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三國鼎立是指哪三國 三國的皇帝分別是誰?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三國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三國鼎立,指東漢末年三國時期,魏、漢、吳三國,三分天下,成犄角對峙局面。

  三國時期魏國皇帝:曹操;三國時期漢朝皇帝:劉備;三國時期吳國皇帝:孫權。

  從公元220年起,在我國歷史上先后建立了曹魏、季漢、東吳三個國家,它們三分東漢州郡之地,各霸一方,稱王稱霸,互相對峙,這種政治局面稱為“三國鼎立”。

  歷史記載

  背景

  魏、蜀、吳三國鼎立期間,雖然兼并戰爭仍舊繼續進行,但是,由于三國的統治者為了鞏固和發展自己的勢力,都比較重視在社會生產的發展和社會秩序的安定。比起東漢末年那種無數軍閥割據的紛亂局面來,相對地說要好得多。實際上三國鼎立是中國遭受十幾年大破壞以后逐漸恢復統一的一個過渡階段,三國的統治者在本國內所采取的某些政治、經濟措施,如曹操的屯田和九品中正制的推行;季漢諸葛亮的“西和諸戎,南撫夷趙,外結孫權,內修政治”的策略;孫吳發展世家大族的統治政策等,客觀上對全國的統一都起著有益的作用,它們的產生和存在都是合理的。

  這其中貢獻最大的當數曹操。無論軍事還是文學,他都引領了這個時代的潮流。正是他的出現,使得原本復雜的三國局面變得更加異彩紛呈、撲朔迷離。

  三國鼎立時期戰爭三國的鼎立,也是三國間長期的、更復雜紛爭的開始。

  三國鼎立時期的戰略要地主要有淮南、荊州、漢中;茨、漢中分別為魏吳、魏漢的邊境地,而荊州為三國接壤,且當時各占一部,是爭奪最激烈的地區。曹操于荊州赤壁戰敗還北方后,成功地進行渭南之戰,全據關中,同時在譙(今安徽亳州)開辟水軍訓練基地。面對孫權、劉備兩個對手,采取東攻西守或西攻東守的方略,力避兩面作戰。先與孫權爭奪淮南之地,取得合肥之戰的勝利,遏制了孫權攻勢。后與劉備爭漢中不利,乃集中兵力,與孫、劉爭荊州。

  荊州爭奪

  魏、漢、吳三國爭奪荊州,引發了樊城、江陵、夷陵三次大戰。劉備進取巴蜀,激起孫權不滿。劉備奪取漢中,鎮守荊州的季漢名將關羽也率軍自江陵(今屬湖北荊沙)北上,圍攻襄陽、樊城(今襄樊)曹軍,更使曹魏震動。曹操采納司馬懿等人的計謀,進一步離間孫權、劉備,促成孫權遣軍襲取江陵,擊殺關羽,而曹魏坐收漁人之利。劉備企圖為關羽報仇,奪回荊州,不顧群臣反對,自統大軍攻吳。孫權求和不成,進一步與魏修好,命陸遜為大都督,率軍5萬拒漢軍,采取后退避銳、集中兵力、相機決戰的方略,于章武二年(222)火燒連營,大敗劉備,取得夷陵之戰的勝利。季漢因此國力大損,孫吳亦有北顧之憂,戰后雙方重修舊好以抗強魏,致三國又有較長時期的鼎立。

  曹魏促使吳、漢相互削弱,自身贏得休養生息的時機,國勢日益強盛。其間曹操病亡,曹丕稱帝,以魏代漢,籌謀南進。孫吳及時調整部署,轉而對付曹魏。憑借長江天險和相對強大的水軍,先是擊退魏軍三路進攻,繼又兩次迫退進至廣陵(今江蘇揚州境)的魏軍,使曹丕至死未能越長江一步。

  劉備托孤

  夷陵之戰后不久,劉備病亡,南中(約今云南、貴州及四川西南部)地區的漢、夷豪強勢力反漢。輔政的季漢丞相諸葛亮于建興三年(225)統兵分三路向南中進軍,以攻心為上,輔以攻戰,平定南中,加強了夷、漢間交往,促進了南中發展。季漢后方得以鞏固后,諸葛亮對內繼續發展經濟,精心治軍,不斷增強國力,對外加強聯吳,為北向攻魏創造條件。建興五年諸葛亮統10萬大軍北屯漢中,拉開攻魏之戰的序幕。不用部將出子午道(今陜西安康過秦嶺至西安)直攻長安(今西安西北)的建議,而實行先攻隴右、再取秦川(關中一帶)的謹慎方略。因次年馬謖失街亭(今甘肅天水東南,一說今張家川北),漢軍還漢中。后統軍數萬北圍陳倉(今陜西寶雞東),不能速決,糧盡而退。繼又數次與魏大將軍司馬懿等交戰,但直至十二年病亡,諸葛亮攻魏之戰未獲重大戰果。

  孫吳雖大破魏大司馬曹休于石亭(今安徽潛江境),遏制了曹魏攻勢,卻無力北進,乃一面抗魏,一面鞏固南方和向海上發展。黃龍二年(230),遣將衛溫等渡海至夷洲(今臺灣),獲數千人而還。后又兩次遣將航海至遼東,聯絡公孫淵,以牽制曹魏東北。魏明帝曹佰發兵攻討公孫淵失利后,于景初二年(238)改令太尉司馬懿征遼東,平定遼東、玄菟、樂浪、帶方等四郡。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273082.html

相關閱讀:淺談袁術和孫家三代世交:孫吳崛起離不開袁術
三國歷史上殺害關羽的幕后兇手居然是司馬懿?
三國隨章侃 第十二章 兗州和徐州(三)曹操的危機
三國演義中最為心狠手快的美女:孫翊的妻子徐氏!
張飛死因何在?手足相殘是真是假?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