國聯盟攻曹(后來確實和解了),曹丕會不會悔不當初沒動手呢?萬一吳蜀相爭后,軍力迅速回復,曹丕再出兵時,吳蜀已嚴陣以待,曹丕又要如何應付呢?
吳、蜀阻穴之虎也.勝者張勢,敗者阻險,桀驁不遜依靠天險抗拒中原,機不可失!乘隙握機,是軍事決策積極謀求的時間度.但實際作戰中,對隙和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認識.曹丕與劉曄對時勢的認識剛好相反.曹丕審勢不明,見機不深,對時勢軍事方針的分析極為錯誤.待事過境遷,黃初5年似乎醒悟,親自出征討伐吳國,但為時以晚,勞師無功!曹丕放棄趁機攻擊孫權的機會,讓孫權無后顧之憂的應付劉備攻擊,可謂錯失良機。機會不是常常有的,一但錯過,下一次就難說。事實證明唯一的一次最有利統一天下的機會被魏國錯過了,以后吳蜀通好,有急相救.魏國雖然強大,既不能專力對蜀,也不能全力攻吳,勢力分散,西守祁山,東固合肥,南鎮襄陽,只能長時間采取守勢恢復經濟.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139835.html

相關閱讀:張飛死因何在?手足相殘是真是假?
三國隨章侃 第十二章 兗州和徐州(三)曹操的危機
三國演義中最為心狠手快的美女:孫翊的妻子徐氏!
三國歷史上殺害關羽的幕后兇手居然是司馬懿?
淺談袁術和孫家三代世交:孫吳崛起離不開袁術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