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蜀漢水利和農業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三國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諸葛亮在荊州隱居時,即“躬耕隴畝”,說明他看重農事,并不視之為賤業。劉備得益州后,自己常征伐在外,而委亮以足食足兵的重任。諸葛亮自建安十九年(214年)進入成都,至建興五年(227年)上表北伐,移駐漢中,在蜀中施政治國達十三年之久,他著重處理的“務農殖谷”、“育養民物”諸事中,首先是維修與保護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在古代,流經今四川灌縣的岷江由山地進入平原,常有水災發生。戰國時,秦蜀郡守李冰在人民的協作下,以竹籠裝石堆砌成都江魚嘴,把岷江分成內外二江,既調濟了水量,又便利了澆灌,筑成著名的都江堰。都江堰古稱“都安大堰”,亦稱“湔堰”。左思《蜀都賦》名之為“金堤”。至西漢文、景二帝時,蜀郡守文翁,又加以整修,于是工程更臻完善。《水經注》卷33《江水》說:“蜀人旱則借以為溉,雨則不遏其流,故記曰: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沃野千里,世號陸海,謂之天府”。《水經注》接著又說:“諸葛亮北征,以此堰農本,國之所資,以征丁千二百人主護之,有堰官”?芍T葛亮對此偉大工程是十分珍視與維護的。

諸葛亮之興修水利,主要著力在漢中方面。漢中盆地西起令陜西勉縣,東至洋縣,東西長百公里,南北寬十至三十公里!度A陽國志》卷2《漢中志》稱:“厥壤沃美,賦貢所出,略侔三蜀”。劉邦為漢王時,都于南鄭,劉邦東伐,蕭何居守漢中,足食足兵。漢末,張魯據有漢中,史稱他“雄據巴、漢垂三十年”,“民夷便樂之”。史又言:漢中“戶出十萬,財富土沃……韓遂、馬超之亂,關西民從子午谷奔之者數萬家”。足證漢中是三國時比較安定富樂之區。及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攻降張魯,多次北徙漢川之民。劉備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雖奪得漢中,但史言其“得地而不得民”。今人撰文亦有言漢中人口幾被操遷徒一空者。實際上,操之移民北遷決不會如是之多。但漢中盆地靠近南北交通要道地方的居民較前減少,則是促使諸葛亮必須在漢中興辦軍土屯田的原因之一。漢水自西而東橫貫于漢中盆地,其眾多的支流也給興辦屯田和修建水利工程提供了方便條件。據《清一統志》言:蕭何曾在今漢中市北修筑了山河堰,以截流褒水,灌溉農田。諸葛亮勸農于黃沙時,又對山河堰進行“踵跡增筑”。其他市縣地方志亦有諸葛亮修建和整治水利工程的傳說,我們雖不敢指出何者為真,但諸葛亮為了供應急需的軍糧,在漢水及其支流附近興修水利自屬意料中事。據近年考古發掘出的古堰渠、陂池遺址和陶制陂池、陶稻田等文物證實:蜀漢時期漢中水利事業還是相當發達的。特別是在臨近北伐要道上的堰渠遺址,更可斷定與諸葛亮的修建整治有關。

由于蜀漢統治者注意興修水利,加上前面所說的諸葛亮積極推行屯田,自耕農因所受官吏豪強的額外役使和榨取有所減輕,從而使他們得以維持簡單的生產和再生產,所以蜀國的農業生產獲得了一定的發展。袁準稱贊蜀漢“田疇辟,倉廩實,器械利,蓄積饒”(已見前引),即可說明蜀漢社會經濟當然主要是農業經濟呈現出的一派繁榮景象。左思在《蜀都賦》中盛贊成都平原“溝血脈散,疆里綺錯,黍稷油油,粳稻莫莫……夾江傍山,棟宇相望,桑梓連接,家有鹽泉之井,戶有桔柚之園!狈从沉顺啥计皆瓬锨诲e,稼穡興旺,稻浪滾滾的如畫景象。當時的廣漢、綿竹一帶,是農業高產區,稻稼能夠畝收30至50斛。據《晉書》卷47《傅玄傳》載傅玄言曰:“近魏初課田,不務多其頃畝,但務修其功力,故白田收至十余斛,水田收數十斛!北狈剿铼q能畝收數十斛,則作“為蜀淵府”的綿竹等地畝收30至50斛,當非夸大之辭。不過那時斛小,所謂畝產30至50斛,也不過當今之畝產780—1160斤左右而已。

諸葛亮所以能把蜀國治理得很好,除了他本人的主觀努力以外,也賴有益州殷富作為物質基礎。兩者相互推動和影響,當然更重要的還是廣大勞動人民的汗水滴灌著益州的大地,從而在三國紛擾的戰爭年代,蜀漢的農業仍有一定的發展。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186193.html

相關閱讀:張飛死因何在?手足相殘是真是假?
三國隨章侃 第十二章 兗州和徐州(三)曹操的危機
三國歷史上殺害關羽的幕后兇手居然是司馬懿?
三國演義中最為心狠手快的美女:孫翊的妻子徐氏!
淺談袁術和孫家三代世交:孫吳崛起離不開袁術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