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大帝孫權(182-252)字仲謀,漢族,吳郡富春縣(今浙江富陽)人。三國時期吳國的開國皇帝,公元229-252年在位。傳說是中國兵法家孫武后裔。長沙太守孫堅次子,幼年跟隨兄長吳侯孫策平定江東,200年孫策早逝,孫權繼位為江東之主。208年,孫權與劉備聯盟,并于赤壁擊敗曹操,天下三分局面初步形成。219年孫權自劉備手中奪得荊州,使吳國的領土面積大大增加。222年孫權稱吳王,229年稱帝,正式建立吳國。
吳大帝孫權(182-252)字仲謀,三國時期吳國的開國皇帝,傳說是古中國兵法家孫武后裔,東吳大帝·孫權(182-252)生來紫髯碧眼,方頤大口,相貌異于常人。(《江表傳》)。且其自幼文武雙全,早年隨父兄征戰天下,善騎射,好擊劍。年輕時常常乘馬射虎,膽略超群。建安五年(200年)統領江東,建安八年至建安十三年(203—208年),三伐江夏太守黃祖,并于其間收得大將甘寧。同年,漢丞相曹操南下,大敗豫州牧劉備,占領荊州后,并給孫權寫信,直意要取下東吳。東吳內部分為主戰和主和兩派,主戰以魯肅、周瑜為首,主和以張昭為首。張昭在當時是很有說服力的,但孫權卻有意與曹操一戰。此時,魯肅從江夏帶來劉備的軍師諸葛亮,表明劉備聯吳抗曹的決心。周瑜及時返回,說明曹操的種種弊端,戰有望獲勝。孫權果斷決定,以周瑜、程普為左右都督,與曹操決戰。周瑜用黃蓋謀,以三萬人于赤壁大破曹操。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戰。
赤壁后,孫權與曹操多次在合肥、濡須一代對峙,各有勝負。其間孫權聯合劉備,將妹妹嫁入荊州。又從魯肅之計,將荊州暫與劉備。215五月,征皖城,虜獲廬江太守朱光。同年劉備取蜀成功,孫權討還荊州,劉備不從。盛怒下的孫權以呂蒙為將,連下長沙、桂陽、零陵三郡。劉備亦起兵五萬赴公安,關羽將三萬于益陽與魯肅對峙,大戰一觸即發。然曹操于此時拔漢中,劉備面臨著極大的威脅,與孫權議和,歸還長沙、江夏、桂陽以東土地。
219年,關羽發動襄樊之戰。這時的孫權看著劉備逐漸做大,并以有相當的兵力與自己叫板,旋即改變戰略,向曹操稱臣聯盟,拔掉門口這顆定時炸彈。以呂蒙為督取下荊州,潘璋、朱然擒殺關羽。
220年,曹丕取代漢室稱帝。賜給孫權九錫。冊封孫權為吳王、使持節、大將軍、領荊州牧,督荊揚交諸軍事。
221年,劉備稱帝,興兵問罪,孫權果斷任命39歲的陸遜為大都督,迎擊劉備,于彝陵火攻大破敵軍。
222年,曹丕三路伐吳,其中兩路各有勝敗,魏軍整體局面占優,然朱桓重創曹仁軍,扭轉了整個戰局,魏軍不如預期,只得引退。(曹丕時代,對孫權四次用兵,皆不如意)吳大皇帝孫權畫像223年,劉備病逝,蜀、吳互通使臣,關系緩和。
226年,曹丕病逝,孫權乘機攻江夏,不克而還。
229年,孫權于武昌(今湖北鄂城)登基為皇帝,建國號大吳,孫吳王朝正式成立,旋即遷都建業(今江蘇南京市)
234年,孫權響應了諸葛亮的最后一次北伐,御駕親征合淝,卻敗于揚州都督滿寵。(229年后,孫權多次出兵北伐,因戰役過多,日后再來補充。)
稱帝后孫權曾大規模派人航海,加強對夷州(今臺灣)的聯系。又設置農官,實行屯田;并在山越地區設立郡縣,促進了江南土地的開發。
晚年的孫權日益驕奢,寵信呂壹,賦役繁重、刑罰殘酷。立嗣之爭,孫權也犯下極大錯誤,多數名臣死于非命。自孫登夭折后,孫權先是廢了孫和,又賜死孫霸,最后立幼子孫亮,這為日后的吳宮政變埋下了禍根。252年,孫權病逝,終年71歲。謚號大皇帝,史稱東吳大帝。廟號太祖,在位24年(注意:若從孫權稱吳王在位算起,則在位為32年)。
孫權自統領江東到逝世為止,前后共52年,長達半個世紀左右,是三國時代在位最久、最長壽的帝王。
有一篇課文為孫權勸學選自《資治通鑒》(中華書局1957年版)卷六十六,題目是編者加的。《資治通鑒》是司馬光主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間的史事。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陜州夏縣(現在山西夏縣)人,北宋政治家、史學家。
少年大志十五而立
孫權是吳郡富春(現在浙江富陽)人,字仲謀,父親孫堅曾被封為烏程侯、破虜將軍,他的哥哥孫策也被曹操上奏封為討逆將軍和吳侯。孫權在小時候便跟著哥哥轉戰各地,見過世面,而且他又很愛讀書,歷史、文學各方面都廣泛涉獵,這使得孫權初步具備了文韜武略。孫權有著開朗的性格,也很能容人。在父兄的軍隊中名望很高,在父親戰死后,有時還給哥哥出謀劃策,讓哥哥孫策大為驚訝,沒想到弟弟竟有如此過人的謀略。孫策很高興,在設宴招待賓客的時候,總是對弟弟孫權說:“你看,現在眼前的文臣武將,以后都會成為你的屬下,輔佐你成就大業的。”為了讓弟弟早日成材,孫策讓他去做了一個縣的縣長,這時的孫權只有十五歲。
臨危受命穩固江東
公元200年四月初四,孫策死,臨終時,孫策將孫權托付給了張昭,然后又將印信交給了孫權,對他說:“如果論率領江東將士征殺疆場,和天下豪杰逐鹿中原,你比不上我。但是如果論知人善任,合力穩定江東,哥哥我又不如你了。現在大任已經落到你的肩上,你自己好好努力吧。”孫策死的時候也很年輕,年僅二十六歲。孫權也沒有辜負哥哥的希望,在二十七歲時聯合劉備在赤壁大戰中大敗曹操,奠定了自己的霸業。
龍圖霸業縱橫捭闔
輔佐孫權的大臣們中,除了張昭和周瑜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人物就是魯肅。他對于孫權就好像諸葛亮對與劉備一樣,他也曾經像諸葛亮在《隆中對》中那樣為孫權分析過天下大勢,名為榻上策:“現在的漢朝已經無法恢復元氣了,但是曹操也很難短期內將他清除,F在將軍您最重要的是安定自己的后方,以便對抗曹操。穩固自己的領地之后,再等待有利時機,四處征討,最終將長江兩岸廣闊的領地據為己有。到那時便可以稱帝號令天下了。這其實就是當年漢高祖曾經創立的功業。”
剿、撫山越人
孫權聽從了魯肅的謀略,開始穩固江東,適時地出擊,擴充領地。首先他解決了山越人騷擾的問題。山越人是秦漢時期百越的后代(百越就是古時候生活在現在江南和華南,以及西南的廣西和云南的少數民族,現在的“越南”一名就是在百越之南的意思),為了逃避原來苛重的賦稅,逃進山林中,形成了自己的組織和社會,拒絕向孫權政權交納租稅。開始,孫權派兵鎮壓,但收效不大。為了集中兵力對外用兵,解除后顧之憂,孫權調集重兵開始對付山越人。大將呂范、程普、太史慈、韓當、周泰等領兵合圍,逐漸將山越人的領袖抓獲,其他山越人區別對待:強壯的青年人充實軍隊,老人、婦女統一管理,從事農業生產。孫權集中兵力終于解決了山越人的問題,后方得以徹底穩固,這為他下一步對外用兵奠定了基礎。
滅黃祖 占夏口
解決山越人之后,孫權開始進攻割據在長江上游的江夏太守黃祖。208年,黃祖部將甘寧因不受黃祖賞識,而投奔孫權。孫權知人善任,待他如同舊臣,甘寧于是提出劃江而治,二分天下的戰略目標。此時江東已大體穩固,兵強馬壯,糧草充足。這一計劃的提出更堅定了孫權出兵的信心。黃祖匆忙備戰,他先將兩艘大船橫著排在江面上,船上有上千將士,準備用弓箭擊退孫權的戰船。同時,又用大繩拴上巨石沉到江里,以此來固定大船。這樣,兩艘大船如同水上的城墻一樣橫斷了長江。
孫權的江東水軍并沒有畏懼,將軍董襲率領敢死隊,每人身上穿雙層甲胄,猛沖到了黃祖的大船邊,董襲用刀砍斷了兩根拴巨石的大繩。面對江東水軍的強大攻勢,黃祖趕忙派將迎戰,結果被殺。黃祖只好敗退,最后還是被追殺喪命。戰勝了黃祖后,孫權將夏口納入了自己的版圖。
赤壁大戰 三分天下
在孫權躊躇滿志地想繼續進兵荊州時,曹操卻領兵南下,在他之前進入荊州地界。孫權聯合劉備共抗曹操,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戰。
當時的荊州牧(即荊州的行政長官)劉表剛病死,兩個兒子劉琦和劉琮不合,魯肅建議孫權派他去勸說他們與江東合作,同時盡力聯合暫時寄居荊州的劉備,共同抗擊曹操,然后再尋機奪取荊州,奠定帝王大業。以后孫權的行動基本上是按照魯肅的計策施行的。
魯肅在歷盡艱辛見到劉備之后,提出了聯合抗曹的主張,這和劉備、諸葛亮的設想不謀而合。后來曹操從江陵東進,形勢危急,諸葛亮急忙同魯肅一起去見孫權,分析了曹操兵力與江東和劉備兵力的對比,以及曹操長途征戰的不利因素,加上水上作戰江東占據上風。孫權聽了很興奮,便召集大臣們共同商議,恰好這時曹操送來了書信,說自己領兵八十萬,要與江東決一雌雄。曹操的恐嚇使張昭等文臣提出暫時投降曹操。孫權很不高興,后來借口去廁所暫時躲出來,魯肅追上他又進行勸說,說別人投降都可以,惟獨他孫權不能,否則性命難保。魯肅又提議孫權將周瑜請來商議。周瑜回來之后力主抗曹,這堅定了孫權的信心。劉備和江東終于聯合起來做抗曹的準備。
周瑜領兵出擊,在赤壁和曹操的軍隊遭遇,周瑜采納了大將黃蓋的計策,用苦肉計取得曹操的信任,說要投降曹操。然后用十艘戰船裝滿柴草、油脂,用火攻燒掉了曹操大營。曹操敗走華容道,狼狽北撤,損兵折將,死傷過半。赤壁一戰,曹操大傷元氣,三國鼎立局面基本上形成。這一年,孫權僅僅二十七歲!度龂萘x》中對諸葛亮的作用有些夸大,對周瑜的描寫也比較多,但忽視了孫權的作用,文學作品和歷史事實畢竟有些出入。
草船借箭《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草船借箭讓人傳為佳話。但是歷史上的草船借箭是出自孫權的。在赤壁打敗曹操之后,周瑜逐步取得了江陵地區。孫權又任命步騭為交州(現在的廣州一帶)刺史,步騭領兵南下,將東吳的勢力擴展到了交州一帶。
后來曹操又南下和孫權在長江兩岸激戰,地點就在現在南京附近,當時的南京叫建業,是江東的都城。原來的都城在京口,即現在江蘇省的鎮江,后來孫權遷到了建業,并修筑了石頭城。
在和曹操激戰的時候,孫權親自乘船觀測敵情。曹操手下大將以為是來挑戰的,就想出擊,曹操則認為是孫權來觀察軍情的,不準出擊,只是增加了防備。孫權觀察完了,命令回本部大營,還命人奏樂助威。曹操見孫權竟有如此過人的膽略,江東的戰船井然有序,很是驚嘆:“以后生兒子就要生個像孫權這樣的,如果都像劉表那樣的兒子,連豬狗都不如。”
一次,孫權又乘船到曹操軍營前來刺探軍情,曹操命令放箭阻止。孫權所乘大船的一邊因為滿是羽箭,船開始傾斜,孫權立即命令將船掉頭,這樣另一邊也很快射滿了箭,船又平衡了,孫權這才下令回營。
沙場歷險
在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孫權趁曹操在別處用兵大舉進攻合肥,這次經歷了一次兇險。合肥守將張遼、李典等都是勇將,雖然兵力對比懸殊,但挑選的敢死隊卻使孫權無法取勝。孫權圍攻十多天見無法拿下合肥,便下令撤兵。張遼在后邊緊追不舍,孫權撤到河邊時,橋上的木板已經被張遼事先拆掉了一丈多長,根本無法過河。最后還是大將谷利猛抽孫權的馬,使馬騰空一越過了斷橋,化險為夷。
分割荊州
到后來,孫權為了集中精力和劉備爭奪荊州,便和曹操講和了。曹操見無法取勝,也順水推舟表示同意。荊州原是為了聯合劉備抗曹暫時借給劉備的,后來孫權想和劉備聯合奪取巴蜀即現在四川一帶,但劉備想以后自己獨占,攔截孫權的軍隊不讓通過。劉備后來真的得到了益州,孫權氣憤不已。
孫權屢次索要荊州,劉備都借口不還,使雙方的矛盾激化。最后因為曹操進軍關中,威脅了劉備后方,劉備提出講和,孫權也因為兵力不足,結果雙方商議將荊州地區分割,南郡、武陵和零陵由劉備管轄,而長沙、江夏和桂陽劃歸江東。其實孫權并不滿足于此,他想以后借機再奪取整個荊州。魯肅也常勸說孫權要和荊州的守將關羽和好,以便共同抗曹。孫權于是提出和關羽結成兒女親家,但關羽卻將求親的孫權使者大罵一頓,說自己的女兒絕不會嫁給孫權那窩囊廢一樣的兒子。這使孫權非常生氣,于是下決心奪回全部荊州。
智勝關羽 謀奪荊州
開始,孫權怕自己的軍隊無法打敗關羽的守軍,一時沒有什么良策。這時大將呂蒙獻出一計:“現在關羽正在圍攻襄樊,但他卻在荊州也保留了重兵把守,沒將軍隊全部調往襄樊,主要是為了防備我們偷襲,F在我先假裝有病請假回都城休養,關羽對此不會有懷疑的,因為他知道我平時就有病,回來時我再帶走一部分軍隊迷惑他。這樣,關羽必然會放松荊州的警惕性,然后肯定會將大部分軍隊調往襄樊去的。那我們便可以在夜間偷偷進軍,偷襲荊州必然成功,到那時荊州就會落入我們手中,關羽也能斬殺。”
呂蒙和孫權依照計策行事,等呂蒙回來后,孫權便派了一個無名的儒將陸遜去接替呂蒙的職位。這個陸遜也并非等閑之輩,以后就是他火燒了替關羽報仇、發兵來攻的劉備八百里連營,最后使劉備連病帶氣死在了白帝城。陸遜到任之后,馬上給關羽寫了一封信,信中極力地吹捧關羽,說他神勇無敵,自己仰慕已久,請以后有機會多多指教。關羽見信后便信以為真,放松了警惕,就像呂蒙他們預料的那樣,將荊州的兵力大部分都調到襄樊助攻去了。
孫權得到信息之后馬上發兵,他讓呂蒙為先鋒沿江前進,趁黑夜俘虜了江邊的守軍,然后向荊州其他地區進軍,到了南郡時守城的糜芳很吃驚,沒想到江東的軍隊會來。因為原來就和驕橫的關羽有矛盾,加上兵力無法守城,糜芳便開城門投降了。呂蒙對關羽部下很照顧,沒有妄加殺戮。
彝陵之戰 力挽狂瀾
關羽知道南郡失守后,連忙撤兵南下,然后派使者到南郡探聽消息。呂蒙熱情迎接,盛情款待使者,還讓他和關羽將領的家屬們見面。呂蒙這一手軟的措施非常奏效:使者回去后,將領們聽說自己的家屬照顧得比原來還好,便沒有了收復南郡的士氣了。關羽見將士們毫無斗志,只好到麥城(即現在湖北當陽東南)固守,孫權派人去勸降,關羽假裝投降,將旗幟和假人樹立在城墻上,自己趁夜突圍。將士們都各自逃命去了,跟隨他僅有十幾個親信。孫權最后還是將關羽父子抓獲,開始不想殺關羽,但眾人一致勸說,最后將關羽父子斬首,荊州到此全部奪回。
后來人們便用“過五關、斬六將”來形容成就,而用“敗走麥城”形容一個人的失敗和挫折。(“過五關、斬六將”的故事為虛構)
在孫權收回荊州的第二年曹操病死,次子曹丕建立了魏朝。孫權為了防備劉備報仇奪取荊州,便和魏朝講和,還派使者代表他前去祝賀。
公元222年,孫權被封為吳王,定都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
曹丕為了增強對江東的遙控,要求孫權將自己的兒子送到魏國都城做人質。孫權始終不肯,總是找借口推辭,最后曹丕以此為借口,說孫權心不誠,于是發兵攻打江東。孫權為了對抗曹丕,又派人向劉備請求和好,劉備此時也無法收回荊州,為了集中力量治理好后方,也同意了。
江東和魏國斷交,和劉備重新修好,這使曹丕很是惱火,親自率領軍隊討伐東吳。孫權采納了徐盛的計策,一夜之間在長江南岸用木樁和蘆葦造了無數的假城樓,連綿數百里遠。第二天,曹丕以為江東早有防備,只得喪氣地退兵而去。
黃武八年(公元229年),孫權趁魏明帝年輕(時年26歲)、吳國與蜀漢關系較好的時機,稱帝建立了吳朝,改元黃龍。這就是歷史上所稱的三國時期的吳國大帝孫權。
晚年昏庸 濫殺無辜
到了晚年,孫權卻像很多的皇帝一樣昏庸起來,這也許和年齡有很大的關系,如隋文帝楊堅也是如此,到了晚年破壞法制,結果在隋煬帝的繼續“努力”下隋朝終于滅亡了。孫權在晚年上了公孫淵的一當:當時割據遼東的公孫淵派來使者向孫權稱臣,這時的孫權還沒有正式稱帝建立吳國,但是大臣們已經有人開始勸進,讓他做皇帝了。公孫淵的稱臣讓孫權非常高興,打算派使者去封公孫淵為燕王,還要派將領率兵一萬一同前去,文武大臣都極力勸止,說這是公孫淵背叛魏國之后受到了魏國壓力,想利用江東來對抗魏國。根本不用這么興師動眾,只派個使者去就行了。孫權不聽,還是派了使者和將領前去。張昭見孫權如此剛愎自用,一氣之下裝病在家。孫權也很生氣,讓人弄來土將張昭家的門堵住,張昭更干脆,讓家人從里邊也用土堵住,自己也不出門了。孫權比其他時期的一些皇帝畢竟還是寬厚了許多,和大臣斗氣也很有風度,不是任意殺戮,而是采用堵家門的方式來泄憤,一來出了氣,二來也不會影響到大局。孫權還有一個故事:有一次他喝醉了酒,生了氣,要殺一個大臣,因為別人勸說而沒有殺成。等第二天大臣們說起此事,他竟什么也不記得了。孫權非常懊悔,特別下了一道命令:以后他醉酒之后如果再要殺人,一律不準殺。
這次,孫權果然上了公孫淵的當,公孫淵殺了孫權派去的使者,又歸降了曹魏一方,孫權大怒:“我活了六十歲,還沒有被這樣的人所騙,要不殺掉這個鼠輩,我還有什么臉面在皇帝位置上坐著!我一定要親自去殺了這個小人,以解我心頭之恨。”在大家的苦苦勸說下,孫權終于沒有發動這次沒有結果的戰爭。
自古老年皇帝的猜忌心理比一般的人要重得多,孫權也沒能逃脫這個規律。他為了監視文武大臣,專門設置了兩個官職:校事和察戰。這使很多的大臣無辜受到陷害,但孫權卻還大加重用這些校事官。孫權晚年的這些錯誤也大大地傷了大臣們的心。
公元251年的冬天,陰歷十一月,孫權在到南郊祭祀天地后便得了風疾,十二月,孫權知道自己時間不長了,急忙將大將軍諸葛恪召回來委托后事。第二年的四月,孫權病逝,終年七十一歲,謚號“大皇帝”,廟號太祖。所以后來便稱他為東吳大帝孫權。
對江南的開發
在開展軍事、外交活動和擴大地盤的同時,孫權注重發展生產、富國強兵。他接替其兄主事不久,大約在建安七八年個即開始推行屯田。東吳屯田分軍屯和民屯,設典農校尉、典農都尉、屯田都尉等職官管理,屯田兵且耕且戰,屯田戶只須種田,免除民役。屯田地區分布很廣,屯田的軍民多少不等,皖城的屯田基地有屯兵數千家,而毗陵的屯田民則有男女數萬口。東吳屯田的規模可觀,且多用牛耕,耕作技術也較先進。
黃武五年(公元226年),陸遜以所在少谷,上表請令諸將增廣農田一拓開屯田只孫權回報說:“甚善,今孤父子親自受田,車中八牛以為四耦,雖未及古人,亦欲與眾均等其勞也。”孫權同意擴大屯田面積,并將駕車的牛改作耕牛,親自耕田,鼓勵將吏屯墾。
孫權也注意興修水利,他于黃龍二年(公元230年)筑東興堤,以遏巢湖水,又于赤烏十三年(公元250年)作堂邑涂塘(即今江蘇六合縣互梁堰),此外,還開鑿了幾條運河,這些運河既是內河航道,又有灌溉作用。
為了恢復和發展生產,孫權多次寬賦息調,奪取荊州后,“盡除荊州民租稅”,并下令諸將要居安思危,加強武備,崇尚節儉,黃武五年(公元226年),下令說:“軍興日久上民離農畔,父子夫婦只不能相恤,孤甚愍之人今北虜縮竄,方外無事,其下州郡,有以寬息。”其后,于黃龍三年(公元231年)正月下詔:“兵久不輟,民困于役,歲或不登。”要求放寬催收農夫所欠租稅,并不要再征租賦,又于赤烏三年(公元240年)正月下令禁止“當農桑時,以役事擾民”,以保證春耕正常進行。
孫權的歷史評價
◆陳壽:“孫權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勾踐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業。然性多嫌忌,果于殺戮,暨臻末年,彌以滋甚。至于讒說殄行,胤嗣廢斃,豈所謂賜厥孫謀以燕冀于者哉?其后葉陵遲,遂致覆國,未必不由此也。”
◆劉備:孫車騎長上短下,其難為下,吾不可以再見之!渡疥柟d記》
◆曹操: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吳歷》
◆裴松之:①孫權橫廢無罪之子,為兆亂。②權愎諫違眾,信淵意了,非有攻伐之規,重衤復之慮。宣達錫命,乃用萬人,是何不愛其民,昏虐之甚乎?此役也,非惟?塞,實為無道!度龂咀ⅰ
◆諸葛亮:①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②今議者咸以權利在鼎足,不能并力,且志望以滿,無上岸之情,推此,皆似是而非也。何者?其智力不侔,故限江自保;權之不能越江,猶魏賊之不能渡漢,非力有馀而利不取也。——《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孫策: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三國志·吳書·孫策傳》
◆周瑜:將軍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據江東,地方數千里,兵精足用,英雄樂業。——《三國志·吳書·周瑜傳》
◆魯肅:①將軍神武命世。②孫討虜聰明仁惠,敬賢禮士,江表英豪咸歸附之。——《三國志·吳書·魯肅傳》
◆陸遜:陛下以神武之姿,誕膺期運,破操烏林,敗備西陵,禽羽荊州,斯三虜者當世雄杰,皆摧其鋒。——《三國志·吳書·陸遜傳》
◆張遼:向有紫髯將軍,長上短下,便馬善射,是誰?”降人答曰:“是孫會稽。”遼及樂進相遇,言不早知之,急追自得,舉軍嘆恨。——裴松之注陳壽《三國志卷四十七》,吳書·二孫權傳,引自《獻帝春秋》
◆程昱:權有謀。——《三國志·魏書·程昱傳》
◆劉曄:權有雄才。——《三國志·魏書·劉曄傳》
◆賈詡:東吳孫權,能識虛實。——《三國志·魏書·賈詡傳》
◆鄧芝:大王命世之英。——《三國志·蜀書·鄧芝傳》
◆趙咨:聰明仁智,雄略之主也。……納魯肅於凡品,是其聰也;拔呂蒙於行陳,是其明也;獲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荊州而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據三州虎視於天下,是其雄也;屈身於陛下,是其略也。——《三國志·吳書·吳主傳》
◆馮熙:吳王體量聰明,善于任使。賦政施役,每事必咨。教養賓旅,親賢愛士。賞不擇怨仇,而罰必加有罪。臣下皆感恩懷德,惟忠與義。帶甲百萬,谷帛如山。稻田沃野,民無饑歲。所謂金城湯池,強富之國也。——《吳書》
◆劉基:大王以能容賢蓄眾,故海內望風。——《三國志·吳書·虞翻傳》
◆劉琬:吾觀孫氏兄弟雖各才秀明達,然皆祿祚不終,惟中弟孝廉,形貌奇偉,骨體不恒,有大貴之表,年又最壽,爾試識之。——《三國志·吳書·吳主傳》
◆陸機:吳桓王基之以武,太祖成之以德,聰明睿達,懿度深遠矣。其求賢如不及,恤民如稚子,接士盡盛德之容,親仁罄丹府之愛。拔呂蒙於戎行,識潘?于系虜。推誠信士,不恤人之我欺;量能授器,不患權之我逼。執鞭鞠躬,以重陸公之威;悉委武衛,以濟周瑜之師。卑宮菲食,以豐功臣之賞;披懷虛己,以納謨士之算。故魯肅一面而自?,士燮蒙險而效命。高張公之德而省游田之娛,賢諸葛之言而割情欲之歡,感陸公之規而除刑政之煩,奇劉基之議而作三爵之誓,屏氣??以伺子明之疾,分滋損甘以育凌統之孤,登壇慷慨歸魯肅之功,削投惡言信子瑜之節。是以忠臣競盡其謀,志士咸得肆力,洪規遠略,固不厭夫區區者也。故百官茍合,庶務未遑。——《辯亡論》
◆孫盛:①盛聞國將興,聽於民;國將亡,聽於神。權年老志衰,讒臣在側,廢適立庶,以妾為妻,可謂多涼德矣。而偽設符命,求福妖邪,將亡之兆,不亦顯乎、谟^孫權之養士也,傾心竭思,以求其死力,泣周泰之夷,殉陳武之妾,請呂蒙之命,育凌統之孤,卑曲苦志,如此之勤也。是故雖令德無聞,仁澤(內)著,而能屈強荊吳,僭擬年歲者,抑有由也。然霸王之道,期於大者遠者,是以先王建德義之基,恢信順之宇,制經略之綱,明貴賤之序,易簡而其親可久,體全而其功可大,豈委?近務,邀利於當年哉?語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其是之謂乎!——《三國志注》
◆虞溥:性度弘朗,仁而多斷,好俠養士,始有知名。——《江表傳》
◆徐夤:一主參差六十年,父兄猶慶授孫權。不迎曹操真長策,終謝張昭見碩賢。建業龍盤雖可貴,武昌魚味亦何偏。秦嬴謾作東游計,紫氣黃旗豈偶然。——《徐夤詩集·吳》
◆蘇軾:①親射虎,看孫郎。——《江城子·密州出獵》②孫權勇而有謀,此不可以聲勢恐喝取也。——《魏武帝論》
◆蘇轍:任人莫難于托國。漢武帝因文、景富庶之后,虐用其民,厚自奉養,征伐四夷,幾喪天下。逮其晚歲,托國于霍光。光知用兵之害,罷均輸榷酤,與民休息,而天下復安。凡武帝之所以得稱賢君者,惟用霍光故也。蜀先主知嗣子之暗弱,舉國而付之諸葛孔明?酌饔职l李嚴、楊儀,援蔣琬、費?而授之。雖后主之不明,而守國三十余年,君臣相安,蜀人免于涂炭之患,過于魏、吳遠甚。吳大帝方其屬任賢將,抗衡中原,曹公憚之。及其老也,賢臣死亡略盡,喜諸葛恪之勁悍,越眾而付以后事。闥其用兵勞民之后,繼起大役,兵折于外,既歸而不能自克,將復肆志于僚友。恪既以喪其軀,而孫氏因之三世絕統,吳、越之民陷于炮烙之地,國隨以亡。彼以進取之資用進取之臣,以徼一時之功可耳,至于托六尺之孤,寄千里之命,而亦屬之斯人,其勢必至是哉。——《欒城后集·孫仲謀》
◆辛棄疾: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辛棄疾: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胡三。寒敺矫嬲,當如呂岱;委人以方面者,當如孫權。——《資治通鑒注》
◆羅貫中:紫髯碧眼號英雄,能使臣僚肯盡忠。二十四年興大業,龍盤虎踞在江東。——《三國演義》
◆王夫之:于是而知先主之知人而能任,不及仲謀遠矣。
◆王夫之:于子瑜也、陸遜也、顧雍也、張昭也,委任之不如先主之于公,而信之也篤,豈不賢哉?——《讀通鑒論》
◆趙翼:①至孫氏兄弟之用人,亦自有不可及者。②以人主而自悔其過,開誠告語如此,其誰不感泣?使操當此,早挾一「寧我負人,勿人負我」之見,而老羞成怒矣!此孫氏兄弟之用人,所謂以意氣相感也。——《廿二史札記》
◆元好問:孫郎矯矯人中龍,顧盼叱咤生云風。——《赤壁圖》
◆郝經:東漢之衰,孫權承父兄之烈,尊禮英賢,撫納豪右,誅黃祖,走曹操,襲關侯,遂奄有荊揚,今年出濡須,明年戰合肥,嶷然勢常北向,而以守為攻,稱臣于魏,結援于漢,始忍勾踐之辱,終為熊通之譖,保據江淮,奄征南海,卒與漢魏鼎峙而立,先起而后亡,非惟智勇足抗衡,亦國勢便利然也。——《續后漢書》◆王鳴盛:孫權稱臣事魏已久,及黃武元年春大破蜀,劉備奔走,勢愈強盛,則魏欲與盟而不受,九月魏兵來征,又卑辭上書求自改悔,乞寄命交州乃隨,又改年臨江拒守,彼此互有殺傷,不分勝負。十二月又通聘于蜀,乃既和于蜀,又不絕于魏,且業已改元而仍稱吳王。五年令曰北虜縮竄,方外無事,乃益務農畝,稱帝之舉,直隱忍以至魏明帝太和三年,而后發,反覆傾危,惟利是視,用柔勝剛,陰謀狡猾,史評以勾踐相比,非虛語也。——《十七史商榷》
◆盧弼:竊謂有勾踐之志則可,無勾踐之志則終為奴虜而已,南宋其已事也。仲謀操縱其間,以江東而抗衡大國承祚,方之勾踐其信然矣。——《三國志集解》◆何焯:老悖昏惑,吳亡不待皓而決。——《義門讀書記》
◆李慈銘:三國時,魏既屢興大獄,吳孫皓之殘刑以逞,所誅名臣,如賀邵、王蕃、樓玄等尤多。少帝之誅諸葛恪、滕胤,皆逆臣專制,又當別論。惟大帝號稱賢主,而太子和被廢之際,群臣以直諫受誅者,如吾粲、朱據、張休、屈晃、張純等十數人,被流者顧譚、顧承、姚信等又數人,而陳正、陳象至加族誅,吁,何其酷哉!自是宮闈之釁,未有至此者也。——《越縵堂讀書筆記》◆李宗吾:他和劉備同盟,并且是郎舅之親,忽然奪取荊州,把關羽殺了,心之黑,仿佛曹操,無奈黑不到底,跟著向蜀請和,其黑的程度,就要比曹操稍遜一點;他與曹操比肩稱雄,抗不相下,忽然在曹丞相駕下稱臣,臉皮之厚,仿佛劉備,無奈厚不到底,跟著與魏絕交,其厚的程度也比劉備稍遜一點。他雖是黑不如操,厚不如備,卻是二者兼備,也不能不算是一個英雄。——《厚黑學》◆毛澤東:①孫權是個很能干的人。②當今惜無孫仲謀。——《毛澤東讀古書實錄》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166876.html
相關閱讀:三國演義中最為心狠手快的美女:孫翊的妻子徐氏!
三國歷史上殺害關羽的幕后兇手居然是司馬懿?
三國隨章侃 第十二章 兗州和徐州(三)曹操的危機
張飛死因何在?手足相殘是真是假?
淺談袁術和孫家三代世交:孫吳崛起離不開袁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