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智”的啟迪 “力”的感染 “美”的享受??從《三國演義?失街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三國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失街亭》是第95回“馬謖拒諫失街亭,武侯彈琴退仲達”里的一節,描寫孔明北伐曹魏中的一次失敗戰斗。這次失敗的關鍵是馬謖失了戰略要地街亭,破壞了整個出征計劃。

《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一部軍事文學名箸,它以善于描寫戰爭為特色,就它的成功度而言,在我國古代文學史上是獨一無二的。它描寫戰爭不停留在“力”的較量上,而突出表現在“智”的決勝。書中凡是描寫成功的戰役,總是把“人謀”放在第一位。它熱烈贊美智力的強大效能,也形象說明精神化為物質的強大力量。自覺的能動性是人類惟有的特性,在戰爭中人類把這自己所有的特性發揮到了驚人的程度!懊碱^一皺計上心來”就可克敵制勝、化險為夷,數支草船剎那間就借來了十萬支雕翎箭,一座空城便可退去十萬雄兵。相反,一招走錯也會失地喪生,一謀失算便前功盡棄乃至全軍覆滅。在這里它并非以離奇的故事或抽象的兵法理論取勝,而是展現一個活生生的世界,栩栩如生的人物是這個世界的主宰。在街亭之戰中,孔明、馬謖和司馬懿等人,均活躍在軍營里、戰場上。

戰爭總是殘酷的,特別是千軍萬馬的大會戰,既要爭地爭城,難免要殺人血腥?伞度龂萘x》描寫的戰爭,一般都沒有死與傷的哀嚎、血與火的慘象,很少有《封神演義》中石角鎮那類描寫,不僅不那么凄慘可怕,相反,那些賦予英雄史詩般、異常昂揚的格調,卻充滿著畫意詩情,或寫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或繪披堅執?戰將千騎,全是智與力的贊歌。至于孔明羽扇綸巾風流儒雅,空城琴退仲達,真是袖里通天下,扇底起風云,指揮千軍萬馬猶如彈琴賦詩。戰爭對他來說簡直就是詩歌,指揮員憑借這戰爭舞臺導演出了許多有聲有色、威武雄壯的活劇來。諸葛亮正是在這個舞臺上為我們導演出了一幕幕活劇,他是名符其實的“大導演”。所以當讀者進入到這個爭奇斗智的世界來,定會領略到閃耀著我們民族的智慧光芒。它向人人顯示了人類主觀能動的巨大威力,不時地給我們以“智”的啟迪,“力”的感染,“美”的享受。當作家的想象馳騁時,歷史小說也不能不受歷史史實韁繩的約束。如何處理史實與虛構的關系時,如何體現作家的愛憎情感問題,如何統一作家的傾向性與歷史真實性的問題,等等,《三國演義》都為我們留下了足勘借鑒的藝術經驗,F就《失街亭》之戰例作些分析:

第一、針鋒相對。兩軍對壘,敵我雙方的才智力量對比,愈是勢均力敵,旗鼓相當,就愈會出現斗爭的尖銳性、緊張性和激烈性。在蜀魏街亭之戰中,雙方的最高指揮官是諸葛亮與司馬懿,在他們敵對的軍事行動中,作者成功地運用了棋逢對手、將遇良才傳統的藝術手法。作者不以自己擁蜀反魏的思想傾向而貶低丑化對方。欲揚諸葛之志,先寫司馬之能;往往諸葛所謀,卻不出司馬所料,而司馬的經營也難瞞過諸葛的慧眼。于是雙方真可以說是爭奇斗智、針鋒相對,一招勝似一招,一計勝似一計,一場場爭戰扣人心弦,引人入勝。

當時蜀魏對峙以秦嶺為界,蜀伐魏必經秦嶺取長安,魏攻蜀也必經秦嶺先占漢中。雙方攻戰只有三條要道可通過秦嶺。東路有子午谷可通。這條路十分險要,從司馬懿話可知,“諸葛亮平生謹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從子午谷徑取長安,早得多時矣。他非無謀,但怕有失,不肯弄險!边@條險道雙方把兵扼守,都是不容易通過的。中路,蜀可由斜谷攻?城下長安。諸葛亮此次北伐正由這條路進攻。但司馬懿也料到了!敖癖爻鲕娦惫,來取?城。若取?城,必分兵兩路,一軍取箕谷矣。吾已發檄文,令子丹拒守?城,若兵來不可出戰;令孫杠、辛眥截住箕谷道口,若兵來則出奇兵擊之!彼抉R懿已派兵把守了。西路還有一條小道,即由陽平關繞到街亭,這條路離長安較遠,然而孔明若由中路取?城,司馬懿卻可以從這里南攻,截孔明后路,斷蜀軍糧道,使諸葛亮不戰而潰,而且還可使他已得的隴西三郡不能安守,司馬懿正是這樣做的。他說:“吾素知秦嶺之西,有一條路,地名街亭;傍有一城,名叫柳城。此二處皆是漢中咽喉。諸葛亮欺子丹無備,定從此進,吾與汝徑取街亭,望陽平關不遠矣。必然連夜奔回漢中去也。彼若回動,吾提兵于小路擊之,可得全勝;若不歸時,吾卻將諸處小路,盡皆壘斷,俱以兵守之。一月無糧,蜀兵皆餓死,亮必被吾擒矣。”街亭如此重要,諸葛亮把重任交給馬謖,就等于把北伐大軍的生命交在他手里。然而馬謖終于這次戰斗中把街亭失掉,致全軍失敗。

按照史實街亭大破蜀兵者,乃是右將軍張?,司馬懿并不曾參與街亭之役?晌覀兊乃囆g家卻偏偏要把司馬懿搬上指揮臺,而把奪取街亭的主將張?降為一名先鋒,這是藝術家從他藝術需要出發的。但面對歷史題材藝術家也不能憑空捏造在歷史上所不可能出現的事。據史料記載,公元228年春司馬懿破孟達,同時發生街亭戰役。230年曹睿派司馬懿、曹真伐蜀,諸葛亮在成固、赤板設防以待,后因大雨絕道,司馬懿被召回。從231年春天起,司馬、諸葛正式對壘,一直對峙在官隴岐山一帶,直到234年秋諸葛亮卒于軍中。所以司馬懿參與街亭之戰雖非史實,然而歷史卻為小說家提供了這一藝術虛構的合理性。張?在小說里不過是一介勇夫,自不能與孔明相提并論,更不宜成為戰勝孔明者,這就需要深明韜略富有大志的司馬懿出來與之抗衡,才顯得棋逢對手、旗鼓相當,而不降低孔明的身價?酌鞯谝淮伪銎钌剿蚺,擒下孟獲、收姜維、斬五將、取三城、敗曹真、破羌兵,威聲大振,遠近州郡望風歸降。曹睿驚恐萬狀不得不啟用已銷職回鄉的司馬懿。在小說里,司馬懿在街亭戰役前早已出現,但并不顯赫。作為三國后期曹操死后唯一能和孔明匹配的人物、作為這一時期政治軍事舞臺上舉足輕重的人物、作為促進改朝換代推動統一三分局面的關鍵人物的出現,則是在這重新啟用后的事情,所以作者對他在街亭戰役中如何登場,做了精心安排。

首先交待了他在政治上的起落,以及隨之在諸葛亮心理上的反映。曹丕托孤,司馬懿得到曹睿的重用,諸葛亮判定必為蜀中之大患。曹睿中了孔明的反奸計將司馬懿削職回鄉,孔明聞之大喜曰:“吾欲伐魏久矣,奈有司馬懿總雍、涼之兵。今既中計遭貶,吾有何憂!”于是上表北伐。沒想到司馬復職起兵,孔明大驚,“所患者惟司馬懿一人而已!庇纱丝梢娝抉R懿未正式登場,卻已造成了先聲奪人的氣勢。作者把司馬懿的重新上臺放在曹魏面臨軍事危機的重要關頭,使他成為力挽狂瀾的鐵腕式人物,此后一直靠他來抵御諸葛亮的長期持久的多次攻伐。在諸葛亮耗盡心血的最后時刻,他倆仍然進行著針鋒相對的斗爭。

司馬一出場果然來勢凌厲。他首先針對孟達事件同諸葛亮展開了一次心理戰,來了個先發制人。孟達與諸葛亮密約分取兩京。司馬懿復職使諸葛亮大吃一驚,斷言,“今孟達欲舉大事,若遇司馬懿,事必敗矣,達非司馬懿對手,必被所擒!辈恍枋毡財∫印9徊怀鲋T葛亮所料,司馬懿一出任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火速進取新城,一舉鎮壓了孟達。果斷有力地打擊了諸葛亮的勢力。孟達之敗咎由自取,他不聽諸葛亮的良言勸告,還笑孔明多心。在司馬兵臨城下之時才仰天嘆曰:“果不出孔明之料也!钡谥硪。司馬知情后驚呼,“世間能者所見相同,吾計先被孔明識破!眱H從孟達失敗這件小事中,作者就從孟達、司馬懿兩人的嘆息中為諸葛亮爭得了更高的聲威。司馬、諸葛針鋒相對,英雄所見略同,惟孟達迂魯自恃,敗事有余。一件事表現了三種不同性格,孟達昏盹粗率,諸葛謹慎善斷,司馬機警果敢。

孔明在祁山寨中得知孟達被亂軍所殺,司馬懿同張?引兵出關,來拒蜀兵,孔明大驚曰:“孟達做事不密,死固當然。今司馬懿出關,必取街亭,斷吾咽喉之路!惫凰抉R統領二十萬大軍出關,對先鋒張?說:“街亭漢中咽喉,吾欲汝竟取街亭!苯滞さ膽鹉徊⒂纱私议_,諸葛亮為馬謖布置防務時再三叮嚀,“下寨必當要道之處,使賊兵急切不能偷進!碑斔抉R懿發現馬謖屯兵山上,“當道并無寨柵”,高興地喊到“乃天使吾成功矣!”當諸葛亮看到馬謖的屯兵圖本時,拍案驚曰:“馬謖無知,坑陷吾軍矣!”“吾觀此圖本,失卻要路,占山為寨。倘魏兵大至,四面圍合,斷汲水道路,不須二日,軍自亂矣!彼抉R懿斷其水路,不出兩日街亭失守。諸葛、司馬二人,一個料事如神,一個獨具慧眼,可謂旗鼓相當、勢均力敵。諸葛亮不斷警告部下,今司馬懿出兵與眾不同;司馬懿也再三提醒下屬,若是疏忽必中諸葛亮之計也。他們針鋒與相對中,各見其才,各逞其能。

第二、以事寫人!度龂萘x》寫戰爭總是以人物為中心,寫人物最大特點是“略貌取神”,即指省略人物的形貌,注重人物的神態,不單純追求細節的逼真。常常是以情節來完成人物性格的描寫。假如沒有“彈琴退仲達”,也就談不上孔明之智;若無“拒諫失街亭”,也就不存在馬謖的狂妄。這就是以事記人。它很少有細致的肖像描寫、心理描寫和景物襯托,但一個個性格化的藝術形象,如張飛嫉惡如仇,豪直粗爽,而又從善入流;劉備仁厚愛民、虛偽做作;周瑜才高果敢卻心胸狹窄;魯肅拘謹忠厚,黃蓋勇敢沉著。連“三個舌辯之士”也各具特色,他們都恨曹操,但表現形式大不相同:彌衡是“罵”,“至死罵不絕口”;張松是“頂”,頂得曹操“拂袖而起,轉入后堂”;楊修是“揭”,他多次揭曹操老底兒,揭他靈魂深處秘密,特別是“夢中殺人”的詭計。各個栩栩如生,躍然紙上,這也正是我們民族小說的藝術特征之一。

馬謖在全書中并不占多大的篇幅,只因為失街亭問斬才出了名。他的事跡不多,但事例典型。使他能成為一個藝術典型站立在《三國演義》的人物畫廊之中。關羽、張飛還有“丹鳳眼”“臥蠶眼”、豹頭桓眼之類的肖像勾勒,而馬謖是個什么樣的長相,在小說里都無從得知?墒且粋夸夸其談,狂妄自大的人物形象則活靈活現的出現在我們面前。探其究竟,這是由情節的生動來完成的。

歷史上的馬謖才氣過人,好論軍事,而且很健談,但有言過其實的缺點?梢娮鳛闅v史人物的馬謖性格,已具有典型性,史家為羅貫中提供了一具可塑的人物軀殼,當藝術家給其靈魂后,一個血肉豐滿的人物形象就站立起來了。

自幼熟讀兵書、熟諳兵法的馬謖,也曾出過不少好主意,用他那軍事理論知識,為其集團立過功。馬謖奉主上敕命攜九國前來慰問,孔明向他發問,他頭頭是道的分析了南人特點及其形勢之后,提出“夫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彼囊姷念H得孔明的贊賞。從此馬謖作了參軍,便隨孔明一起南征。馬謖的攻心策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叭苊汐@”時,馬謖用計得到孔明的夸獎,以計而行取得了欲期的勝利。曹睿即帝后,司馬懿操縱了雍、涼兵權,孔明疑為后患。馬謖看清曹睿對司馬懿素懷疑慮,就用反奸計予以離間,使司馬懿幾乎掉了腦袋,終于削職回鄉,這一成功也使孔明大為興奮。然而,盡管他出過一些上策良謀,取得了成功,但他自身存在著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缺乏實戰經驗,理論與實踐在他身上是脫節的,這就使他陷進了教條主義泥沼,再加上他被眼前的贊揚聲沖昏了頭腦,失卻心理平衡,進一步滋長了他性格中夸夸其談不重實際的一面。這就最終釀成了失掉街亭,身受戮處的結局。馬謖被斬就是一個空頭理論家的悲劇。

劉備臨終囑咐,“朕觀此人,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丞相宜深察之。”先主駕崩時為馬謖失敗設下伏線。街亭敗北,馬謖犯了雙重錯誤:第一是思想錯誤,驕傲輕敵,狂妄自大,違背了孔明“惟謹慎”的軍事思想。他根本不把敵人放在眼里,說什么:“休道司馬懿、張?,便是曹?親來有何懼哉!”又笑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處,魏兵如何敢來!”完全錯估了形勢。他既違背孔明的軍令,又拒絕了王平的忠諫,果然魏兵斷汲水道,山上無水,蜀兵自亂,丟了街亭。第二是理論上的錯誤。他開口“孔子”,閉口“兵法”,卻忽視了實地戰況。他屯兵山上的理論:一是“憑高視下,勢如破竹”;二是“置之死地而后生!边@是不看實際的死搬教條。在敵強我弱,敵眾我寡的條件下,此地難以再生。當年劉備取漢中的征程中,徐晃、王平引軍至漢水,徐晃令前軍渡水列陣,王平不同意,徐晃說:“昔韓信背水為陣,置死地而后生也。”平曰:“不然,昔韓信料敵無謀而用此計,今將軍能料趙云、黃忠之意否?”結果是徐晃大敗,軍士死于漢水者無數,王平投蜀?梢姳ㄟ得活用,馬謖正是犯了一個不知通變、死搬書本的大錯誤。西城之危,是因街亭失守;街亭之失,是因馬謖之過。馬謖的錯誤使蜀軍在出祁山戰役中,完全失敗,大軍險些回不到漢中。

作為一個藝術典型,馬謖有著長久的生命力。嘉靖本孔明看到王平送街亭防務圖本后,拍案大驚曰:“馬謖真匹夫,坑陷吾軍,早晚必有長平之禍也!薄伴L平之禍”是指戰國時期,秦國與趙國在今山西長平西北的一場大戰。趙國用趙括為將駐扎長平,趙括空談兵法、不出擊,結果被秦軍包圍,困守46日不能突圍,白白斷送了四十萬大軍,趙括本人也被射身亡。早在戰國時期就有夸夸其談、自命不凡的“馬謖式”的將軍。李卓吾說:“馬謖妄自尊大,一味糊涂,一味自恃,至到魏兵圍定一籌莫展,惟得救兵而已!泵鞔出現過說大話的汲子秀才。馬南?在《燕山夜話》中說大話的故事里,列舉了不少說大話的人,其中第一名便是馬謖。馬謖可稱得上是一位說大話的典型。從戰國到明代,從明代到今天,“馬謖式”的人物一直在我國土上蕩漾著,其典型意義應該說是深刻的、久遠的。這是一個藝術典型,他與陳壽《三國志》里的馬謖,既有相同處又有不同點。

“馬謖拒諫失街亭”“武侯彈琴送仲達”“孔明揮淚斬馬謖”這三個部分構成了一個整體,展示了魏蜀祁山戰役第一次戰斗的關鍵情況!妒Ы滞ぁ穼懙氖枪ナ仉p方在軍事上的爭奪,是故事的中心!敖滞ぶ畱稹标P系到蜀魏祁山之戰的全局,決定著以后情節的發展。街亭失守導致蜀軍全線崩潰。因此西城被圍,孔明不得已而設空城之計。蜀軍全線退兵,北伐失敗,因而必斬馬謖,以鎮軍紀!笆А⒖、斬”三個部分在結構上環環相扣,體現了所描寫的戰局的客觀變化!笆А笔恰翱铡钡陌l端,“空”是“失”的延續,“斬”是“失”的結局,合為一體,首尾相銜,事件清晰,情節時起時落,有起有伏,很有感染力。

第三、敗中寫勝。翻開《三國演義》可知在街亭之戰以前,孔明從未打過敗仗;在孔明出山之后,劉備集團也曾打過幾次敗仗,但都與孔明無關!爱旉栔當 睋悏邸度龂尽は戎鱾鳌酚涊d,“先主棄妻子,與諸葛亮、張飛、趙云等數十騎走!笨梢娭T葛亮確實是與劉備一起逃跑的。可在《三國演義》小說里,作者讓孔明受劉備委托而去江夏去求援了,把諸葛亮打發到這場戰爭失敗之外,保全了這位新軍師的光輝形象。龐統落鳳坡之敗,關羽荊州之敗,劉備彝陵之敗等,都是直接違背了孔明的戰略思想或不聽其衷告而失敗。特別是導致大傷蜀漢元氣的彝陵之戰。戰后劉備悔恨交加的說:“朕早聽丞相之言,不致今日之敗!彼,這些敗仗雖使劉備集團蒙受了一些損失,可是反而對孔明本人增添了不少威望。因為實踐證明,不聽他的話,不按他的意見辦事就要出錯。

可“街亭之敗”他確實責無旁貸。由他親自指揮并重用馬謖,失掉了戰略要地,自己也險些做了俘虜,三郡得而復失,前功盡棄,第一次北伐徹底失敗。揮師漢中,自請貶職,可為慘矣!但這絲毫沒有損害他形象的高大。在讀者看來,他仍然是了不起的軍事家、政治家,是智慧的化身。這就是說,勝了他是英雄,敗了他也是英雄。這不禁令人驚嘆,作者究竟使用了什么法術?這便是我們所要探究總結的經驗。

打了勝仗的指揮官,戰績可賀,榮耀可夸,是容易歌頌的。打了敗仗,依然讓人感到他是英雄,可愛可敬,這就需要一番匠心經營。作家主觀上自然不愿意自己心愛的人物、全力歌頌的人物吃敗仗,可孔明的這次失敗,確實是不可否認的歷史事實。作者總是要在他的作品里表現自己褒貶抑揚的傾向和愛憎喜怒的感情。但在題材遇到這極不利于意愿時,該怎么辦呢?《三國演義》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戰爭失敗的經驗。它緊緊地掌握了長自己的志氣,滅敵人威風的原則,對史料的裁減,往往是去不利,存有利,在不顛倒史實的狀況下,既不拘泥于史實,又充分發揮想象和虛構的才能,把歷史的真實性與作家的思想傾向性結合起來。羅貫中寫失敗戰爭,往往不去寫那些失敗消極情緒,而盡量選擇那些使人振奮、使人奮進的事跡。

最常用的辦法之一,便是
從敗中寫勝,從大敗中寫小勝,把全面敘述與重點描繪結合起來。最后勝利的好像不是敵人,仍然是自己。使讀者感到諸葛亮是不可戰勝的,趙子龍是無敵的。作者的立場愛憎分明,而史實脈絡亦清晰可見。如《空城計》便是大敗中出現小勝的范例之一。街亭即失,諸葛亮來到西城,司馬懿引十萬精兵蜂擁而至,孔明只有2500兵卒,身邊都是文官無一武將。在這種形勢下,若打,必敗,擋也擋不住,跑也跑不掉。但諸葛亮抓住司馬懿多疑的特點,巧設“空城計”,用一把琴嚇退了司馬懿!翱粘怯嫛敝阅艹晒,一是司馬懿不相信諸葛亮會設空城之計,因諸葛平生謹慎從不弄險;二是仰仗蜀軍處于優勢之余威做后盾。司馬懿雖取得街亭,但他錯誤判斷蜀軍主力并未受挫,懷疑有伏兵,不敢冒進。因此這個具有理想色彩的故事是令人可信的。在這次較量中,小說寫出了諸葛亮在失敗中的勝利,也寫出了司馬懿在勝利中的失敗。顯示出了諸葛亮的才智勝過司馬懿一籌。至到蜀軍回到漢中,司馬才知中了計,悔之不及,仰天長嘆,“吾不如孔明也。”作者在孔明大敗之后寫了這次小勝,而且用的筆法是濃墨重彩,反復渲染。這樣就使孔明的光輝形象實際上有增無減,作家的藝術匠心也由此可見一斑。

還有一種方法,就是從揭露敵人內部的矛盾中,巧妙地交代了戰況的發展,從正面描寫英雄人物的失敗。如郭淮、曹真想搶占列久城想與司馬懿爭功,不料司馬捷足先登,他看到郭淮趕來爭城,故意大笑曰:“郭伙計乃合為晚也!边@樣用虛寫的方法,寫出該城已落到司馬懿手里,無疑孔明是吃了敗仗了。又如郭淮、曹真復奪三郡為己功“真鼠竄而還,蜀兵連夜還漢中!绷攘葦嫡Z,既表魏兵搶功奪利的丑態,又如實地交代了戰役發展的結局,既不違背歷史的真實,又很好地表現了作者的傾向性,對諸葛亮更是沒有一毫的損害。寫大敗只作敘述很少描繪,虛寫大敗,實寫小勝,收虛實相生之絕妙。在蜀軍向漢中撤退中,出現了:趙云斷后的勝利,寫出了大敗中的小勝。司馬懿詭譎多疑,恐怕中不敢追擊,只命郭淮、曹真星夜追擊,于是在箕谷道中出現了趙云斬將立功,敵人肝膽具裂的局面。擊敗郭淮,槍挑晏明,槍刺蘇?,大喝一聲“趙子龍在此!驚得魏兵落馬者百余人”,余軍潰散,子龍不折一兵一箭,勝利完成斷后任務,得到孔明的嘉獎。這樣寫也收到了長諸葛之志,滅司馬之威的效果。

孔明六出祁山,固然有勝有敗,然而敗是全局性的,勝是局部性的。斬王雙、敗郭淮、伏仲達、赦張?,千道退兵,木牛流馬運糧等勝利也沒能改變失敗的結局。但作品對這些勝利作了大膽的夸張,每到情節發展的關鍵時刻,便推出一個勝利鏡頭,濃墨重彩,描聲繪形,具體生動,因此?有讓讀者感到六出祁山有徒勞無功之嫌。相反,覺得勝利總在孔明一方。然而作品最終還是尊重歷史史實的,失敗就是失敗,連年耗資,寸土未得,每次出征都難免全線退卻,舉師返回漢中。作品對這些描寫盡管采取了避實就虛的寫法,但歷史脈絡不曾模糊,傾向性無傷于真實性。

第四、過中寫德。街亭戰敗,干系重大,其過失不容忽視。但如果按照歷史如實寫來,孔明的形象自然要受影響;如果采取不承認的態度,就會有背于歷史小說的宗旨。于是作者采取了過中寫德,以德補過的手法。盡可能的對英雄形象進行維護,使其不受或少受影響。失守街亭咎在馬謖,孔明之過就在于誤用馬謖。

作者首先在運用馬謖上作了文章。按陳壽的《三國志》記載,當時大家都認為魏延等名將可以作先鋒,結果在街亭被張?打得慘敗?梢娭T葛亮起用馬謖是不得人心的舉動,以至老將們為此而憤憤不平。可小說卻把違眾跋扈,改為馬謖自告奮勇爭當先鋒。作品對馬謖請戰過程作了詳盡描寫。

第一步,馬謖自薦,孔明不許。因街亭在戰略上干系重大,從地勢上說,守之極難,任務艱巨。第二步,馬謖以熟讀兵書,頗懂兵法的自我優勢來爭取,孔明仍不許。因司馬懿、張?非等閑之輩,恐馬謖不是對手。第三步,馬謖以若有閃失,愿拿全家性命擔保,并立下軍令狀,孔明這才應允。馬謖就是這樣在不惜全家性命的懇請下,孔明才勉強同意的。把原來的主動提拔改為被動的準其所請,過失雖有,但其程度有所下降。孔明雖說應允了馬謖的請求,但對他仍不放心,又讓王平為副將,明確交待布防任務,諄諄告誡,再三叮嚀,還恐二人有失,又派高翔屯兵街亭東北的列柳城,孔明又思:“高翔非張?對手!庇峙晌貉印叭ソ滞ぶ笸驮!庇謫沮w云、鄧芝為箕谷道中疑兵。這一切無不在為孔明過失打圓場,無不在為諸葛亮平生唯謹慎的性格特點做衛護。街亭失守完全是由馬謖浮夸驕敵所致。他違抗將令,把諸葛亮“街亭雖小,干系甚重”的話視為兒戲,當作耳旁風。他拒絕王平之諫,不用王平的良策。他輕視司馬懿,麻痹大意。如此之人,焉不誤大事!

過中寫德,以德補過的寫法,更多地表現在街亭失敗后的處理上,孔明在此做了三件事:一斬馬謖,二賞趙云,三自請貶職。這些又無一不在表現孔明賞罰無私,明法自責,盡忠為公的崇高品德。

先談斬馬謖。馬謖究竟該斬不該斬?千百年來,論者從用人與明法兩種角度爭議不絕。在當時蔣琬就以“今天下未定,而戮智謀之臣,豈不可惜乎”為理由,提請“刀下留人!焙髞淼氖氛摷引R皓天以“殺有益之人”對諸葛提出尖銳批評,而何卓又認為“今速伏誅一人而亂大事。”該不該問斬的問題,姑且放在一邊。若從藝術上看,處死馬謖則是情節發展的需要,也是完善人物性格的需要,它增進了情節的生動性、豐富性及作品的悲劇性,充實了孔明守法嚴,用刑公的性格特征。再從蜀魏戰爭的全貌來看,馬謖違令失守戰略要地,由此造成嚴重后果,至使謹慎一生的諸葛亮,不得已而虛城弄險。孔明退回漢中進行善后處理,追究責任,不斬馬謖不足以服眾。孔明處斬馬謖內心充滿著公與私、法與情的矛盾,這就造成了他精神上的深刻痛苦。從“揮淚”到“流涕”,到不可抑制而“放聲大哭”,正是他內心痛苦深化、激化過程的外在表現。按史實記載,馬謖的哥哥馬良屢屢建功,與劉備交誼深厚。馬良隨同劉備到彝陵并在彝陵遇害。按此,馬謖當為烈屬。馬謖與孔明情同手足,每每暢談通晝達夜。馬良與孔明曾約為弟兄。所以小說中寫孔明揮淚對馬謖說:“吾與汝義同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這便大大加強了斬馬謖的悲劇性。然而法不徇私,孔明堅持“若不明正軍律,何以服眾?”于是揮淚謝決蔣琬的求情:“昔孫武所以能制勝于天下者,用法明也。”“若復舊法,何以討賊耶?”不忘“服眾”“討賊”這是一種高尚品德的表現。但使孔明大哭不已者不是馬謖,而是想先帝在白帝城臨危之時曾囑吾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今果應此言。乃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因此痛哭耳!”這里把孔明的悲痛集中、集結到對先帝的追述,從而表現出他性格中與智慧相輔相成的另一個特征--“忠”。把效忠君主與安邦定國、建功立業的宏愿聯系起來。實際上則是更好地凸現了自己思過責己,不為深謀的遠大人格。在創作手段上來說,這正是在過中寫德,而收以德補過之效。

再說賞趙云。趙云斷后斬將立功,孔明以黃金50斤贈趙云,以絹一萬匹賞趙云部卒。趙云卻以“三軍無尺寸之功,某等俱各有罪”而辭賞賜,“請寄庫,候今冬賜與諸軍!笨酌鲊@曰:“先帝在日,常稱子龍之德,今果如此!”這一情節也是美德贊歌。作品贊趙云,實際也贊孔明,即賞贊美德,盡忠為公的美德。據《三國志》記載,趙云于街亭戰后貶為鎮軍將軍,而王平于街亭之戰有功,加拜參軍,洪武部兼當營士,晉位草寇將軍、封亭侯?稍谛≌f里當王平戰敗回來,向孔明匯報馬謖不聽規勸的實情后,僅有“孔明喝退”四個字,別無它文。到京劇《斬馬謖》里,王平還挨了板子。藝術家得按藝術規律辦事,不能死守史學家劃定的框框。在舞臺上、小說里,敗歸時王平是出現在馬謖之先,先打王平,后斬馬謖,一打一殺,立即釀成了一種緊張嚴厲的舞臺氣氛,有利于渲染孔明此時此刻的盛怒、威嚴、氣概。倘若拘泥于史實便難以收到這種藝術效果。按史實,這次與馬謖一起問斬的還有將軍張修、李勝,受處罰的將軍有黃齊等。但不能統統把他們都搬上舞臺,小說藝術總離不開概括、集中、典型化等。

孔明所做的第三件事便是上表后主,自請“貶丞相之職”。他認為街亭戰敗,咎皆在己,“授任無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請自貶三等”,“?貶孔明為右將軍,行丞相事”。孔明對費?說:“兵敗師還,不曾奪得寸土,此吾之大罪也”。又說:“減兵省將明罰思過,較變通之道于將來!薄白越褚院螅T人有遠慮于國者,但勤攻吾之闕,責吾之短,則事可定,賊可滅,功可翹足而待矣!彼朴谧晕遗u,決不聞過是非,并要他人對己功過責短,沉痛檢討以往,策勵將來。進一步堅定滅賊興漢的決心。他的宏偉抱負、愿望、氣度構成他獨特的軍事家、政治家的光輝形象。他情真意切的自我反省,在藝術效果上自然也起彌責補過的作用。

肖旭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254224.html

相關閱讀:三國歷史上殺害關羽的幕后兇手居然是司馬懿?
三國演義中最為心狠手快的美女:孫翊的妻子徐氏!
張飛死因何在?手足相殘是真是假?
三國隨章侃 第十二章 兗州和徐州(三)曹操的危機
淺談袁術和孫家三代世交:孫吳崛起離不開袁術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