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李漁與《三國演義》關系初探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三國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在我國清初文壇上,有一位名滿天下,婦孺皆知,卻又毀譽天壤的大名士,他就是李漁。李漁(1610?1680),宇謫凡,號笠弱,別署覺世稗官、回道人,湖上笠翁等,浙江蘭溪夏李村人。他是我國清初著名戲劇家、文學家、戲劇理論家,在他所留給后世六百余萬字的作晶中,人們較為熟知的有戲劇作品《笠葫十種曲》,短篇小說集《無聲戲》、《十二樓》,長篇小說《合錦回文傳》、《肉蒲團》;戲劇理論著作《閑情偶寄》等。另外,李漁一生還評點、評改過大量的小說、戲劇作品。爽口《金瓶梅》就是李漁最后改定的作品,(l)時間當在1667-1674年間。(2),而鮮為人知的《笠翁評閱繪像三國志第一才子書》(以下簡稱李評本)則是李漁晚年所評改的作品。透過李評本及其為《三國演義》題的兩篇序,我們可以窺視到李漁與《三國演義》之間的關系,是那樣的密不可分,是那樣的使人驚嘆。遺憾的是三百多年來,有關這方面的論述不多見。本文將在吸取有關專家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通過李評本等作品中的內證,來闡述李漁對《三國演義》的推崇和評價,探討李漁在《三國演義》流傳之始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一、關于《三國演義》評點本問題雜談攣漁與《三國演義》有著特殊的關系。他不僅早就推崇《三國演義》,后來自己評點過《三國演義》,對《三國演義》給予很高的評價,并且在毛綸、毛宗崗(3)父子評點的《三國演義》,即《四大奇書第一種》(以下簡稱毛評本)的問世,以及讀書流傳之始時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三百多年來,人們都知道《三國演義》的作者是明初的羅貫中,但實際上流傳至今,人們所讀到的卻是清初的毛評本。鄭振鐸說:“自毛本行,羅本原本便也廢棄,而不為人所知!保4)羅本被廢棄的主要原因是:羅本經毛氏加以評改之后,無論是內容還是文字,都較為完整,較為進步,所以,毛本一出,羅本便湮沒無聞!度龂萘x》評點本傳世的不多,明、清兩代正式對該書提出“批評”者的有:《書坊沖止余象烏批評》、葉晝托名的《李卓吾先生批評》、《景陵鐘惺伯敬父批評》、《茂苑毛宗崗序始氏評》、《李笠翁評閱》等,其中,毛評本、李評本最為有價值。但是,在實際流傳過程中,毛評本《三國演義》卻成為后來的通行本,得以廣泛流傳,并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而李評本《三國演義》則湮沒無聞,不為人們所知,這種相互間的反差之大,實與李漁大有關系。如前面提到的那樣,假如當年李漁不在其中起著重要作用,毛評本的流傳很有可能被李評本所替代。關于李評本《三國演義》;其刻本不少,封面所題也不盡相同據目前所朗見到的,包括有李漁序在內的不同刻本有以下這些:
▲《李笠翁批閱三國志》,封面題《笠翁評閱繪像三國志第一才子書》,清兩衡堂刊本。彩色套印,二十四卷一百二十回,首圖一百二十頁二百四十幅,正文半頁十行,行二十二字,有圈點,上有李漁眉評,眉評與毛評本眉評不同。每回分各自獨立的上下二節,有李漁自序。首都圖書館,日本東京大學文學部均有收藏!秾\笠翁批閱三國志》,封面題曰《笠翁評閱繡像三國志第一才子書》,有“翼圣堂之印”。內有李漁題的序,法國巴黎國家圖書館藏!度窆疟救龂緜鳌,內容與兩衡堂不同,有李漁序,柏林德國國立圖書館藏!]、毛宗崗評《四大奇書第一種》清康熙醉耕堂本有李漁序,北京圖書館藏。

二、在《毛評本?序》里,李漁把《三國演義》定名為《第一奇書》清康熙十八年<1679),毛綸、毛宗崗父子所評的《三國演義》始成,李漁為其題序。序中,李漁對羅氏著的“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歷史演義給予了很高評價;對毛氏父子“布其錦心,出其繡口”(5)的整理和評點大加贊賞!度龂萘x》是‘四大奇書”之一。對于“宇宙四大奇書”之書目,明“后七子”之一的王世貞所定的是《史記》、《南華》、《水滸》與《西廂》四種。而馮夢龍所定的則是《三國》、《水滸》、《西游》與《金瓶梅》四種。李漁的觀點傾向于馮夢龍,李漁認為:“愚謂書之奇,當從其類,《水滸》在小說家與經史不類,《西廂》系詞曲,與小說又不類,今將從其類以配其奇,則馮說為近是!崩顫O還認為,上述四大奇書當中,最奇之書非《三國》莫屬,他說:“然野史類多鑿空,易于逞長,若《三國演義》則據實指陳,非屬臆造,堪與經史相表里,由是觀之,奇莫奇于《三國》矣!蹦敲,《三國》到底奇在哪里?李漁經過分析后認為,《三國》之奇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三國》者乃古今爭天下之一大奇局”;第二,“演《三國》者,又古今為小說之一大奇手”;第三,評《三國》者,韶“布其錦心,出其繡口”。由于上述三個方面因素,李漁認為在‘四大奇書”當中,《第一奇書》之名非《三國》莫屬。三、在《李評本.序》里,李漁把《三國演義》定名為《第一才子書》。李評本《三國演義》約比毛評本遲個把月時間脫稿付梓,該書卷首有李漁自題的序,但序文比毛評本里的序文要短。從內容來看,比較精練、明快。序中,對“四大奇書”所定的書目.其觀點基本上仍傾向于馮夢龍,所不同的是在此序中,李漁對上述“四大奇書”的優劣之處一一作了評論。李漁認為,《三國》是一部真正的奇才奇文,應當多讀。讀《三國》比讀《水滸》、《西游》、《金瓶梅》都要好。李漁指出:“《水滸》文藻雖佳,于世道無所關系,且庸陋之夫讀之,不知作者密隱鑒誡深意,多以為果有其事,借口效尤,興起邪思,致壞心術,是奇而有害于人者也!段饔巍忿o句雖達,第鑿空捏造,人皆知其誕而不經,詭怪幻妄,是奇而滅沒圣賢為治:二心者也。若夫《金瓶梅》,不過諷刺淫侈,興敗無常,差足澹人情欲,資人談柄已耳!敝劣凇度龂穭t不同,李漁指出,羅貫中《三國演義》雖由陳壽的《三國志》擴而為傳的,但其敘述精詳、記事詳明,文字優美等,堪與春秋時代左丘明《左傳》(6)相蓖美。首先!度龂萘x》能做到“首尾映帶,敘述精詳。貫穿聯絡,縷折條分。事有吻合而不雷同,指歸據實而非臆造”;其次,“演此傳者,又與前后演列國、七國、十六國、南北朝……“各傳之手筆,亦大相徑庭。傳中摸寫入物情事,神彩陸離,了若指掌”;再者,《三國演義》“行文如九曲黃河,一瀉直下。起結雖有不齊,而章法居然井秩。幾若《史記》之列本紀、世家、列傳、各成段落者不侔’。除了以上幾點外,再加之其文藻具有“華而不鑿,直而不俚,溢而不匱,章而不繁”等精當之處,李漁稱其“奇才奇文也”。因在此之前李漁在《毛評本.序》中已把《三國》定名為《第一奇書》,又復憶起當年金圣嘆欲評《史記》為《第一才子書》,后未果。據此,李漁向世人宜稱:《三國》“誠哉第一才子書也!薄兜谝徊抛訒返奶岢龊投⒍ㄎ,自此以后,大大提高了《三國演義》一書的價值、聲望及學術地位,大了其知名度,擴大了其社會影響力,
并由此引發了書商對這方面的興趣,之后,又引出了其它話題,不過,這是之后的事。但不管怎樣,李漁定名的《第一才子書》已經成為千古定評。四、關于毛評本《第一才子書》的由來及其金圣嘆序問題《第一才子書》用作《三國演義》清代評點本的正式書名,當始于李漁。上面巳提到過,其清康熙兩衡堂刊本封面所題即是《笠翁彈閱繪像三國志第一才子書》。此書成于毛評本之后。而此前的毛評本《三國演義》,并未稱《第一才子書》。據陳翔華先生考證,北京圖書館善本室藏有的康熙時醉耕堂所刊的《三國演義》,其卷端題有《四大奇書第一種》(封面亦作《古本三國志四大奇書第一種》),它是屯氏父子評《三國演義》的初刻本。(7),?之后不久,書坊岡便出現了冠以《第一才子書》書名的毛評本。如:清文英堂剡本封面題“毛聲山先生批評(右)/繡像第一才子書”;朝鮮刻文字本《四大奇書第一種》,封面題。毛聲山先生批點貫華堂第一才子書"等刻本。那么,李評本的《第一才子書》書名后來是怎樣會移稱到毛評本上來,學術界對此看法不一,回答也不盡人意。有的學者提出的所謂因后人推崇毛評本,而將李評本的《第一才子書》書名移稱到毛評本上來的說法,過于簡單,且無依據,其實也不是主要原因。筆者認為,其主要原因是由書商一手遮天而成的。書商為了追名逐利,為了迎合讀者好奇心,為了制造社會轟動效應,他們不但對其書名可以李冠毛戴”,就連毛評本中的李漁序也能“李冠金戴",即李漁的序變成了金圣嘆的序。金圣嘆(1608?1661)明末清初著名文學批評家,因評《水滸》,在當時文壇上頗負盛名書商將其搬出來,將李漁的序冠到金圣嘆頭上,其本質用意不盲自明。毛評本中的金圣嘆序,其出現時間在李評本問世之后,如朝鮮刻大字本《四大奇書第一種》,封面題。毛聲山先生批點貫華堂第一才子書”,內有金圣嘆序。之后,不少毛評本刻本中的序均署為金圣嘆題。1981年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全圖繡像三國演義》(毛評本),其序的末端還署名為“順治歲次甲申嘉平朔日金人金圣嘆氏題。”其實,只要我們將毛評本初刻本中的李漁序與后來毛評本中的所謂金圣嘆序稍加對照,就知其是移花接木,就會發現,后者只不過對前者略加刪改,大部分仍屬原文原句,一看就知道是李漁的序。這里需要指出的是,書商在序的改頭換面過程中犯了一個常識性的錯誤.即時間上的差錯,因為無論是毛評本,還是李評本,其付梓問世的時間均在康熙十八年(1679)之后,而金圣嘆已于順治十八年(1661)年作古,而作古近二十年的人絕不可能為后來的毛評本作序,這是連三歲蒙童都知道的事。不過,由于書商的作祟,臼此以后的三百年間,原本是李漁為自己評閱《三國演義》所定的書名,以及其為他人題的序,變成了一部后來流傳于世、毛氏評的《第一才子書》書名及金圣嘆為其題的序。這種錯名錯位成了一樁歷史公案,究其原因,用李漁的話來說,是。此即中山狼之流亞也!庇矛F代術語講,是有人侵犯了其知識產權。
凡是熟知李漁的人都知道,李漁一生不但多才多藝,且著作等身。他一方面為藝術事業孜孜追求,辛勤耕耘,一方面還要為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而四處奔波,與人交涉.抗爭。早在居杭期間,使李漁感到最可惱的事便是其作品經常被一些書商私自翻版刻印,李漁雖然與之數次交涉,但收效甚微。無奈,憤恨之余,只得移家金陵。移家金陵后,其盜版、私自翻刻、剽竊現象仍好不了多少。對于此種社會風氣,李漁為了維護自己的權益,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一方面向社會大聲疾呼,請求有關當局主持公道,另一方面,對于那些不擇手段的書商嚴加痛斥:“……不許他人翻梓。已經傳扎布告,誡之于初矣。倘仍有壟斷之豪,或照或刊行,或增減一二,或稍變其形,即以他人之功冒為已有,食其利而抹煞其名者,此即中山狼之流亞也。當隨所在之官司而控告焉,伏望主持公道。至于依富恃強,翻刻湖上笠翁之書者,六合以內,不知幾幾。我耕彼食,情何以堪?誓當決一死戰,布舍當事,即以是集為先聲?傊斓厣耍髻x以心,即宜各生其智,我未嘗塞彼心胸,使其勿生智巧,彼焉能奪吾生計,使不得自食其力哉。”(8)但是,在李漁時代,李漁的這種“吶喊”又起到多少作用?如前面提到的,他逝世前脫稿付梓的《笠翁評閱繪像三國志第一才子書》及力毛評本所題的序,時隔不久,還不是照樣被“壟斷之豪”所侵犯、所剽竊,其《第一才子書》書名被移至毛評本上“照式刊行”;其為毛評本題的序被人“增減一二”,“稍變其形”后,便大橫大樣地成了金圣嘆題的序。對于這種行經,李漁活著的時候都為之無奈?作古后的李漁只有等待后世公論。五、關于李評本的問世及李漁所題的前后兩簫序問題李漁一生為他人、為自己題過不少序,但都是一書一篇,而唯<<第一奇書>>作的序,時間當在1679年,序末署有“康熙歲次已未十有二月,李漁笠翁氏題于吳山之層園”;另一篇是為自己評點的《三國演義》,即《笠翁評閱繪像三國志第一才子書》題的序,序末題有“湖上笠翁李漁題于吳山之層園!痹撔騺眍}作序時間,但據序內。余于聲山所評傳首,已槽之為序矣”之語,當知李評本及其序成于毛評本之后,時間應在康熙十八年(1679)十二月為毛評本作序之后至康熙十九年(1680)正月十三李漁逝世之前這段時間。(9)自羅貫中《三國演義》問世后,一時間,坊間刻本紛紛出現,到了明末,各種所謂《三國演義》新刊本濫觴,有的已被改壞。一直來十分推崇《三國演義》的李漁,早就想通過對其“校正”、評改來還其本來面貌,讓這部作品重放異彩,“予嘗欲探索其奇以正諸世"就是李漁當時的思想出發點。后來因酬應日煩,又多游少暇"等原因,其評改一事暫時擱淺。晚年移居杭州后,毛氏父子所評的《三國演義》告罄,而李漁所評改的《三國演義》估計此時亦已基本告竣,在為毛評本作的序中。李漁聲稱:“聲山既已先我而評矣,而予又為之序,不亦贅乎?”這里,李漁似乎有這樣一種想法:既然毛評本已出,他不再打算做這多余的事了。然后,使人始料不及的是,就在李漁“聲稱”后個把月時間內,《笠翁評閱繪像三國志第一才子書》脫稿付梓,內有李漁自己題的序。李漁的這一“變卦",不僅世人對此感到驚疑,且學術界對此也感到困頓,有學者認為;就算李漁是天才,但要在個把月之內評點完《三國演義》這部巨著似乎是不可能的事,是否會是后人的偽作,等等。
筆者認為:李評本的脫稿付梓是必然的,是遲早的事,是合乎情理的。提出這一觀點的依據是李漁自己所講過的話,以及李漁當時的生活環境及其思想性格所決定的。應當知道,還是在毛聲山第一次評《三國》之前,(10)李漁就似乎已有評《三國》之欲望:“《水滸》之奇,圣嘆嘗批之矣,而《三國》之評,獨未之及!庇纱丝芍,李漁欲想評《三國》之時,當時文壇上肯定還未有人去評,起碼此時李漁還來得到過這方面的信息,否則,也不會發生后來的“撞車”現象。到了康熙三年(1664),李漁讀史隨筆《笠翁論古》問世。在《笠翁論古》這部作晶里,李漁已開始對三國時期的歷史人物,如諸葛亮、劉備、曹操等作了客觀、公正的評價。所以,李漁說的。余嘗欲探索其奇以正諸世”很可能指的就是這個時期.因為這個時期的李漁相對來講既米開始“酬應日煩”,更來開始出游。在這之后的十多年同,。二十年來負笈四方,三分天下,幾遍其二。(11)是李漁一生中勖為忙碌時期,也是他藝術事業最為輝煌時期。這段時期,其對《三國演義》的評改,只能是斷斷續續進行營。一直到了隸熙十六七年間(1677?1678),已移居杭州的李漁因搬遷、還債等原因,生活窮困潦倒,加之自己生病,其全家人生活已到了很尷.尬地步。在《上都門故人述舊狀書》里,李漁這樣來描述他當時的困境:“執意抵抗數日,即臥病不超。一人不起,眾命皆懸。仲春至李秋,凡八閱月,死而生,生而復死者不知凡幾。口授幾輩.使作書與筆下故人.,為永訣之詞者,幾數十百函,及今猶在。必不抖至此時此日,猶在人間作三上相書之韓愈也。乃今軀殼尚存,血肉何在。雖有數椽之屋,修葺永終。遽爾釋手,日在風雨之下,夜居盜賊之間,寐無堪宿之床,坐乏可憑之幾,甚至稅釜以炊,借碗而食嗟乎傷哉,李予之窮,遂至此乎!”“切思轍之下,盡有貴交。當今之世。若望一人一手拯此艱危,此必不得之數也。眾擎易舉,但求一二有心人,順風一呼,各助以力,則湖上笠翁尚不即死,倬從前已著之書,贖出梨棗,仍為已有,其已脫稿而梓之表競,與來咸書而腹稿尚存者,乘其有手,怠使編摩,則尚有一二種可閱之書新人耳目。否則此書一函,竟為笠翁之絕筆矣!(12)此書作于康熙十六年(1667)八月之后,文中除感嘆自己生活艱辛困頓,企盼故人按濟外,文末的最后幾句提示,卻對探索李漁晚年評改《三國演義》情況至關重要!睹u本.序》中,李漁說的“年來欲踐其志”的。年來”時間.極有可能就是指這段時間,同時“年來欲踐其志”與。末成書而腹稿尚存者”有著一定的內在聯系,且前后相通吻合。至于李瀘說的“尚有一二種可閱之書新人耳目”句,經考查康熙十六年之后至李漁逝世時止的這二、三年間,攣漁所編纂的書能夠夠得上新人耳目的可閱之書,只有《笠翁評閱繪像三甲志第一才子書》和《千古奇聞》二種,所以,李評本當在此內無疑。
綜上所述,我們是否可以這樣推論:從康熙十六年起李漁為了生活,也為了幾年來欲踐其志”,對《三國演義》的評改棄始“急使編摩!钡搅丝滴跏四晔聻槊u本作序之前,李漁由于年老休衰,加之一病經年,《三國演義》的評改工作雖經其二年多時間的“急使編摩”,估計此時整個評改工作雖已接近尾聲,但尚未完全脫稿,這可能就是李漁在《毛評本.序》中所說的“會病米果”構意思。而恰在此時,其婿沈因伯從金陵帶來了毛氏評點的《四大奇書第一種》書稿。對于毛評本書稿,李漁對其評價很高,尤其對毛氏“布以錦心,出其繡口”的回前總評、夾批、眉評等大加贊賞,?由于沈因伯索序,可能使孿漁感到很為難,一是李漁與尤侗(13)是至交、是文友,此前尤侗已為毛聲山評《琵琶記》為《第七才子書》作過序,李漁要是不為之作序不要說朋友面上說不過去,就連翁婿情面也過意不去;二是毛氏父子也好,李漁也好,盡管對《三國演義》一書從內容到文字都改得比較精練、比較合理、比較進步.并且各有特色,?就其批評來講,李評本顯然比毛評本遜色。毛評本里有大量的回前總評、夾批、眉評,而李評本卻只有眉評,所有這些,李漁心中肯定有數;三是如果孿漁為毛評本作序,那意味蕾自己就要作出犧牲,即自己所評的《三國演義》要付梓就得暫時擱淺,多年所花的心血就得付之東流。權衡再三,李漁最后還是巧妙地為毛評本題了序:“聲山既先我而評矣,而予又為之序。不亦贅乎?"這里值得提醒的是,“不亦贅乎”是設問句,是李漁在捫心自問?還是問世人?其用意只有李漁自己心中有數,身為李漁,他既要尊重人家的勞動成果,更沒有忘記自己辛勤勞動后所得的果實,所以即使在彌留之際,李漁為了全家人的生計,也為了自己所熱愛的事業,不再顧面子,不再“釣虛名”,(14)最后還是決定把自己評改成的《笠翁評閱繪像三國志第一才子書》公諸于世。當然,李漁在此時并沒有忘記自己曾為毛坪本題過序之事,他在自評本里自題的序中向世人坦率承認:“余于聲山所評傳首,已僭之為序矣!蓖ㄟ^上述分析,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盡管李漁在《毛評本.序》中有一個."聲稱,”假李評本的同世是必然的,是在情理之中,此事如果輪到別人頭上,他可能也會這么做.縱上所述,三百多年來,毛評本《三國演義》之所以得以流傳,這當中與李漁有著很大的關系,有著直接的聯系。李漁平生不僅推崇《三國演義》,也親自評改過《三國演義》;不但為毛評本題過序,也為毛評本的流傳,作過嫁衣裳”。毛評本雖是毛氏父子的杰作,但在流傳之始起催化劑作用,助其擴大影響的卻是李漁翁婿。筆者認為,毛評本得以流傳,這本身是錯位與巧合的交會結果。假如當初李漁并未看到毛評本的書稿,當然也就談不上為其題序;假如當年不因其“酬匝日顱,又多游少暇,"其李評本的刊出要卑于毛評本的話;假如毛評本流傳過程中,不是書商作祟,其書末冠以《第二才子書》書名,其序也未變為金圣嘆的亭;假蟲口其《第一才子書》書名及其序被。他人作嫁衣裳”時,李漁還活著的話,等等,假如以上這些假如中有一個假如能夠成立的話,那很有可能流傳至今與讀者見面的是李評本《三國演義》,而不是毛評本《三國演義》所以,李漁與《三國演義》之間有其特殊的關系,三百年來毛評本《三國演義>>得以流傳至今,李漁當椎功首。
限于見聞,許多研究《三國>)之論文我來看過,尤其是研究《三國》與李漁之間關系的論文,更是知之甚少。說實話,研究《三國》,我是門外漢.是在冒充內行;而研究李漁,亦屬剛剛起步。寫此文之意:一是因李漁是我國古代文學家中唯一可進行總仲研究的文藝大家,隨著世界性“李研”熱的興起,其思想、作品等方面正逐步被現代人們所認識,并被發揚其光大。李漁研究涉及到方方面面。這當中包括《三國演義》在內;二是毛評本《三國演義》已成為一部在我國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古典名著,但其在流傳之始所起到關健作用的李漁,世人知道他們之間關系的人尚且不多,至今亦未引起人們的興趣和重視。所以,筆者意欲通過此文,達到拋磚引玉之目的。限于學識,文中漏誤之處一定不少,許多地方亦屬“抽象”,“臆斷”之談,所有這些,尚祈方家不吝賜教。注釋(1)童天慮:《李漁評點、改定<金瓶梅>考》,載《浙江學刊》1993年第二期。(2)江授南:《<金瓶梅>小說是李漁最后改定的作品》,載《婺星》1992年夏、秋卷(3)毛宗崗:(1632?1709),字始序,蘇州人,著名小說汗家,與其父毛綸一起評過《琵琶記》而成《第七才子書》,尤侗為之作序。后父子又評《三國演義》,李漁為主柞序。毛聲山(名綸),宗崗父,著名小說汗家。(4)鄭振鐸:《三國志演叉的演化》。(5)本文中所引,除說明外,均據《李評本序》和《毛評本?序》(6)《左傳》,儒家經典之一,相傳為春枚時期左丘明所撰,是我國古代一部史學和文學名著。(7)陳翔華:《毛宗崗的生平與<三國演義)毛評本的金圣嘆序問題》,載《文獻》1989年第三期(8)《李漁全集》第三卷《閑情偶寄.器玩部》。(9)據《龍門李氏宗譜》記載,李漁卒于清康熙十九年正月十三(10)見毛綸《第七才子書.總論》。(11)(12)《李漁全集》第一卷《笠翁一家言文集.書》。(13)尤侗:(1618?1704),字展成,清初著名戲劇家,是李漁在蘇州時的主要文友。尤為漁《閑情偶寄》、《笠翁論古》、《名詞選勝》作過序,為漁詩文集寫眉評等。漁為尤校讎〈〈鈞天樂〉〉傳奇兩人書信往來,詩詞唱和多于一般。(14)康熙十四年(1675),李漁過嚴陵釣臺,作〈多麗?過子陵釣臺》詞:"……同執綸竿,共披蓑笠,君名阿重我何輕!不自量力,將身高比,才識敬先生。相去遠:君辭厚祿,我釣虛名!陛d《李漁全集》第二卷《笠翁一家畜詩詞集》。

李彩標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252013.html

相關閱讀:三國隨章侃 第十二章 兗州和徐州(三)曹操的危機
三國歷史上殺害關羽的幕后兇手居然是司馬懿?
三國演義中最為心狠手快的美女:孫翊的妻子徐氏!
淺談袁術和孫家三代世交:孫吳崛起離不開袁術
張飛死因何在?手足相殘是真是假?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