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耳朵大而長之外,相面之中還有各種說法,常見的比如天庭飽滿,地闊方圓,隆鼻引財,等等,不過在下對此沒有研究,而且本文也不是研究面相的,就不探討了。在我看來,所謂的面相往往是后人附會,只要有人成名,他的特征便容易被找出來作為相面之術的例證,比如劉備三分天下,他的大耳便成為耳大有帝王之相的一個例證,但是天下大耳之人也并非劉備一個,古今皇帝幾百,假若加上割據的只怕有千余,這些人都符合相書中的帝王之相?只怕未必,到是出了一位相貌特異的帝王,相書中便加了幾筆的可能性甚大。不過,相貌對人生也并非沒有影響,一個人的相貌氣質若是與眾不同,讓人一眼便可看出來,并讓人記住的話,總是會比別人多上幾分機會。若是下屬,則容易被上司想起提拔,而若是君主,則容易在下屬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生起敬畏或愛戴之心。有些比較特別的,就容易被附會為帝王之相,如元末起義,群雄中有一支起義軍相當強大,其首領徐壽輝,他坐上首領的位置很大的因素便是身材魁梧,相貌堂堂,被稱為彌勒佛下凡,這才當上了首領。而若是相貌平平,則比那些相貌特異的人多花幾分力氣要引人注意了,讓人半天想不起名字或許是做間諜的好料子,但是要做那些拋頭露面的事則沒什么好處了。而假如是相貌與眾不同又容易引人好感者則往往比一般人更多幾分機會。為何?誰叫這世間人都喜看這皮相,愛美厭丑呢?我們常人若是看到美麗女子,英俊少年,自然會睜大眼睛看上幾眼,在做事上對他們或她們也會優待幾分,古人自然也不例外,美女自不必說,美男子如衛?,使得萬人空巷,(不過圍觀的人太多,大概受了驚嚇,不久就死了。)韓子高,作戰時連敵人都不忍殺之,(成為陳帝男寵,位高權重,不過在陳帝死后便被賜死。)這兩位美男子比較極端一些,不過這相貌確實頗為要緊,就拿帝王來說,這第一代的相貌且不說是美是丑,總能附會為帝王之相,而且歷代帝王中不乏麻子,啞巴,走路不便者,但是一般的帝王,都至少有相貌堂堂這樣的說法,這不單是因為長期以來后宮的基業改良,也是前一代對后一代相貌刻意選擇的結果。因為這“以貌取人”乃是老規矩了。長期以來,我們的老祖宗便對“儀表”這個問題相當重視,尤其古代中國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文化貴族濃厚的社會,即便是儒學經典中也不乏對君子個人威嚴儀表的說法,并將之與個人教養聯系起來,被視為個人素質的一部分。歷代雖然對“儀表”有不同的解釋,但是都很重視“儀表”,甚至成為一種能否出仕出人頭地的標準。就拿魏晉南北朝時期來說,此時士族鼎盛,而士族中人講究名士風流,魏晉風度,這儀表自然也是名士中的一大標志。(南朝名士風度乃是魏晉的傳統,這北朝雖然是蠻族,但是進得中原便對那些名士風度羨慕不己,有樣學樣,可見愛美之心都一樣)而魏晉風度也是從兩漢時期便傳承下來的。而在南北朝之后的唐朝,選人做官有四個標準:“身、言、書、判”,這“身”便是看人的體格相貌,若是丑的便不能為官,所以那些唐朝作官的大都為儀表非凡之輩,不過后來日漸寬松,盧杞其貌常被人說笑,也成為一代權臣。(當然也和他祖蔭有關,他祖輩便是宰相)
日后宋元明清各代以科舉為重,對相貌的要求降低,但是在實際面試任免之中,相貌也成為了一種重要因素,這似乎已經成為大多數人的共識,在民間傳說中的捉鬼的鐘馗便是一位才華橫溢卻因相貌丑陋而不被任免一怒撞死的狀元。在三國演義中三國的君主也都有因人相貌丑陋而厭惡的事,如孫權劉備初次見面都不喜歡丑陋的龐統,曹操不喜張松,還有曹操在面見匈奴使者時因擔心自己不夠威嚴而找崔琰代替的故事,這些都是演義的虛構,但是卻從某些方面反映了以貌取士的現實。雖然說已經是新的時代,但是人們依然保留著對相貌的愛惡,整容美容的盛行便反映出相貌對我們的影響依然是巨大的,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我們比古人有過之而無不及。不過,這也是一種現實吧。沉睡的天空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250396.html
相關閱讀:三國歷史上殺害關羽的幕后兇手居然是司馬懿?
三國隨章侃 第十二章 兗州和徐州(三)曹操的危機
三國演義中最為心狠手快的美女:孫翊的妻子徐氏!
張飛死因何在?手足相殘是真是假?
淺談袁術和孫家三代世交:孫吳崛起離不開袁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