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三國演義》中陸遜的軍事指揮藝術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三國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摘要陸遜是《三國演義》中東吳集團的最高軍事指揮官之一,也是一位常勝將軍。本文從胸懷全局,審時度勢的謀略性;約束嚴明,靜幽正治的特異性;諳熟韜略,善于權變的靈活性和后發制人,驕敵至勝的決勝性等四個方面總結了陸遜的軍事指揮藝術的特征,并結合《三國志》探究了陸遜軍事指揮藝術的成因。關鍵詞軍事指揮藝術計襲荊州彝陵之戰陸遜是《三國演義》中東吳集團繼周瑜、魯肅、呂蒙之后的最高軍事指揮官,有東吳的“擎天柱”之稱。他助呂蒙、燒劉備、敗曹休,以其雄才大略在群英薈萃的三國軍事將領中獨樹一幟,展示了杰出的軍事指揮才能。陸遜在《三國演義》中所占篇幅并不多,赤壁之戰中僅一筆帶過:孫權“差陸遜為先鋒”,“教陸遜舉火為號”。他真正作為指揮官的登場亮相是在第六十八回“甘寧百騎劫魏營,左慈擲杯戲曹操”。濡須一戰,吳軍失利,孫權在周泰救護下殺出重圍,“到江邊,呂蒙引一枝水軍前來接應下船!薄安懿僖妼O權走脫了,自策馬驅兵,趕到江邊對射。呂蒙箭盡,正慌間,忽對江一宗船到,為首一員大將,乃是孫策女婿陸遜,自引十萬兵到。一陣射退曹兵,乘勢登岸追殺曹兵,復奪戰馬數千匹。曹兵傷者,不計其數,大敗而回!边@里,陸遜一出場便英氣逼人,東吳軍因他的到來而反敗為勝。書中雖然沒有直接寫他如何調兵遣將、謀劃決斷,但殺得曹兵“大敗而回”,“復奪戰馬數千匹”的戰績,恰是陸遜高超軍事指揮藝術的最好佐證。其實,陸遜在第六十八回中只是稍稍露了一面,《三國演義》對陸遜軍事指揮藝術正面、直接的描寫是從第七十五回“關云長刮骨療毒,呂子明白衣渡江”開始的。經歷設奇計助呂蒙奪荊州,彝陵之戰火燒劉備七百里連營,石亭之戰大敗魏國名將曹休等情節,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位風流倜儻、足智多謀、獨擋一面的少年儒將。他鎮定沉著的運籌帷幄每每決勝千里。從未打過敗仗的他做出的每一項決策、指揮的每一場戰斗都透著不同凡響的軍事指揮的藝術魅力。一是胸懷全局,審時度勢。表現出統觀戰場風云的謀略性。古人云:“不謀萬世,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不足謀一域。”能否從全局出發審時度勢,是衡量一位軍事統帥指揮藝術是否高明的首要標準。他要考慮的不僅僅是一次戰斗、一場戰役的勝利,更應是戰略全局中本集團的前途與命運。作為東吳最高軍事指揮官,陸遜有著清醒的戰略眼光,他從不以一時一地得失為標準,而時刻以最大限度維護東吳集團利益,保障東吳生存、發展為目標!度龂萘x》第八十四回“陸遜營燒七百里,孔明巧布八陣圖”中,陸遜火燒七百里連營,追劉備至魚腹浦,左右將領都認為“劉備兵敗勢窮,困守一城,正好乘勢擊之!标戇d卻下令班師,他的理由是:“吾料魏主曹丕,其奸詐與父無異,今知吾追趕蜀兵,必乘虛來襲。吾若深入西川,急難退矣!焙髞恚聦嵶C明了陸遜所料不謬,魏軍果然“三路兵馬數十萬,星夜至境”。陸遜杰出的洞察力使東吳免去了一場覆國之災。在勝利面前有如此清醒的頭腦,比之眾將棋高一著自不待言,其胸懷全局的審時度勢,在東吳集團中大概只有那位深謀遠慮的忠厚長者魯子敬堪與一較長短。作為東吳最高軍事指揮官,陸遜任職期間,在聯蜀抗魏的基本原則下,對魏、蜀兩國或聯或戰,皆是以東吳集團的生存、發展為前提的!度龂萘x》第八十六回“難張溫秦宓逞天辯,破曹丕徐盛用火攻”中,曹魏點起四路兵欲攻蜀國,以“若得蜀土,各分一半”說東吳起兵接應,孫權問計于陸遜,陸遜說:“曹丕坐鎮中原,急不可圖;今若不從,必為仇矣。臣料魏與吳皆無諸葛亮之敵手。今且勉強應允,整軍預備,只探聽四路如何。若四路兵勝,川中危急,諸葛亮首尾不能救,主上則發兵以應之,先取成都,深為上策;如四路兵敗,別作商議!币环挘确治隽诵蝿,又拿出了對策,切中要害,精彩、精辟之至。第九十八回“追漢軍王雙受誅,襲陳倉武侯取勝”也敘述了一件與此性質相同的事:孫權稱帝,諸葛亮設計:“令人赍禮物入吳作賀,乞遣陸遜興師伐魏。魏必命司馬懿拒之,懿若南拒東吳,我再出祁山,長安可圖也。”諸葛亮的如意算盤,陸遜一眼看穿:“此乃孔明懼司馬懿之謀也!辈⑶覍⒂嬀陀嬃碜靼才牛骸凹扰c同盟,不得不從。今卻虛作起兵之勢,遙與西蜀為應。待孔明攻魏急,吾可乘虛取中原也!倍嘀堑目酌鞑坏@不到他的空子,反要被他利用,其精明強干可見一斑。在陸遜心中,東吳沒有永久的朋友或敵人,有的只是永久的利益。這大概就是大軍事家陸遜與一般赳赳武夫之最根本區別吧。二是約束嚴明,靜幽正治。由中可窺知其別于他國名將的特異性。“為將之道,在能用兵”。而善用兵的前提就是要上下一心,令行禁止。彝陵之戰中,劉備七十萬大軍壓境,“江南之人盡皆膽裂,日夜號哭”,東吳失地折將,節節敗退,欲戰不勝,欲和不能。陸遜以一少年書生臨危受命,總督軍馬以破劉備。雖然孫權對他極其信任:“閫以內,孤主之;閫以外,將軍制之!钡珴M朝文武非議頗多。如果說張昭、顧雍、步騭等文臣“陸遜乃一書生耳,非劉備敵手;恐不可用”;“陸遜年幼望輕,恐諸公不服;若不服則生禍亂,必誤大事”;“遜才堪治郡耳;若托以大事,非其宜也”等等議論還只算是擔心的話,那么韓當、周泰等前敵大將“主上如何以一書生總兵耶”的發難,以及東吳軍中“比及遜至,眾皆不服”的局面,則著實令人擔憂。很難想象一個不被信任的主帥能帶領這支部隊打勝仗。面對如此的內憂外患,陸遜到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明確職責、申明約束:“主上命吾為將,督軍破蜀。軍有常法,公等各宜遵守。違者王法無親,勿致后悔!钡诙欤戇d傳令各處牢守隘口,“眾皆笑其懦,不肯堅守”,以韓當為首的眾將堅決要求出戰,陸遜“掣劍在手,厲聲曰:‘仆雖一介書生,今蒙主上托以重任者,以吾有尺寸可取,能忍辱負重故也,汝等只各守隘口,牢把險要,不許妄動。如違令者皆斬!’”再次搬出軍法鞏固了自己命令的權威性。如果陸遜僅僅只是以軍法壓服部將,那就無任何指揮藝術性可言了。在以軍法約束部將的同時,整個戰爭進程中,陸遜都在逐步將自己對戰爭形勢的分析、判斷以及下一步的打算及時同諸將溝通、交流。從初到任時韓當對他“劉備舉兵東下,連勝十余陣,銳氣正盛;今只乘高守險,不可輕出,出則不利”的分析時“心中只是不服”,到劉備移營后諸將對他“其兵始集,法度精專;今守之久矣,不得我便,兵疲意阻,取之正在今日”判斷的“嘆服”,陸遜以智理服人,向其部將展示了自己卓越的軍事才能。正因為博得了部下的信服,他才能激發出部隊潛藏的全部能量,做到將盡其才,兵盡其能;才能一聲號令,應者云集;才有后來的彝陵大敗劉備。三是諳熟韜略,善于權變。具有極大的靈活性。古人云:“運用之妙,存乎一心”。這“妙”字就是指的靈活性,是在“千古無同局”的某一次次戰場上體現出來的最優決斷。兩軍交戰,是雙方力量的爭斗,更是智力、勇氣的較量。在這種較量中,指揮官不僅要懂兵法,而且要能靈活地創造性地運用它。陸遜是深通兵書戰策的,這在《三國演義》中有明確的交代,第八十四回中陸遜的贊詩第一句就是“虎帳談兵按《六韜》”。彝陵之戰中陸遜兩次與部將的談話:“公等但恃血氣之勇,未知孫、吳妙法”和“諸公不知兵法”等,也從另一方面印證了陸遜自己深得孫、吳兵法之妙。陸遜如何神機妙算、不拘成法的運籌帷幄,在《三國演義》中有多處描寫,在這里試舉兩例說明之。作為最高軍事指揮官,陸遜做到了“知己知彼”,所以他“百戰不殆”。首先,他深知自己軍隊的情況。彝陵之戰,到任伊始,周泰請他早施良策救出被困彝陵城的孫桓,他說:“吾素知孫安東深得軍心,必能堅守,不必救之。待吾破蜀后,彼自出矣。”他之所以這樣說,除了對自己軍隊破蜀有堅定信心,更因為他了解孫桓,知道孫桓帶的部隊能守得住;彝陵一戰,他知道手下諸將恃血氣之勇時時想著出戰,他也就能時時提醒、約束他們。不僅如此,他也了解敵軍情況,他知道“備乃世之梟雄,更多智謀”,知道蜀軍何時“銳氣正盛”,何時“兵疲意阻”。因此,他也就能適時堅守隘口,也能及時火燒連營。第一百三回“上方谷司馬受困,五丈原諸葛禳星”中的情形則是:孫權起兵攻魏遭挫,陸遜設計合攻魏軍也因送信小校的被抓而為魏所知。在這種情況下,陸遜“催督眾人于營外種豆菽,自與諸將在轅門射戲”以迷惑敵人,之后又“整肅部伍,張揚聲勢,望襄陽進發”,造成攻敵假象,暗中卻緩緩退兵,引導部隊安全撤歸東吳。東吳軍隊能全師而退正由于陸遜深諳兵法并能靈活運用的結果。《孫子兵法?計篇》早論述過:“兵者,詭道也”。作戰就是雙方指揮官的斗智斗勇,施計用詐,“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以達到“攻其無備,出其不意”之目的。四是后發制人,驕敵至勝。深明關鍵時刻的決勝性!度龂萘x》細致地描繪了陸遜這一軍事指揮藝術的章節主要是在獻奇計助呂蒙取荊州和彝陵之戰兩處,而這兩處陸遜都用到了“驕敵之計”!膀滉P羽”是在讓呂蒙裝病、自代其職時向關羽送禮赍書,且“書詞極其卑謹”,令關公“仰面大笑”、“無復有憂江東之意”,繼而撤荊州兵赴樊城給東吳造成可趁之機。“驕劉備”是在劉備“連勝十余陣,銳氣正盛”時,“廣布守御之策,以觀其變”。陸遜在蜀軍前來搦戰時,令軍士塞耳休聽,堅守不出,讓劉備以為“彼有何謀?但怯敵耳”。直到火燒連營前夕,還特意派末將淳于丹與蜀軍交戰,讓意料中的淳于丹失利,給劉備造成“昨夜殺盡,安敢再來”的錯覺,保證了火攻劉備計策的順利執行。陸遜驕敵至勝的指揮藝術在彝陵之戰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作為一名優秀的軍事指揮官,彝陵之戰中陸遜以自己的堅忍持重、后發制人,在蜀軍“連勝十余陣,銳氣正盛”時,“乘高守險”“以觀其變”。敵軍不絕的辱罵,部將“皆以為懦”的哂笑,不僅不能動搖他的決策,反而更加堅定了他施計必成的信心。等到蜀軍“守之久矣”、“兵疲意阻”時,東吳舉兵出擊,火燒連營七百里,以全勝之績實踐了《孫子兵法?軍爭篇》中“避其銳氣,擊其惰歸”的策略,陸遜是真正領會了“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這一規律后對《孫子兵法》的活用。為后代軍事教科書解說以弱勝強、后發制人的軍事指揮藝術提供了光輝的范例。那么,陸遜如此精湛純熟的軍事指揮藝術究竟從何而來呢?通觀《三國演義》全書,雖無明言之處,然亦不乏旁證。讀過此書的人都知道陸遜“書生”這一稱謂,書中從張昭、韓當、周泰到劉備、馬良,提到陸遜,都口口聲聲以“書生”呼之,連陸遜自己也自稱“一介書生”。這里“書生”一詞就頗值玩味了。既為公認的“書生”,書讀得當不在少數,不然何有“書生”之謂,且陸遜是“漢城門校尉陸紆之孫,九江都尉陸駿之子”,可謂出身世家,又時逢兵戈征戰亂世,讀兵書、研兵法當是必修之課。由此推斷,兵書戰策該是書生陸遜潛心研讀并爛熟于胸的主要著作之一。而且,這里所說的“書生”,與我們今天所理解的“書生”,其內涵顯然不同。在羅貫中眼里,似陸遜輩文武兼備、出將入相之才方才配稱“書生”。這正好與我們前文所推測的陸遜深通兵書戰策相吻合。但兵書戰策決不應是陸遜軍事指揮藝術的唯一來源,它只是陸遜軍事指揮藝術得以形成的理論基礎。否則,空談兵法的趙括也不至長平慘敗、貽笑至今了。按常理推斷,陸遜一定有一個不斷在具體戰爭中領會、融合各家兵法戰術精髓并將之付諸實踐的過程。這種吞精食髓的砥礪磨合也就是陸遜軍事指揮藝術得以不斷精妙、純熟的過程?上У氖牵捎陉戇d并不是羅貫中要塑造的主要人物,我們無緣在《三國演義》中看到相關的詳盡描寫。但是關于這一點,我們似乎可以從陳壽的《三國志•陸遜傳》中去推究:陸遜二十一歲起就在孫權麾下任職,從小小的東西曹令史直做到位高權重的丞相,指揮過的大小戰爭,除了《三國演義》中提到的計襲荊州、彝陵之戰、石亭之戰等名戰外,值得我們注意的恐怕要數那些并不起眼的小仗。陸遜成名前曾在會稽大破“為所在毒害”的賊帥潘臨,也曾在鄱陽掃平賊帥尤突之亂,在丹楊智取“受曹公印綬”、“為作內應”的賊帥費棧,以至孫權對他青睞有加,“以兄策女配遜”。在計襲荊州之后,陸遜也有指揮部將降服蜀將陳鳳、文布,大破蜀房陵太守鄧輔、南鄉太守郭睦等的戰績。正是在這無數次血與火的征戰中,陸遜鍛煉了膽識,積累了經驗。以陸遜的審時度勢能力為例,他向孫權建議剿滅賊寇時說的“方今英雄棋峙,豺狼窺望,克敵寧亂,非眾不濟”之語中已經透著胸懷全局的大將風度。復奪荊州后,又有向孫權上書稱:“乞普加覆載抽拔之恩,令(荊州士人)并獲自進,然后四海延頸,思歸大化”,更是謀深慮遠、思量周全。呂蒙曾對孫權說:“陸遜意思深長,才堪負重,觀其規慮,終可大任。”而且陸遜的文韜武略、高瞻遠矚本又深得孫權賞識。所以,彝陵之戰,在劉備強敵壓境、東吳損兵折將的危急關頭,孫權沒有任何猶豫,他幾乎是不假思索地就把東吳的命運交給了這位少年書生,而不像書中孫權初主江東之時要待闞澤再三提醒,及至大呼“以全家保之”后方才如夢初醒。雖說如此,《三國演義》中陸遜的刻畫基本上還是忠實《三國志》中原型的,只是因為行文的需要僅提取了其中幾個片斷。囿于篇幅,《三國演義》中陸遜的個性并不十分鮮明,形象尚不如《三國志》中的豐滿。但由于它選取的是計襲荊州、彝陵之戰、石亭之戰等幾次重大戰役,為陸遜軍事才能的展現提供了充足的空間,所以,無論如何,《三國演義》在陸遜軍事指揮藝術上的刻畫應該說是成功的!叭肿允嵌嘤⒖,又顯江南陸遜高”。魏主曹睿關于“陸遜用兵,不亞孫、吳”的贊嘆,更引起人們對陸遜軍事指揮藝術的無限追慕和景仰。
本文原載第十四屆中國《三國演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世紀三國演義論文集》,文教資料編輯部,2001年。夏?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215713.html

相關閱讀:三國歷史上殺害關羽的幕后兇手居然是司馬懿?
張飛死因何在?手足相殘是真是假?
淺談袁術和孫家三代世交:孫吳崛起離不開袁術
三國演義中最為心狠手快的美女:孫翊的妻子徐氏!
三國隨章侃 第十二章 兗州和徐州(三)曹操的危機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