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看《三國演義》的,大家一定對第六十回的這一段印象頗深。書云:“…張松回益州,先見友人法正。正字孝直,右扶風?人也,賢士法真之子。松見正,備說曹操輕賢傲士,只可同憂,不可同樂。吾已將益州許劉皇叔矣。專欲與兄共議。法正曰:“吾料劉璋無能,已有心見劉皇叔久矣。此心相同,又何疑焉?”少頃,孟達至。達字子慶,與法正同鄉。達入,見正與松密語。達曰:“吾已知二公之意。將欲獻益州耶?”松曰:“是欲如此。兄試猜之,合獻與誰?”達曰:“非劉玄德不可!比藫嵴拼笮。…”---一出賣國的密謀就在‘益州三友’間開始了。且不說此番描寫是否符合史實,單就孟達而言,他在這出戲里表現出不俗的判斷和決斷力?墒歷史上孟達卻注定要終生陷于抉擇中而不能自拔,最后他只能在錯誤的決斷中迎接死亡。1、出仕孟達扶風?人,建安初,與同郡法正一起依附劉璋,從有限的資料看他和法正一樣,在劉璋手下十多年沒混出什么名堂來。對劉璋這類守戶之犬而言,墨守成規是當然的,從低層發現和提拔人才是比較困難的,外來之人更是不容易得到重用的。當劉璋令他作為法正的副手共迎劉備時,孟達做出了他人生第一個重要抉擇---投靠劉備!度龂尽肥駮惺沁@樣記載的:“孟達副法正,各將兵二千人,使迎先主,先主因令達并領其眾,留屯江陵。蜀平后,以達為宜都太守。”劉備平定益州后,按功封賞,孟達被封為宜都太守,孟達的抉擇有了不斐的回報。前宜都太守可是張飛啊,控制的是荊益之咽喉,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劉備任命孟達為宜都太守,說明劉備對孟達的能力還是看好的。將孟達安排在北攻兩川的咽喉之地進行戰備工作,為將來的取漢中打下伏筆,不能不說劉備對孟達是十分倚重的。孟達與法正自建安初依附劉璋,碌碌無為十多年,幾將老死他鄉。而自建安十六年歸附劉備,建安十九年就封為宜都太守,大有青云直上之勢,劉備對孟達實在是有再造之恩!當然孟達對劉備也有滿意的回報:見《三國志》蜀書十劉彭廖李劉魏楊傳第十:“...建安二十四年,命達從秭歸北攻房陵,房陵太守蒯祺為達兵所害。達將進攻上庸,先主陰恐達難獨任,乃遣封自漢中乘沔水下統達軍,與達會上庸。上庸太守申耽舉眾降…”孟達獨自拿下房陵,又和劉封一道拿下上庸、西城,打開了通向宛洛的又一通道。然而劉備命劉封統領孟達,卻為后來一系列變故埋下了伏筆。我個人認為“先主陰恐達難獨任”并不是派劉封統領孟達的真正原因,由于上庸三城屬邊陲要地,必須要有最親信的人來把守。劉備一生閱人無數,知人方面獨步三國,劉備對于孟達的能力是認可的,但對他的為人并沒有多少把握。這才是“
遣封自漢中乘沔水下統達軍”的主要原因。2、叛國促使孟達叛逃的原因表面上有二條:一是沒有派兵救援關羽;二是與劉封不和。見《三國志》蜀書十劉彭廖李劉魏楊傳第十:“自關羽圍樊城、襄陽,連呼封、達,令發兵自助。封、達辭以山郡初附,未可動搖,不承羽命。會羽覆敗,先主恨之。又封與達忿爭不和,封尋奪達鼓吹。達既懼罪,又忿恚封,遂表辭先主,率所領降魏。”由于上庸三城的主將是劉封,沒有派兵救援關羽的主要責任應該是由劉封承擔的,孟達擔心由此獲罪并不是導致其叛逃的主要原因。事實上劉備對孟達的叛逃還是很惋惜的。這才有“先主責封之侵陵達,又不救羽。”語(見《三國志》蜀書十劉彭廖李劉魏楊傳第十)。將劉封侵凌孟達,導致其叛逃之罪過放在了他不救關羽之罪的前面;而后來諸葛亮在與孟達的信中也主要提了此事:“嗚呼孟子,斯實劉封侵陵足下,以傷先主待士之義!彼詣⒎鈱Z孟達之鼓吹,對孟達而言是奇恥大辱,孟達由此而走也是被劉備、諸葛亮及當時的士大夫們所理解的。但我認為劉封的所為只能成為孟達叛逃的合理借口,而其叛逃的真正原因是對劉備不以其獨當一面反而要受制于人(劉封)的不滿。可能有的朋友會說劉備安排兩個不和的將領守上庸三城是用人上的失誤。而實際上這恰是劉備的苦心所在,歷代君主對守邊疆要地的將領安排是非常講究的:一是要親信;二是要有能力,守得。蝗遣荒茏屖剡厡㈩I坐大的到難以控制。所以常常安排兩個關系不和的將領相互制約;曹操安排張遼、李典守合肥也是如此。從孟達辭劉備的表中也可以看出幾許端緲來。魏略載達辭先主表曰:“伏惟殿下將建伊、呂之業,追桓、文之功,大事草創,假勢吳、楚,是以有為之士深睹歸趣。臣委質已來,愆戾山積,臣猶自知,況於君乎!今王朝以興,英俊鱗集,臣內無輔佐之器,外無將領之才,列次功臣,誠自愧也。臣聞范蠡識微,浮於五湖;咎犯謝罪,逡巡於河上。夫際會之間,請命乞身。何則?欲?去就之分也。況臣卑鄙,無元功巨勛,自系於時,竊慕前賢,早思遠恥。昔申生至孝見疑於親,子胥至忠見誅於君,蒙恬拓境而被大刑,樂毅破齊而遭讒佞,臣每讀其書,未嘗不慷慨流涕,而親當其事,益以傷絕。何者?荊州覆敗,大臣失節,百無一還。惟臣尋事,自致房陵、上庸,而復乞身,自放於外。伏想殿下圣恩感悟,愍臣之心,悼臣之舉。臣誠小人,不能始終,知而為之,敢謂非罪!臣每間交絕無惡聲,去臣無怨辭,臣過奉教於君子,原君王勉之也。”
孟達在表中接連以范蠡、子胥、蒙恬、樂毅作喻,雖不明言,其心自許矣!劉備讀表,怒其有譏諷之意,既為此也(表中暗喻劉備不識俊杰乎?)。直到此,孟達的言行也還無可厚非,但投魏后,其角色轉換之快,不能不讓人鄙其人品。剛投了新主子,就轉過臉來打舊主了,這比黃權投魏的表現差的太遠了。自己投降了不說,還要勸劉封“北面事君,以正綱紀”。實在是薄情寡義之極了。
3、反復
孟達投魏后,一定會對自己的‘英明決策’暗自得意。因為他又一次得到了新主子的看重,魏文帝拜其為散騎常侍、建武將軍,封平陽亭侯。同時將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為新城郡,命達領新城太守。當然在任命之前,孟達還必須要通過了考察關和面試關[注1]?疾斓慕Y果是:魏主派的考察官對孟達有極高的評價!稱其乃“將帥之才也”,或“卿相之器也”----我懷疑此間是否存在收賄受賄之嫌!因書中不載,故戲言之。魏文帝聽了‘收賄官員’的匯報后,心中大喜。主動寫信給孟達,將孟達投魏比喻為‘虞卿入趙’和‘陳平就漢’[注2]并命其面君。面試的表現用魏略的記載描述的話,就是‘進見閑雅,才辯過人,眾莫不屬目。’----這可沒有取巧之處,靠的是其真實本領。
魏主對孟達的倚重,也引起了魏眾臣的不滿,其中就包括老謀深算的司馬懿[注3]。但因為有魏文帝的偏愛和桓階、夏侯尚兩位朝中朋友的照顧,雖然與之共事的申儀和孟達有隙,但因魏文帝的偏愛,也沒敢采取對孟達不利的舉動。孟達隨以平安無事的過了五六年。(似乎這五六年孟達沒有再交別的朋友,看來處理同事間的關系始終是孟達的弱項。孟達之敗也是敗在此處。┊斘何牡鬯篮螅ù藭r桓階、夏侯尚以先后亡故),孟達又感覺到危機來了,這危機感首先來自新主對他的態度,雖然沒有文字記載,但我們依然可以想象魏明帝對孟達是沒有什么感覺的!當然身在邊疆,朝中沒有知交之人通透消息,更加劇了孟達對自己前途命運的擔憂。[注4]這時通過李恢,諸葛亮知道孟達對劉備、諸葛亮保全其妻子是很感念的,對諸葛亮本人也是信任的[注5]。出于戰略上的考慮,諸葛亮利用書信和孟達取得了聯系(建興三年226年),于是孟達又開始為自己的將來做打算了。但他并沒有馬上叛魏投蜀,因為他知道他所鎮守的新城郡對魏、蜀、吳來說,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如何利用好這一優勢,獲取最大的利益這才是他首要考慮的,因此孟達如意算盤是在關鍵的時刻,他能發揮關鍵的作用;獲取最有利于自己的結果。在近兩年的時間里他一直在等待和觀望著,只到申儀告發,并引起魏主和司馬懿的關注時,才匆匆舉事。但這次,事態已不可能按孟達設計好的方向發展了,操魏方,司馬懿已將孟達掌握在手心之中,而蜀諸葛亮也因為孟達遲遲沒有叛魏投蜀的具體表示,由此認為孟達沒有誠意投蜀,也沒有派兵援救[注5]。最終,孟達在眾叛親離中完成了他人生的最后一幕。我想,孟達臨死前一定會想起他初領新城太守時面對險峻的邊塞發出的感慨:“
劉封、申耽,據金城千里而失之乎!”。歷史似乎給他開了個大玩笑!他有雄心壯志,也據有千里金城,但最終也失敗了!
結論:孟達是位以自我為中心并且又十分自負的人,志向遠大。政治洞察力敏銳,分析和把握機會的能力也較強。但他有一個致命的弱點----恃才傲物,即不能處理好與周圍人士的關系,更不要說扶植自己的死黨了。而正是這一致命的弱點導致了孟達最終的失敗。另外孟達以自我為中心的人生態度也導致了他人格方面的不足,在這方面孟達有些象呂布,不同的是呂布為了女人,而孟達只是為自己!
附、孟達之死
對于孟達的死,有必要多說兩句。從《三國志》的記載看,孟達的死是由于他性格缺陷造成的----他的自負導致了對司馬懿的輕視(防備不足);他的多變導致了諸葛亮對他的不信任(不發援軍)。用句不恰當的比喻:諸葛亮對孟達是‘始亂終棄’!司馬懿對孟達是‘口蜜腹劍’。
可是在《智囊》中的一段記載卻讓我們對孟達的死有了另一方面的認識!-------------------------------------------------------------------在《智囊》卷五能品二《司馬懿斬孟達》中是這么記載的:“蜀將孟達之降也,魏相遇之甚厚。司馬懿以達言行傾巧不可任。驟諫不見聽,乃以達領新城太守,封侯假節。達于是連吳固蜀,潛圖中原。蜀相諸葛亮惡其反覆,又慮其為患。達與太守申儀有隙,亮欲促其事,乃遣郭模詐降過儀,因泄漏其謀。達聞其謀泄漏,將舉兵。懿恐達速發,以書喻之曰:‘將軍昔棄劉備,托身國家,國家委將軍以疆場之任,任將軍以圖蜀之事,可謂心貫白日。蜀人愚智,莫不切齒于將軍,諸葛亮欲相破,惟苦無路耳。模之所言非小事也,亮豈輕之,而令宣露?此殪易知耳!_得大喜,猶豫不決。懿乃潛軍進討。諸將言達與二賊交構,宜觀望而后動。懿曰:‘達無信義,此其相疑之時也。當及其未定促決之!吮兜兰嫘,八日到其城下!--------------------------------------------------------------------按此記載,申儀至所以知道孟達要造反而上告朝廷,原來是諸葛亮的反間計。諸葛亮既然要逼迫孟達造反,但又不發兵支援。由此看來其目的是想讓孟達和魏軍兩敗俱傷,然后從中取利。此舉說明諸葛并無接納孟達之意,只是想利用一下孟達而已。而司馬懿更絕,先是用一封熱情洋溢的信穩住孟達,然后出其不意將其扼殺!嗨!孟達在蜀魏兩大高手的共同算計下,想不死,那是太難了!
(全文完)
[注1]:魏略曰:達以延康元年率部曲四千馀家歸魏。文帝時初即王位,既宿知有達,聞其來,甚悅,令貴臣有識察者往觀之,還曰“將帥之才也”,或曰“卿相之器也”,王益欽達!_既至譙,進見閑雅,才辯過人,眾莫不屬目。又王近出,乘小輦,執達手,撫其背戲之曰:“卿得無為劉備刺客邪?”遂與同載。又加拜散騎常侍,領新城太守,委以西南之任。
[注2]:魏略曰:(曹丕)逆與達書曰:“近日有命,未足達旨,何者?昔伊摯背商而歸周,百里去虞而入秦,樂毅感鴟夷以蟬蛻,王遵識逆順以去就,皆審興廢之符效,知成敗之必然,故丹青畫其形容,良史載其功勛。聞卿姿度純茂,器量優絕,當騁能明時,收名傳記。今者翻然濯鱗清流,甚相嘉樂,虛心西望,依依若舊,下筆屬辭,歡心從之。昔虞卿入趙,再見取相,陳平就漢,一覲參乘,孤今於卿,情過於往,故致所御馬物以昭忠愛!庇衷唬骸敖裾吆惹宥,萬里一統,三垂無邊塵之警,中夏無狗吠之虞,以是弛罔闊禁,與世無疑,保官空虛,初無(資)任。卿來相就,當明孤意,慎勿令家人繽紛道路,以親駭疏也。若卿欲來相見,且當先安部曲,有所保固,然后徐徐輕騎來東!盵注3]:魏略曰:時眾臣或以為待之太猥,又不宜委以方任。王聞之曰:“吾保其無他,亦譬以蒿箭射蒿中耳!敝悄揖砦迥芷范唬菏駥⒚线_之降也,魏相遇之甚厚。司馬懿以達言行傾巧不可任。[注4]:魏略曰:及文帝崩,時桓、尚皆卒,達自以羈旅久在疆埸,心不自安。[注5]:三國志卷四十一蜀書十一(費詩傳):建興三年(226),隨諸葛亮南行,歸至漢陽縣,降人李鴻來詣亮,亮見鴻,時蔣琬與詩在坐。鴻曰:“間過孟達許,?見王沖從南來,言往者達之去就,明公切齒,欲誅達妻子,賴先主不聽耳。達曰:‘諸葛亮見顧有本末,終不爾也!M不信沖言,委仰明公,無復已已!绷林^琬、詩曰:“還都當有書與子度相聞。”詩進曰:“孟達小子,昔事振威不忠,后又背叛先主,反覆之人,何足與書邪!”亮默然不答。亮欲誘達以為外援,竟與達書曰:“往年南征,歲(未及)〔末乃〕還,?與李鴻會於漢陽,承知消息,慨然永嘆,以存足下平素之志,豈徒空?名榮,貴為乖離乎!嗚呼孟子,斯實劉封侵陵足下,以傷先主待士之義。又鴻道王沖造作虛語,云足下量度吾心,不受沖說。尋表明之言,追平生之好,依依東望,故遣有書!边_得亮書,數相交通,辭欲叛魏。魏遣司馬宣王征之,即斬滅達。亮亦以達無款誠之心,故不救助也。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189873.html
相關閱讀:三國歷史上殺害關羽的幕后兇手居然是司馬懿?
三國演義中最為心狠手快的美女:孫翊的妻子徐氏!
三國隨章侃 第十二章 兗州和徐州(三)曹操的危機
淺談袁術和孫家三代世交:孫吳崛起離不開袁術
張飛死因何在?手足相殘是真是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