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曹操攻取漢中的作戰,可能很多人以為,這次作戰并沒有什么激烈的交戰,對手也不強,沒有什么值得寫的內容。確實,本次作戰,雖然時間不短,但是實際上在漢中作戰的時間很短。不過,本次作戰,有三個問題還是很值得探討一番的。其一,曹操究竟是怎么攻取陽平關的?其二,曹操在占領漢中后不趁勢取蜀是否是戰略性錯誤?其三,曹操為何不走秦嶺谷道進攻漢中,而要走陽平關?一、當時的軍事形勢漢獻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應當說是一個多事之年。在本年中發生的比較著名的事件包括:曹操攻取漢中、消滅張魯集團;劉備、孫權為爭奪荊州險些發生大規模交戰;孫權以十萬大軍進攻合肥遭到慘敗。此前,建安十九年,夏侯淵等在西線,連續擊敗馬超、韓遂、宋建、氐王千萬,完全控制了隴右、河西等涼州之地,消除了南攻漢中的側翼隱患。東線,曹操分別在建安十七年十月到次年四月和建安十九年七月到十月兩次大規模進攻孫權于濡須口,雖然沒有取得什么戰果,但是也對孫權造成了很大的威懾。而在建安十九年中,劉備已經控制了蜀地,勢必不久就將繼續北攻漢中。正是在這種局勢下,曹操才果斷決定,發動這次消滅張魯、占領漢中的戰役。
二、曹操的作戰部署曹操兵發漢中,基本上有四條路線可供選擇。其一,子午谷道;其二,讜駱谷道;其三,褒斜谷道,其四,陳倉故道。這幾條道路,各有利弊,比如前三條谷道,基本屬于道路艱險難行,但是谷口沒有敵人的險關,敵軍一般是依托山勢進行防御。而第四條陳倉故道,則相反,道路相對平坦,但是需要強攻陽平關。曹操選擇了第四條路線:先到達陳倉,再由陳倉經大散關南下,通過河池后轉向東南,過沮縣到達陽平關一帶。曹軍動用的兵力大致是十萬左右。這個在《魏名臣奏》載楊暨表中有記載:“武皇帝始征張魯,以十萬之眾,身親臨履……。”而張魯方面的兵力,只知道張衛(張魯之弟)、楊昂、楊任帶領數萬兵馬據守陽平關一線,再加上張魯在南鄭的部隊和北線少數監視秦嶺谷口的部隊,大致總兵力在5萬人左右。而武都氐人的兵力應在1萬多人。由于曹軍走陳倉道進攻漢中,勢必要經過武都郡,從而導致氐人的抵抗。曹操這次作戰,比較自信,十萬大軍竟然是采取一路集中進攻的部署,而沒有在秦嶺的其他谷道分路合擊。
三、作戰經過漢獻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魏公曹操,親自統率大軍進攻張魯,三月,曹操大軍到達陳倉。此時位于涼州武都郡的氐人,阻塞道路,曹操先派出張?、?靈部,擊破了進入武都沿途的氐人。四月,大軍自陳倉出散關進兵到達武都的河池一帶,“氐王竇茂眾萬馀人,恃險不服”,曹軍受阻。五月,曹軍經過激戰,攻克了河池,打通了南下的道路。七月,曹操主力到達漢中的西部前沿陽平關一帶。
此時,張魯的弟弟張衛,帶領大將楊昂、楊任和數萬兵馬,依托陽平關南北二山之間的險要地形,修筑了長達十余里的防御工事,曹軍開始猛攻。數日之后,由于地形險要、防御堅固,曹軍在傷亡很大之下,依然毫無進展。曹操于是決定假裝撤退,以麻痹防御的張魯部隊。果然,張衛等人得知曹操攻關不下,已經全線撤退,就放松了陽平關一線的戒備(這其中第一線部隊不由自主的放松戒備占很大的比重)。于是,曹操派出忄剽、高祚兩將率部進行夜襲。正巧半路驅趕了數千只野糜沖入了張衛的營壘,導致其防御工事的損毀,結果曹軍趁虛而入,占領了部分敵軍營壘,同時鼓角齊鳴,給張衛造成了曹軍主力全線突破的假象,張衛匆忙之間,難以辨別情況,只好放棄陣地逃走了(一說投降)。漢中的西大門就這樣被曹軍攻克了。于是漢中也就不可守了。此時,張魯打算就此向曹操投降,但是其功曹閻圃建議他:“今以迫往,功必輕;不如依杜?、赴樸胡相拒,然后委質,功必多。”于是張魯逃向巴郡。臨走時,有人建議燒毀漢中等地的倉庫,但是張魯認為:“本欲歸命國家,而意未達。今之走,避銳鋒,非有惡意。寶貨倉庫,國家之有。”于是把所有的倉庫加以封存,留給了曹操。曹操進駐漢中首府南鄭。曹操占領漢中之后,恢復漢寧郡為漢中郡,又從漢中分出安陽、西城為西城郡,置太守;分錫、上庸郡,置都尉。此時依然是建安二十年七月。這時發生了一件爭論很大的事件,那就是是否趁劉備遠在荊州爭奪三郡之機,乘勝前進,進攻蜀地。曹操的重要謀士劉曄、司馬懿均建議趁機繼續南下,但是曹操否定了他們的建議。此事我們在后面將專題討論之。到了八月,孫權率領十萬大軍攻打合肥,遭到張遼等人的反擊和頑強防御。九月,巴七姓夷王樸胡、?邑侯杜?舉巴夷、?民來附,到這時,巴郡才正式歸附于曹操。于是曹操分巴郡,以樸胡為巴東太守,杜?為巴西太守。十一月,張魯終于從巴中來投降。至此,漢中戰役終告結束。曹操在留下夏侯淵都督漢中之后,自己于十二月離開南鄭北返。漢中戰役,曹軍自三月到十一月,共歷時九個月,消滅了割據漢中地區的張魯集團和武都一帶的氐王竇茂,控制了武都、漢中全部以及巴郡的北部地區,其中,實際用于行軍、作戰的時間,只是三月到七月的四個月。這次戰役,可以說是曹操一生中最后拓展的一塊地盤,雖然后來又放棄掉了,但是其意義還是很大的。漢中的奪取,為下一步進軍蜀地打下了很好的基石。曹軍據有漢中,不僅可以出陽平關走金牛道直插成都平原,還可以走米倉道進攻東部的巴郡一帶,同時,武都一帶的魏軍也可以直接南下而無需擔心側翼漢中一帶的威脅。即使不展開攻勢,由于有漢中的屏障,魏國的的關中和隴右都將受到很好的保護,而成為戰役后方。
四、關于陽平關攻堅的爭論關于天險陽平關的攻克過程,史書有三種記載。第一種,《三國志武帝紀》:秋七月,公至陽平。張魯使弟衛與將楊昂等據陽平關,橫山筑城十馀里,攻之不能拔,乃引軍還。賊見大軍退,其守備解散。公乃密遣解忄剽、高祚等乘險夜襲,大破之,斬其將楊任,進攻衛,衛等夜遁,魯潰奔巴中。公軍入南鄭,盡得魯府庫珍寶!度龂緞蟼鳌罚禾嬲鲝堲敚D曄為主簿。既至漢中,山峻難登,軍食頗乏。太祖曰:“此妖妄之國耳,何能為有無?吾軍少食,不如速還。”便自引歸,令曄督后諸軍,使以次出。曄策魯可克,加糧道不繼,雖出,軍猶不能皆全,馳白太祖:“不如致攻。”遂進兵,多出弩以射其營。魯奔走,漢中遂平。——這一種記載,說明曹操看到陽平地形險要,強攻難以湊效,因此,先假裝撤軍,待守軍防備松懈之時,秘密派遣部隊發動夜襲,結果大破守軍,斬殺守將楊任,敵軍陽平總指揮張衛連夜逃走,陽平關才被攻克。而《劉曄傳》則表明,曹操開始確實是打算撤軍的,而且部隊已經撤離了陽平關的攻擊陣地。但是在劉曄的建議下,又最后做了一次特殊的進攻,而大獲成功。第二種,《魏名臣奏》載董昭表曰:“武皇帝承涼州從事及武都降人之辭,說張魯易攻,陽平城下南北山相遠,不可守也,信以為然。及往臨履,不如所聞,乃嘆曰:‘他人商度,少如人意。’攻陽平山上諸屯,既不時拔,士卒傷夷者多。武皇帝意沮,便欲拔軍截山而還,遣故大將軍夏侯?、將軍許褚呼山上兵還。會前軍未還,夜迷惑,誤入賊營,賊便退散。侍中辛毗、劉曄等在兵后,語?、褚,言‘官兵已據得賊要屯,賊已散走’。猶不信之。?前自見,乃還白武皇帝,進兵定之,幸而克獲。此近事,吏士所知。”——這一種記載,說明曹操因強攻陽平不下,決定撤軍,于是下令在山上攻關的部隊撤回,但是前軍在撤回的半路于夜里迷路,結果誤入敵軍營地,敵軍敗退、逃散。曹操依靠僥幸攻克了陽平關。第三種,《魏名臣奏》載楊暨表曰:“武皇帝始征張魯,以十萬之眾,身親臨履,指授方略,因就民麥以為軍糧。張衛之守,蓋不足言。地險守易,雖有精兵虎將,勢不能施。對兵三日,欲抽軍還,言‘作軍三十年,一朝持與人,如何’。此計已定,天祚大魏,魯守自壞,因以定之!薄妒勒Z》曰:魯遣五官掾降,弟衛橫山筑陽平城以拒,王師不得進。魯走巴中。軍糧盡,太祖將還。西曹掾東郡郭諶曰:“不可。魯已降,留使既未反,衛雖不同,偏攜可攻?h軍深入,以進必克,退必不免!碧嬉芍R褂幸镑鐢登粔男l營,軍大驚。夜,高祚等誤與衛眾遇,祚等多鳴鼓角會眾。衛懼,以為大軍見掩,遂降。
——這兩種記載,則說是由于有數千只野麋在夜里沖入張衛的軍營,把張衛的軍營踏壞,導致張軍大驚而發生混亂,曹軍高祚等趁機虛張聲勢,鼓角齊鳴,張衛以為曹軍主力已經攻占各軍營,只好投降。這幾種記載,《三國志武帝紀》是說曹操依靠主動策劃的假撤退再夜襲,攻取了陽平關,《魏名臣奏》則說是曹軍撤退迷路誤入敵軍營壘而,而《世語》等則認為是很偶然的大批野麋夜里闖入敵營,導致敵軍崩潰,是敵軍的防御自己完蛋了。但是綜合以上記載,我們經過分析,可以發現真正的情況只能是第一種和第三種的綜合結果。1、《魏名臣奏》載董昭表的說法,有一個違反基本軍事常識的錯誤,那就是在古代,由于交通、通訊、指揮均很落后,尤其是指揮、通訊,很多要依靠旗幟,因此,部隊除非情況危急,是不會夜晚行動的。基本上所有的夜間行動,除了夜襲,就是宵遁。而曹操并沒有遭到張魯部隊的緊逼,而且是主動撤退,完全沒有夜間進行撤退的必要。因此,這個說法是不可靠的。部隊如果在山中迷路,完全不能在黑夜中混亂不堪地到處摸索找路,而是會立即就地選擇有利地形布置安營,放出警戒。再派出偵查騎兵,尋找返回的路線。說大批部隊在黑夜中迷路了還在盲目地到處走,是完全不現實的。2、《世語》的說法,也有一個重大問題,那就是野糜為什么會在夜里突然不顧一切地沖入張魯軍的營壘?我們知道,防御的營壘,為了防止敵軍的偷襲和便于觀察,在夜晚會在營壘四周燃燒許多的篝火以及火把,而且張魯的防御陣地綿延十余里,這個陣勢是很明顯的。而野糜是一種膽小、警覺、溫順的食草型動物,而且很害怕火。正常情況下,是完全不可能不顧一切地沖入有很多篝火和數萬人馬的營壘的。因此,這個野糜在夜里突然不顧一切地沖入張魯軍的營壘的原因就在于曹軍的夜襲,這些野糜無意中正好處于夜襲的曹軍和張衛的營壘之間。3、《三國志武帝紀》記載說,曹操布置了先假裝撤軍,待敵防御松解后,發動夜襲。曹操派出的是將軍解忄剽、高祚的部隊,這批部隊,在夜里偷偷向陽平關進軍,半路上卻被膽小而又警覺的野糜發現,于是野糜只好向著曹軍行進相反的方向奔跑。結果在跑到陽平關前時,遇到了綿延十余里的張魯軍營壘,野糜一時間無路可逃,只好不顧一切地沖過營壘。這才造成了敵軍營壘的損壞!妒勒Z》記載“夜,高祚等誤與衛眾遇,祚等多鳴鼓角會眾”。我認為有錯誤,這里的部隊并不是“誤與衛眾遇”,而是主動進行的夜襲作戰。因為一般情況下,部隊夜里是不會行動的。由于高祚的夜襲部隊不可能是大部隊,因此,只能“多鳴鼓角”,以造成兵力強大的聲勢。但是高祚部隊夜里的突然出現在張魯營壘前,則與《三國志武帝紀》的記載正好吻合。因此,曹軍攻克陽平關,固然有野糜突然沖壞張軍營壘的偶然因素,但是我們應看到,這個情況也是夜襲部隊導致的,野糜并不會無緣無故地主動沖擊營壘。而且,即使沒有野糜突然沖壞張軍營壘,夜襲的曹軍也很有可能一舉突破張軍的防備已經松解的營壘。野糜的沖擊,只是省去了曹操攻打的麻煩。
五、關于曹操是否應當趁勢南下攻蜀的爭論關于這個問題,其記載見于《三國志劉曄傳》:曄進曰:“明公以步卒五千,將誅董卓,北破袁紹,南征劉表,九州百郡,十并其八,威震天下,勢?海外。今舉漢中,蜀人望風,破膽失守,推此而前,蜀可傳檄而定。劉備,人杰也,有度而遲,得蜀日淺,蜀人未恃也。今破漢中,蜀人震恐,其勢自傾。以公之神明,因其傾而壓之,無不克也。若小緩之,諸葛亮明於治而為相,關羽、張飛勇冠三軍而為將,蜀民既定,據險守要,則不可犯矣。今不取,必為后憂!倍稌x書宣帝紀》記載:(司馬懿)從討張魯,言于魏武曰:“劉備以詐力虜劉璋,蜀人未附而遠爭江陵,此機不可失也。今若曜威漢中,益州震動,進兵臨之,勢必瓦解。因此之勢,易為功力。圣人不能違時,亦不失時矣!蔽何湓唬骸叭丝酂o足,既得隴右,復欲得蜀!”言竟不從。那么,劉曄、司馬懿的建議是否可行?曹操是否真的錯過了一舉收復蜀地的機會呢?這個問題歷來有兩種相反的意見。一種意見認為曹操確實錯過了大好時機,屬于戰略性決策失誤,而另一種意見則認為曹操的決策是完全正確的,以當時的兵力和戰役準備,在短時間內根本不可能攻蜀成功。本人贊同第二種意見。理由如下:1、部隊疲憊不堪。曹軍在此前,即使從三月自陳倉進兵開始,到七月進占漢中,也已經連續在險峻的山地行軍作戰達五個月之久,其部隊已經處于很疲勞的狀態。在此情況下,不經休整,就要連續發動大規模的進攻蜀地的戰役,對部隊的戰斗力削弱很大;2、后勤補給困難重重。曹軍進攻漢中,其糧草基地必然設在關中地區,這樣就必須隔著險峻的秦嶺向前線運送糧草,困難重重,即使是攻打陽平關的很短的時間,曹軍竟然就已經發生了糧草危機。如果要從漢中直接大舉進攻蜀地,勢必造成更大的后勤問題。雖然漢中可能有一些糧草,但是一則漢中本身軍隊數量較少,而且這些部隊投降之后,也要吃飯,因此如果要想依靠漢中來解決大軍的大規模戰役糧草保證是不現實的。3、兵力不足。曹操投入漢中戰役的兵力,大體在十萬左右,這個兵力是根據當時張魯集團的防御兵力集結的。拿下漢中之后,如果要繼續大舉入蜀,則必然要在新收復的漢中、武都留下部分兵力,那么能用于攻蜀作戰的部隊,大約只能有八到九萬人。這對于劉備集團有劍閣天險可守的部隊而言,已經沒有任何的優勢可言。也就是說兵力不足。如果從后方內地再調兵增援,那時間又來不及。(劉備集團此時在益州的總兵力大體在11萬,劉備帶走5萬,依然有6萬留守)
4、時間的緊迫。曹操當年七月進占漢中,消息很快報告給江陵的劉備,劉備立即與孫權達成和平協議返回,這個時間間隔其實是很短暫的,并不像某些學者認為的那樣有數月之久。這一點有兩個證明:——孫權的主力在與劉備和解之后,馬上集結了十萬兵力,進攻合肥,此時是八月。也就是說,與劉備、曹操爭奪漢中關系較小的孫權,都能夠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準備十萬大軍從益陽等地開到合肥前線作戰,那么面臨生死存亡的劉備,其返回必然是更加快速。因此,至少在八月,劉備的主力,最起碼是劉備帶領的中軍已經返回了成都一帶。——《傅子》記載:居七日,蜀降者說:“蜀中一日數十驚,備雖斬之而不能安也!碧嫜訂枙显唬骸敖裆锌蓳舨唬俊睍显唬骸敖褚研《,未可擊也!薄蠹叶甲⒁獾搅诉@個記載中“蜀中一日數十驚”,卻沒有注意到劉曄認為七天之后,這個機會就已經過去了。那么試問,誰家的大軍能夠在七天中從漢中經過劍閣天險進軍益州內地?因此,這也證明,所謂的時機其實很短暫,根本不足以使大軍準備好進行一次重大的戰役。從南鄭(曹操大軍集結地)到劍閣,里程大致為215千米,合490漢里,而且都是艱難的山路。而且大軍出動,也不是說走就走的,需要一定的準備時間。因此,很可能曹軍做好準備出發還沒有到達劍閣,人家蜀地就已經安定好了!覀冞要注意到,《傅子》這個記載中,有“備雖斬之而不能安”,這說明,此時很可能劉備本人已經快速返回了成都。我們知道,劉備本人返回,并不需要和數萬大軍同時,他是可以先快速返回的。由于劉備去荊州時帶領了五萬部隊,那么留守在益州的部隊其實依然有六萬以上(雖然可能不是精銳,但是依托險要死守還是管用的)。5、不論是劉曄的建議,還是司馬懿的主張,都有一個相同的前提:就是益州自己被曹軍的聲勢所嚇倒,自行崩潰瓦解,而不是依靠曹軍自身的作戰!笆袢送L,破膽失守,推此而前,蜀可傳檄而定”(劉曄語)——“益州震動,進兵臨之,勢必瓦解”(司馬懿語)但是,這樣一來,就等于把如此大規模的一次戰役行動成功的希望,完全寄托在敵人自動瓦解之上,這是很不合理的。如果敵人不自動瓦解,那么曹軍并沒有任何的后續手段,甚至很可能深陷于茫茫山路之中,糧草不濟,戰拿不下險關,退已經不能全身的境地。6、漢中新附,并不穩固,如果大軍離開,也有后顧之憂。而且深入益州腹地,遠離中原,一旦后方有事,救援不及。這些,都是作為統帥需要全盤考慮的問題。因此,我以為,在當時的情況下,曹操的決策是穩妥和正確的,而劉曄、司馬懿的意見雖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比較片面,是不足取的。
六、曹操為何不走秦嶺谷道而要強攻陽平關?陽平關是漢中西面的門戶,也是漢中西面最后的險要所在,通過陽平關向東,就進入了漢中盆地,無險可守了。但是陽平關的地形是非常有利于防御的。這里南、北二山相距很近,山勢險峻,易守難攻,兩側翼則多是高山峻嶺,叢林密布,沒有道路。因此,我們看歷史上,從關中進攻漢中的作戰,絕大多數是走秦嶺的谷道。即使秦嶺谷道艱難,但是依然如此。三國時期,在陽平關發生過數次攻防作戰,其中曹操和劉備的進攻是從西向東,而鐘會的進攻則是相反,是從東向西攻關的。曹操在強攻失利之后,用計夜襲,才取得成功,而劉備則一味強攻,雖然兵力優勢,但是依然不能奪取陽平關。反觀鐘會,則很輕易地就攻占了陽平關,雖然有蜀將先投降的影響,但是陽平關西側險要、東側并不利于防御的特點也顯現出來。否則,以傅僉的忠勇善戰,怎么一下子就失守關城了呢?而縱觀整個三國時期,魏國卻只有這一次是從陽平關外面強攻的,其余則無一例外是走那秦嶺中艱難、漫長的峽谷來進攻漢中!苷孢M攻漢中,主力是走子午道、褒斜道,偏軍出武都(《三國志》誤寫為武威)、上庸。——曹爽進攻漢中,走的是駱谷道;——鐘會進攻漢中,則是由斜谷、駱谷和魏興逆漢水進擊。直到宋朝以前,從關中南下攻打漢中,也基本是走秦嶺谷道而不強攻陽平關。那么為什么曹操是唯一一個強攻陽平關的呢?(劉備除外,因從成都來只能攻陽平關)答案在下面:——《魏名臣奏》載董昭表曰:武皇帝承涼州從事及武都降人之辭,說張魯易攻,陽平城下南北山相遠,不可守也,信以為然。及往臨履,不如所聞,乃嘆曰:“他人商度,少如人意!睆倪@段記載,我們得知,原來是曹操在決定進攻漢中的路線時,被假情報所蒙蔽。曹操的部下涼州從事以及武都投降過來的人都告訴曹操:陽平關下的南、北兩山相拒很遠,是不利于防守的地方。如果陽平關下南北兩山確實相拒很遠,那么其中間必然有很寬的平坦地帶適合進攻。因此,曹操相信了這個假情報,才決定不走秦嶺谷道而走陳倉道攻打陽平關的。但是,等曹操親自到達陽平關一看,發現根本不是那么回事,這里南北兩山相拒很近,而且山勢很險峻,因此才在猛攻數日之后就打算撤軍了。因此,這就解釋了為何整個這段歷史時期,從關中攻打漢中,只有曹操是攻陽平關的。這只是一個因情報錯誤導致的決策失誤。故而此后進攻漢中,依然是要走秦嶺的各個谷道進兵。
燕京曉林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206213.html
相關閱讀:三國隨章侃 第十二章 兗州和徐州(三)曹操的危機
淺談袁術和孫家三代世交:孫吳崛起離不開袁術
張飛死因何在?手足相殘是真是假?
三國演義中最為心狠手快的美女:孫翊的妻子徐氏!
三國歷史上殺害關羽的幕后兇手居然是司馬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