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 漢末三國時期是歷史上著名的動亂時期,此時的中國大地戰火連年不斷,百姓苦不堪言。三國時人口到底減少了多少呢? “賊臣持國柄,殺主滅宇京。蕩覆帝基業,宗廟以燔喪。播越西遷移,號泣而且行,瞻彼洛城郭,微子為哀傷。”這是曹操《薤露》詩的后八句,寫的是董卓脅帝西遷長安,焚毀洛陽的情景! ∪藗兞晳T把漢代分為西漢、東漢,就因為其首都地理位置所定。從漢光武帝劉秀定都洛陽時起,到三國時,已有200多年的經營歷史。華宮宏殿,芳園秀苑,繁街鬧市,良駟華軒,其規模并不亞于長安。在晉人張衡的《兩京賦》中,對洛陽當年富麗堂皇的盛況,很是贊美不絕?蓶|漢末年董卓的這一把火,令蔚然王氣的洛陽,一國之首善之區,曾經有過數十萬口人的大都市,只殘留數百戶人家,豈不哀哉! 凡分裂,必定有戰爭,凡戰爭,必定要死人。據錢穆《國史大綱》:“蜀亡時,戶280000,口940000。內帶甲將士102000,占全數九之一。吳亡時,戶530000,口2300000。內兵230000,占全數十之一,吏32000,后宮5000。魏,平蜀時,戶663423,口4432881。三國合計約得,戶1473423,口7672881。”錢穆說,“就全史(指中國全部歷史)而言,戶口莫少于是時。大體當盛漢南陽、汝南兩郡之數。三國晚季如此,其大亂方熾時可想。” 曹操在一首題名《蒿里》的詩中,描寫了當時中原一帶的悲慘景象:“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歷史上不止一次出現過野蠻滅絕文明的大倒退,董卓遷都長安而焚洛陽,就是非常典型的一次。“火焰沖天,黑煙鋪地,二三百里,并無雞犬人煙”,這把火比起秦末那位輸急了的項羽,在阿房宮放的一把燒了3個月也不滅的大火,可能差一點點,但其殘暴程度則有過之而無不及。董卓殺富戶,徙貧民,富者獲死于非罪,貧者瘐斃于徙途,即或幸免者,也難逃蹂躪踐踏的虎狼之軍。于是,河洛一片焦土,赤縣千里,夷為平地,數劫不覆。 黃巾也好,董卓也好,所有來自文明程度較低、物質狀況較差的草根階層,一旦牧民手里趕羊的皮鞭子換成槍桿子,一旦農民手里耕種的鋤把子換成印把子,對于被他們踩在腳下的城市,是絕不留情的。踐踏,破壞,焚燒,毀滅,便是他們發泄仇恨的唯一方式。尤其當他們擁有生殺予奪之權力,其作威作福之能量,宣泄性欲之隨便,聚斂金銀之輕易,那是絕對不會客氣、不會謙讓的。 中國文明史的每一次倒退,都是這些破壞力大,報復心強,作惡絕不手軟的“勇敢者”所制造的“杰作”。公元263年,蜀亡,公元264年,魏亡,公元265年,司馬炎稱帝為晉,中原統一,老百姓總算擺脫了戰爭陰影。公元280年,也就是西晉太康元年,吳亡,全國統一。此時全國的總人口數為1600萬,與現在的上海市、北京市人口相差無幾。而在公元156年,東漢桓帝永壽二年,全國總人口已經達到5000萬。也就是說,這一百多年的仗打下來,只剩下三分之一人口。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252017.html
相關閱讀:張飛死因何在?手足相殘是真是假?
三國歷史上殺害關羽的幕后兇手居然是司馬懿?
三國隨章侃 第十二章 兗州和徐州(三)曹操的危機
三國演義中最為心狠手快的美女:孫翊的妻子徐氏!
淺談袁術和孫家三代世交:孫吳崛起離不開袁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