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三國演義》地理錯誤研究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三國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三國演義》在地理描述方面有多種錯誤,對這些地理錯誤研究包括以下三方面:l地理錯誤分析:分析《三國演義》中各種地理錯誤;l地理錯誤原因分析:分析這些地理錯誤產生的原因;l深入研究:通過分析研究《三國演義》的地理錯誤,揭示作家創作過程中和作品流傳版本演化中的某些重大問題。《三國演義》地理錯誤主要有兩類:第一類是政區、地名錯誤等,第二類是地理方位和位置錯誤。本文主要探討第二類的地理方位和位置錯誤。在這類錯誤中,表面從故事情節看,似乎并沒有明顯的問題。但如果按照歷史地理仔細畫出地圖,就會發現地理方位和位置上有明顯的不合理之處。這些錯誤不畫出地圖,一般很不容易被發現,也很少有人對此進行深入、全面的研究。對《三國演義》地理描寫的總體評價有兩點。其一,《三國演義》地理描述總體上基本是正確的。《三國演義》雖然是歷史小說,但羅貫中在地理上也是非常認真、嚴肅的。大多數故事的地理方位并沒有錯誤,發生錯誤的地理只是少數。和歷史虛實問題的“七實三虛”一樣,《三國演義》的地理也基本是“七實三虛”。其二,《三國演義》在某些方面的地理錯誤也很嚴重。由于當時的條件所限,缺乏歷史地理知識,也沒有今天這樣很詳細的地圖,要作者對《三國演義》所描述的各個地點的地理都很了解,是不可能的。因此,當時作者創作中遇到地理問題,只有兩個解決辦法。一個是根據各種文獻,二是根據自己親身經歷的見聞。這兩種手段都有局限性,當時地理文獻缺乏,作者又無法游歷全部地點再創作。因此,在《三國演義》中發生各種地理錯誤就不足為奇了。地理研究中的課題定位在以下幾個方面。1、地理錯誤分布區域研究。從分析地理錯誤分布區域,到探討作者生活區域,再進一步探討是否可以從中分析羅貫中的籍貫。例如,通過繪制《三國演義》地圖,筆者發現,《三國演義》地理錯誤的分布是很有規律的,地理錯誤在各個省份分布并不平均。有些省份(如江蘇、浙江等)地理錯誤很少,但也有些省份(如山東、河南、陜西、甘肅等)又很多。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作者長期生活在江浙一帶,因此作者對江浙的地理比較熟悉,而對山東、河南、陜西、甘肅的地理不太熟悉。由此對羅貫中是東原(山東東平)人的說法提出疑問。2、成書過程研究。《三國演義》的地理錯誤和《三國演義》的成書一樣,有個復雜的演化過程。通過對地理錯誤的分析,可以深入探討《三國演義》的成書,探討《三國演義》作者是如何巧妙地利用各種素材,包括歷史史實,以及民間傳說、平話、戲曲、雜劇等,并加入自己的創作,綜合在一起,最后完成了這部構思宏偉的巨著。3、版本演化研究。通過《三國演義》不同版本地理錯誤的統計分析,探討《三國演義》版本演化過程。《三國演義》版本演化研究還有許多問題沒有解決,《三國演義》版本演化是非常復雜的問題,不可能只根據幾個線索、幾個例子,就對《三國演義》版本演化下結論。必須進行全面、多角度、多線索的分析。其中,《三國演義》各種版本在地理錯誤上的差異,也是分析版本演化的一個重要線索。[1]山東地理錯誤分析
《三國演義》中地理錯誤主要集中在山東、河南、甘肅、四川等地,下面逐一進行分析!度龂萘x》在山東發生的事件和地點、虛實及錯誤情況,見下表。此表只標明了事件的主要地點,省略了其中許多不太重要的地點。表19《三國演義》在山東發生的事件和地點、虛實及錯誤情況表(按照時間順序排列)序號事件年代山東地點虛實地理錯誤1袁紹、公孫瓚界橋大戰191平原、磐河史實+虛構磐河、界橋2曹操收“青州兵”192兗州、壽張、濟北史實3曹嵩之死193瑯琊、華縣、費縣、兗州、泰山史實4曹操伐陶謙193兗州、東阿、范縣、甄城史實5劉備救陶謙193兗州、東阿、范縣、甄城、青州、北海、平原虛構劉備救援6呂布破兗州194兗州、東阿、范縣、甄城史實7呂布濮陽破曹操194兗州、東阿、范縣、甄城、滕縣、泰山史實泰山8曹操濮陽大破呂布195兗州、東阿、范縣、甄城、定陶史實9袁術七路下徐州197瑯琊、沂都、碣石、浚山史實+部分地點虛構瑯琊、沂都、碣石、浚山10呂布攻劉備、夏侯?拔矢啖睛198濟北部分地點虛構濟北11曹操滅呂布198濟北部分地點虛構濟北12曹操徐州破劉備200青州、平原基本史實13倉亭之戰201青州基本史實14曹操破袁尚、袁譚,袁紹之死203青州基本史實為分析地理問題方便,本文論的地理問題均按照現在的行政區劃。本文的“山東”是指現在行政區劃的山東省。在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今日山東省包括青州的大部、兗州的大部、徐州的北部。而當時徐州的南部,即下邳、彭城(徐州)等地,今日屬于江蘇省,故不在本文論范圍之內。根據統計,《三國演義》在山東發生的大事件有十四次,主要集中在曹操消滅呂布的過程中。曹操消滅了呂布以后,山東境內基本沒有再發生大事件。這十四個事件中,有五次發生了地理錯誤。其余事件由于基本是復述歷史,基本沒有作者的再創作,因此也沒有發生較大的地理錯誤。下面分析其中比較明顯和主要的幾個地理錯誤。

(1)泰山的地理位置錯誤

《三國演義》(以下均指嘉靖元年本,不再注明)中《呂溫侯濮陽大戰》一則描寫曹操為報殺父仇,興兵討伐徐州陶謙,而呂布趁機奪取了兗州,曹操被迫從徐州回兵進攻兗州。按照《三國志》的描述,呂布如果東出占據東平,可卡住亢父、泰山路線,阻止曹操從徐州回師兗州。而呂布卻向西退守濮陽,結果使曹操得以先占甄城,再攻濮陽。關于曹操回師進軍路線,按照《資治通鑒》的描述,曹操是先下鄄城,再攻濮陽。而《三國演義》沒有描寫曹操回軍鄄城,而是過泰山直接進攻濮陽。[2]《三國演義》的描寫基本是根據《三國志》的記載,但與《三國志》不同之處在于,羅貫中在描述曹操經過泰山時,利用陳宮之口明確指出:
泰山在兗州“正南一百八十里”。這是完全錯誤的。從地圖上明顯看出,泰山是在兗州的東北面,而決不在其“正南一百八十里”。泰山是山東乃至全國最重要的名山,幾乎無人不曉。兗州是山東境內非常重要的一州。作為一個對歷史和地理都很熟悉的大作家,羅貫中竟然搞錯了解泰山和兗州的位置,說明他對山東的地理很不了解。《三國演義》中除曹操進攻呂布時出現泰山外,還有四處出現泰山。有一例由于《三國演義》完全是復述陳壽《三國志?魏書?武帝紀》,正確地指出,泰山在瑯琊郡附近,所以沒有發生錯誤。有三例中的情節不見于史書,故為作者創作。這三例中,作者雖然沒有像前例那樣,明確說明泰山在兗州“正南一百八十里”,但從描寫中可看出,作者是認為泰山在小沛、徐州、蕭關附近。這三例對泰山位置的描述,與前面所說的泰山在兗州“正南一百八十里”很接近,即作者認為泰山在徐州附近。而泰山實際在徐州以北五百里,接近前一例中的瑯琊郡。由這三例充分說明,作者確實完全不了解泰山的具體位置。(2)沂都、浚山、碣石三地位置不明《三國演義》描寫了袁術曾七路下徐州進攻呂布,據《后漢書》和《資治通鑒》記載,袁術確實曾分七道攻下邳,但沒有說明是哪七路,如何分兵。而《三國演義》作者要描述這次戰役,就不能簡單地只說“袁術分兵七路”進攻呂布,還必須說明這七路兵的攻擊地點。為此,作者編造了七個地點,分別是徐州、下邳、小沛、瑯琊、沂都、碣石、浚山。由于作者不熟悉山東地理,有幾路還比較正確,但有幾路由于是作者編造出來的,結果出現了錯誤。第一個錯誤出現在瑯琊、沂都、碣石、浚山四個地點。袁術七路進攻的主要目標當然是被呂布所占據的下邳、小沛、徐州三地。但為清楚地說明這七路兵,除這三個地點外,作者還必須另外增加四個地點。由于作者不了解山東地理,結果錯誤地加入了瑯琊、沂都、碣石、浚山四個地點。下邳、小沛、徐州:當時確實為呂布所占,這三個地點在《三國演義》中故事很多,方位沒有大問題。瑯琊:按照歷史地理,其在下邳、小沛、徐州三個地點東北方向數百里。但作者錯誤認為瑯琊在徐州附近,說明作者不清楚瑯琊的具體地理位置。沂都:東漢、三國時期無“沂都”。但東漢時期徐州瑯琊郡有臨沂縣,在瑯琊西北方向不遠!度龂萘x》中幾次將瑯琊、沂都連在一起。這都說明作者認為沂都在瑯琊附近,因此“沂都”可能就是臨沂。[3]浚山:東漢、三國時期無“浚山”?赡苁强K浇剑K闯鼋裆綎|費縣,于臨沂匯于沂河。由此可見,沂都、浚山都在瑯琊、臨沂附近。[4]碣石:曹操《觀滄!吩姟皷|臨碣石”中提到“碣石”。但這里曹操所到的碣石在河北,而袁術七路下徐州不可能進攻到河北。在山東出現“碣石”的原因可能有兩個。一個原因是,作者對山東地理不熟悉,無法再編造出第七個地名,只好“明知故犯”,將碣石從河北移到山東來。另一個原因可能是,作者完全不了解河北和山東的地理,誤以為河北的碣石就在山東。無論哪個原因,都說明作者不了解山東地理。將以上七個地點的地理位置畫出地圖,就可以發現,袁術從淮南壽春進攻呂布據守的下邳、小沛、徐州,是從西南向東北進攻。下邳、小沛、徐州為一線,而瑯琊、沂都、碣石、浚山四地點均在下邳、小沛、徐州背后的東北數百里以外。也就是說,袁軍不可能越過下邳、小沛、徐州一線,去進攻三地背后的瑯琊、沂都、碣石、浚山四地。地理錯誤的根本原因在于,作者錯誤認為瑯琊、沂都、碣石、浚山四地就在徐州附近,明顯是搞錯了瑯琊等地的地理位置。[5]第二個錯誤在于,上述七路目標地點的相對位置,與《三國演義》仔細描述的袁術進軍明顯矛盾。根據《三國演義》索描述的袁術進軍排列,這幾個目標城市從左(西)到右(東)的排列位置為:下邳、小沛、徐州。也就是說,按照《三國演義》的描述,小沛在下邳和徐州之間,但實際是徐州(彭城)在小沛和下邳之間。因此《三國演義》所描述的這三個地點的相對位置也是錯誤的。造成以上錯誤的原因可能是:作者完全不熟悉這一帶的山東地理,對徐州、下邳、小沛比較熟悉,對徐州以北的地理不熟悉。為符合“七路下徐州”,作者只好編造出“沂都、浚山、碣石”三個地名。其中“沂都、浚山”兩個地名可能是從“臨沂、?h”演化而來。而“碣石”可能是作者有意或無意將河北的碣石搬到了山東來。(3)濟北位置不合理《三國演義》描寫曹操進軍消滅呂布,夏侯?作為先鋒,中箭受傷后退到濟北!度龂?夏候?傳》中關于夏候?傷左目的描寫很簡單,沒有具體地點,《三國演義》中《夏候?拔矢啖睛》一則中描寫比較詳細。曹操起兵攻呂布,先派夏侯?進攻據守小沛的高順,夏侯?失利,拔矢啖睛,然后“退去
濟北下寨!焙蟛懿倨鸨,后曹“軍行至濟北,夏侯淵等迎接操入寨!睆牡貓D看,濟北在小沛以北近400里之遠,夏侯?攻高順失利,就一下退到如此之遠,很不合理,完全不可能。[6]這表明作者完全不了解濟北的地理位置,他認為濟北就在小沛附近,因此發生如此明顯的地理錯誤。(4)磐河與界橋關系錯誤《三國演義》中《趙子龍磐河大戰》中描述了袁紹與公孫瓚在磐河,以及磐河上的界橋大戰。這一段故事基本來源于《三國志》的《袁紹傳》和《公孫瓚傳》。按照史書描述,公孫瓚之弟公孫越戰死,公孫瓚移怨于袁紹,因此出軍屯磐河。袁紹遂出兵攻公孫瓚,雙方大戰于界橋,公孫瓚大敗。磐河發源于今山東平原,從西南流向東北,流經樂陵入渤海。磐河的流域基本在今山東境內,而界橋在磐河的西偏南約300里,在今河北境內。界橋決不在磐河之上,而是在清河之上。[7]無論《三國志》還是《后漢書》都沒有明確說明界橋和磐河的關系,沒有說明界橋是否就在磐河之上。按照歷史,公孫瓚是先屯兵在磐河,然后與袁紹大戰于界橋。按照《三國志》的描述,公孫瓚是先屯軍磐河,然后袁紹出兵攻公孫瓚,雙方大戰于界橋。而按照《三國演義》的描述,界橋是在磐河之上,雙方是在界橋大戰。羅貫中發生這個錯誤的原因可能是他沒有仔細閱讀《三國志》,又不了解當地的地理,所以想當然地認為,“橋”就應該在“河”上。因此就認為,界橋就在磐河之上。這里,羅貫中在山東境內又犯了一個地理錯誤。山東的地理錯誤與羅貫中籍貫的東原(東平)說綜合以上《三國演義》發生在山東地理錯誤的地點,除界橋在河北之外,其他地點:泰山、沂都、碣石、浚山、瑯琊、濟北、磐河,都集中在今山東的北部和東部,而且與羅貫中的籍貫東平不遠[8]。這些錯誤如此集中,說明這些錯誤決不是巧合。由此可以認為:羅貫中對山東這一帶的地理肯定不熟悉,如果羅貫中是東原(即東平)人,他不應該產生如此之多的地理錯誤。因此,有理由懷疑羅貫中是東原(東平)人的觀點?赡苓有人會有不同意見,對于《三國演義》在山東諸多的地理錯誤,有人提出另外一種解釋,這種觀點認為:羅貫中確實是東平人,但由于他長期生活于江浙一帶,但對山東的地理完全不熟悉,因此才產生了這一系列地理錯誤。但筆者認為這種可能性是很小的。古人對祖籍都很重視,如果羅貫中確實是東原(山東東平)人,但他又沒有去過山東,那他確實可能不了解沂都、碣石、浚山、瑯琊、濟北、磐河。但他作為創作出《三國演義》這樣出色的長篇歷史演義小說,竟然不了解泰山這樣的名山的位置,這種解釋很難另人信服。
江浙皖的地理錯誤與羅貫中籍貫的浙江錢塘說另外,還有人認為羅貫中是浙江人。如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余》稱“錢塘羅貫中”,傅惜華《明代雜劇全目》稱“羅本,字貫中,……浙江錢塘人,或云越人”,郎瑛《七修類稿》稱“杭人羅本貫中”。另外,還有人根據《門人祭寶峰先生文》,認為羅貫中是浙江慈溪人。分析《三國演義》對江蘇、浙江發生事件的描寫,如孫策下江東等,在江蘇、浙江幾乎沒有大錯誤。由此判斷,羅貫中對于江蘇、浙江可能比較熟悉,這也恰恰也符合羅貫中是浙江人的論點,或支持他曾長期生活在浙江、江蘇的說法。河南地理錯誤作為中原腹地的河南也發生了更多處重大錯誤,這說明作者很不熟悉河南地理。表20《三國演義》河南地理錯誤序號地點故事地理錯誤1中牟陳宮捉放曹中牟、成皋方位與故事矛盾2成皋曹操殺呂伯奢3梁縣東孫堅戰華雄汜水關、梁縣東位置不對4汜水關關羽斬華雄5滎陽曹操被徐榮擊敗滎陽、洛陽位置與故事矛盾6虎牢關關羽斬華雄、三英戰呂布汜水關、虎牢關實際為同一關口7許昌?河北關羽過五關斬六將從許昌到河北,關羽路線不合理8南陽、穰城賈詡計敗曹操南陽、穰城位置混亂(1)中牟陳宮義釋曹操和成皋曹操殺呂伯奢在中牟陳宮義釋曹操和在成皋曹操殺呂伯奢,是《三國演義》中重大事件,但《三國演義》的描寫在地理上有重大錯誤。曹操謀刺董卓失敗后倉皇出逃,直奔故鄉譙縣。從地理看,應先路過成皋,到中牟,再奔譙縣。而《三國演義》中卻寫成:曹操先到中牟,陳宮義釋曹操,二人奔譙縣,路過成皋,曹操殺呂伯奢。畫出地圖后就可以明顯看出其中的地理錯誤。曹操從洛陽出發去譙縣,是向東行。到中牟獲釋后,去譙縣(或陳留,其父已避禍到陳留),都應該繼續向東行。而《三國演義》描寫,曹操與陳宮從中牟掉轉180度,反向西行,走到成皋,殺呂伯奢后,再次掉轉180度,向東行,到陳留。這樣出現了二次莫名其妙的180度掉轉,走了奇怪的“之”字。據歷史記載:“中牟曹操獲釋”和“成皋曹操殺呂伯奢”,本是二件事,又剛好分別記載于不同的史書。中牟曹操獲釋記載于《三國志?魏書?武帝紀》,但義釋曹操的是某“亭長”,而不是陳宮,而且從歷史記載分析,也不可能是陳宮。曹操“得解”后就回到陳留,未言路過成皋,更未言曹操殺呂伯奢。而曹操殺呂伯奢記載于裴松之注,轉載其他史書,包括王沈的《魏書》、郭頒的《世語》和孫盛的《雜記》,但可惜這些記載中沒有明確記載曹操殺呂伯奢的具體地點,也均未提到中牟曹操獲釋。

這個錯誤的原因在于,作者錯誤以為殺呂伯奢地點成皋是在中牟之東,導致出現地理上的錯誤。地理錯誤的根本原因,可能是作者對中牟、成皋地理缺乏了解,搞錯了成皋的地理位置。
(2)孫堅戰華雄

《三國演義》描寫的十八路諸侯討董卓中有許多精彩的故事,如三英戰呂布等,但許多精彩的故事實際都是作者虛構的。歷史上并沒有十八路諸侯,只有十四路,其中公孫瓚、孔融、馬騰、陶謙等四人其實沒有參與討董卓。歷史上只有孫堅和曹操二路出兵與董卓作戰,而《三國演義》對這二路作戰的描述也有重大地理錯誤!度龂萘x》描寫孫堅對董卓軍的作戰有重大地理錯誤!度龂萘x》描寫,孫堅先在汜水關戰董卓軍,程普殺胡軫。華雄退到關上。孫堅屯兵梁東。華雄趁夜下關偷襲孫堅,殺祖茂,大破孫堅。歷史上孫堅確實進兵到梁東,大戰董卓軍,孫堅讓祖茂換戴其帽,才得以脫身。孫堅再在陽人殺死華雄!度龂萘x》為遵從歷史,寫孫堅屯兵梁東,與祖茂換帽。然后,又再返回汜水關,被關羽所殺。情節上似乎沒有大問題,但實際畫出地圖,就會發現其中有重大地理錯誤!度龂萘x》作者的地理錯誤在于,作者認為孫堅屯兵的梁東就在汜水關下。但實際然梁東在汜水關西南百里以外。這是《三國演義》出現錯誤的原因。如果嚴格按照《三國演義》描寫畫出地圖,孫堅首戰獲勝后,莫名其妙地退到百里之外的梁東屯兵。而華雄也從汜水關,追擊到梁東,殺祖茂。又返回汜水關,被關羽所殺。

《三國演義》之出現這一系列地理上矛盾的事件,是由于作者既想遵從歷史,又編造了一些新的故事情節。但作者又不了解當地地理,導致二者之間發生地理錯誤。

(3)汜水關和虎牢關虎牢關,又名汜水關,這兩個關口實際是一個關口。為何在《三國演義》被分為兩個關呢?這是因為故事情節的需要。羅貫中在十八路諸侯討董卓中虛構了“斬華雄”和“戰呂布”兩個故事,而兩場戰役不可能發生在一個地點,所以只好將本來的一個關口變成了兩個。(4)曹操滎陽戰徐榮《三國演義》描寫曹操追擊董卓,在滎陽被徐榮擊敗也有重大地理錯誤。歷史上曹操確實在滎陽被徐榮擊敗,但這是在董卓撤出洛陽之前!度龂萘x》如實記載了“徐榮擊敗曹操”事件,沒有改變地點,但作者搞錯了滎陽和洛陽的位置,又改變了時間。這二個錯誤造成地理上無法解釋的矛盾。按照《三國演義》的描述,曹操在董卓西遷之后去追擊。董卓西遷行至滎陽,布置徐榮阻擊曹操。按照《三國演義》的描述,滎陽應該在洛陽之西,而實際滎陽是在洛陽之東。由于地理上無法改變這個錯誤,造成地圖上明顯的不合理。

(4)關羽過五關斬六將

《三國演義》嘉靖元年本中第五十四則“關云長五關斬將”中描寫,關羽降曹后斬顏良、誅文丑,立了兩大功勞報答曹操,后得到劉備的書信,就掛印封金,拜書告辭,千里迢迢地去投奔劉備。一路過五關斬六將:東嶺關斬孔秀,洛陽斬孟坦、韓福,沂水關斬卞喜,滎陽斬王植,滑州黃河渡口斬秦琪。關羽離開曹操的具體時間及所走的路線,史書上并無記載。但可以肯定,他是不會走過小說所列的那五關的。當時,曹操的大本營在今河南中部的許昌一帶,袁紹控制的北方黃河渡口基本在其正北方,直線距離不過400華里左右,而且其間地勢平坦,并無高山大關。關羽如從許昌出發,可謂一馬平川。但關羽所過五關,地理位置非常古怪。第一關東嶺關。此關究竟位于何處,無人能夠查考。為與第二關洛陽銜接,假設此關位于許昌西北方。第二關洛陽,在許昌西北二三百里處,即在東嶺關的西北。關羽過東嶺關后,繼續向西北,直奔黃河,到洛陽。第三關沂水關。嘉靖本、黃正甫本為“沂水關”,而其他絕大多數版本均為“汜水關”!耙仕睉獮椤般崴敝`。關羽過洛陽后,立即折向東,經過汜水關。第四關滎陽。在汜水之東,關羽繼續向東。第五關滑州、黃河渡口;菰阢崴畺|,方位不錯,黃河渡口在三國時為白馬,即前不久關羽斬顏良處。據《三國志》中的《武帝紀》及《關羽傳》,公元200年二月,曹操在白馬、延津兩戰獲勝后,便退守官渡,與前進到陽武一線的袁紹大軍對峙,兩軍相持不過幾十華里。就在這時,關羽逃離曹營,去袁紹軍中投歸劉備了。在兩軍相距不過幾十里路的情況下,關羽怎么會自討苦吃,向西繞上這么一個千里大圈呢?造成這種地理失誤的原因,并不是羅貫中因為缺乏實地考察,在地理方位上犯了錯誤,而是《三國演義》作者不得已而為之。關羽過五關的故事來源于民間傳說,而早期三國故事的說書人不清楚,當時曹操已經以許昌為臨時首都,而還以為曹操仍在長安。因此元代《三國志平話》里將關羽辭曹的起點寫成為長安。并按照長安城外的灞陵橋,虛構了“灞陵挑袍”。這樣關羽從長安出發,一路東行,過洛陽、汜水關、滎陽、黃河渡口,地理完全合理,沒有任何錯誤。羅貫中在寫《三國演義》時,發現了關羽從長安出發是個明顯的錯誤,就按照歷史,將關羽辭曹的起點從長安改成許昌,但仍然保留了“灞陵挑袍”的故事,導致許昌的“八里橋”演變成“灞陵橋”。羅貫中雖然改變了關羽的出發地點,但由于保留了過五關的故事,而又無法改變關羽的出行路線,仍保留了洛陽、汜水關、滎陽、黃河渡口這四個關口,這樣導致關羽就莫名其妙地轉了一個大圈子,F在登封市東南35公里處與禹州市交界的王村鄉有“東嶺關”,傳說這就是關羽斬孔秀之地。這里恰是許昌到洛陽的中點,但沒有任何三國遺跡。查遍各種《歷史地名大詞典》,均沒有“東嶺關”這個地名,這充分說明“東嶺關”完全是羅貫中虛構的。由“東嶺關”往西北,關羽在洛陽關殺了守將孟坦、韓福,又拐了個90度大彎,東行到了汜水關,其實這里就是“三英戰呂布”虎牢關的別名,斬了卞喜。再繼續東行,在滎陽殺守將王植。然后經過曾經斬顏良的滑州(白馬)關,最后在黃河渡口殺了秦琪,最后渡過黃河。這樣,關羽“過五關斬六將”的地理錯誤很可能是羅貫中“明知故犯”,他明知這樣描寫有重大地理錯誤,但他舍不得放棄“過五關斬六將”這樣出色的故事,而從許昌向北,又無法編造出另外五個關口。因此只好保留了洛陽、汜水關、滎陽、黃河渡口這四個關口。而為了銜接許昌和洛陽,作者又在許昌和洛陽之間,編造出一個“東嶺關”。而“過五關斬六將”原型故事中的第一關,很可能是潼關,或函谷關,這都是陜西、河南之間的重要關口,而羅貫中將其改變為了“東嶺關”。
赤壁之戰中的地理錯誤《三國演義》描寫的赤壁之戰也有重大地理錯誤!度龂萘x》敘述赤壁之戰實際分二段,第一段是三江口之戰,第二段是赤壁、烏林之戰。但《三國演義》敘述戰事地點并未改變,這樣按照《三國演義》的敘述,三江口與赤壁應該是同一地點。赤壁在地理上在何處有多種說法:1)黃崗赤壁:以蘇軾“赤壁賦”出名;2)嘉魚赤壁;3)蒲圻赤壁。這三種說法中,目前比較一致的看法是赤壁之戰發生在蒲圻。長江沿岸有三個“三江口”,一個在今湖北黃崗西,一在今湖北鄂城西,一在今湖南岳陽北。如果三江口在黃崗,則《三國演義》所記述的二段亦可以看作,第一段是黃崗赤壁之戰,第二段是蒲圻赤壁之戰。但歷史上赤壁之戰只有第二段的赤壁、烏林之戰,并沒有第一段的三江口之戰。赤壁之戰曹操曾橫槊賦詩稱:“東視柴桑,西觀夏口,南望樊山,北覷烏林”,這是矛盾的敘述。從前三句看,赤壁在柴桑之西、夏口之東,應該是黃崗赤壁。但按照第四句,對面是烏林,則應為蒲圻赤壁。另外,赤壁之戰中,劉備屯兵在樊口。按照《三國演義》的描寫,樊口就在赤壁附近,這也是錯誤的。從以上描寫可以看出,《三國演義》對赤壁之戰的地理描寫有一系列的地理錯誤,作者搞混了黃崗赤壁和蒲圻赤壁。如果想按照《三國演義》的描寫,赤壁之戰的地點應在黃崗,其中三江口、樊口、夏口的位置都與歷史地理不符。造成這個錯誤的原因很可能是,蘇軾的《赤壁賦》及歷史上許多作家都認定赤壁之戰發生在黃崗,而《三國演義》作者不熟悉赤壁之戰的歷史地理,也沿襲了黃崗赤壁的說法,導致《三國演義》描寫的赤壁之戰中發生一系列地理錯誤。四川地理錯誤分析根據統計,《三國演義》在四川發生的大事件主要集中在劉備入蜀、諸葛亮北伐和魏滅蜀的過程中。在其他時期,四川境內基本沒有再發生大事件。而這些事件中,在劉備入蜀和諸葛亮北伐中發生了以下幾處地理錯誤。(1)劉備入川中的涪水關和白水關之誤按照《三國演義》的描述,劉備入川會見劉璋后,北赴葭萌關,劉璋派“白水都督”楊懷、高沛把守“涪水關”,“以防玄德兵變”。后劉備聽從龐統之計,回軍涪江,擒殺楊懷、高沛,占據涪城。而按照《三國志》、《資治通鑒》的描述,白水軍督楊懷、高沛把守的是“白水關”,不是“涪水關”。劉備是在白水關擒殺楊懷、高沛,之后才占據涪城。作者在這里混淆了“白水關”,和“涪水關”,即混淆了“白水”與“涪水”。“涪水”和“白水”是今嘉陵江的兩個支流,涪水關和白水關分別是涪水和白水流經的兩個不同的城鎮。楊懷、高沛后確實是占據白水關并被殺,而不是占據涪水關,阻擋劉備而被殺。羅貫中錯誤描寫成“楊懷、高沛占據涪水關,阻擋劉備而被殺”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兩種。

第一種:羅貫中沒有仔細閱讀史書,又不了解四川地理,羅貫中是無意中犯的錯誤。第二種:羅貫中“明知故犯”,故意為之。羅貫中也可能明知史書中,楊懷、高沛確是占據白水關,以防備張魯。但為故事情節通順,故意改動為“楊懷、高沛占據涪水關阻擋劉備”。因為從故事情節發展來看,劉備、劉璋涪城聚會后,劉備北上葭萌關防張魯,劉璋派楊懷、高沛占據涪水關,以防備劉備南下,也完全合乎情理。

(2)龐統之死、雒城之戰、諸葛亮入川的順序《三國演義》描寫劉備入川奪取益州與史書相比,事件的先后順序有很大的差異!度龂萘x》的描述:歷史史實:---------------------------1、龐統身亡1、劉備擒殺張任2、諸葛亮入川2、諸葛亮入川3、諸葛亮擒殺張任3、張飛、趙云分兵4、張飛、趙云分兵4、龐統身亡5、進攻成都5、進攻成都l龐統之死:龐統確實是在雒城之戰中流矢身亡,但時間是在擒殺張任、諸葛亮入川之后,《三國演義》完全顛倒了龐統之死、擒殺張任和諸葛亮入川的順序。另外,《三國演義》描述龐統死于“落鳳坡”的地名也是虛構的。l諸葛亮入川:按照《三國演義》的描述,諸葛亮是由于劉備久攻雒城不克,應劉備之招入川的。而歷史上,諸葛亮實際是在龐統身死之前就已率兵入川,并非是《三國演義》所描述的,是因為龐統身死才入川。l圍困雒城、雁橋破張任、擒殺張任:按照《三國演義》的描述,這些事件都是諸葛亮所指揮的。但按照歷史,這次戰役都是劉備和龐統所指揮,沒有史書記載諸葛亮參與和指揮了此次戰役。l趙云、張飛分兵:按照《三國演義》的描述,諸葛亮擒殺張任,攻克雒城后,分兵張飛、趙云分占四川各地。但歷史上諸葛亮分兵張飛、趙云,是在攻克雒城之前,即入川占據江州,還未進攻雒城之時。而不是《三國演義》所描述的,是在攻雒城之后。歷史上諸葛亮也并未參加和指揮雒城之戰!度龂萘x》作者應該很清楚史書所記載的歷史史實,羅貫中之所以做這樣的修改,完全是出于人物塑造的需要。為突出《三國演義》的主要人物諸葛亮的形象,將龐統身死改在諸葛亮入川之前,將擒殺張任、攻克雒城的指揮者從劉備、龐統改變成諸葛亮,這種為突出主要人物而移花接木的手法,在《三國演義》中屢見不鮮。但這些修改,對這段歷史沒有太大和根本性的改變,作為文學作品,修改歷史也無可厚非。(3)雒城之戰、綿竹之戰的順序《三國演義》嘉靖元年本第一百二十七則《孔明定計捉張任》至一百三十則《劉玄德平定益州》描述,雒城之戰后,劉備進行了綿竹之戰,最后攻克成都。表21劉備葭萌關起兵后進軍成都的路線
123456三國演義葭萌關涪城雒城綿竹成都史書葭萌關白水關涪城綿竹雒城成都從上表可以清楚看出,劉備葭萌關起兵后進軍成都的路線,《三國演義》與史書的差異主要有兩點:(1)白水關問題,前面已經詳細分析過。(2)雒城、綿竹順序顛倒問題。按照《三國演義》描述,先有雒城之戰,后有綿竹之戰。而歷史實際是,先有綿竹之戰,后有雒城之戰。從地理位置看,綿竹在雒城的東北,所以先有綿竹之戰、后有雒城之戰是合理和正確的。為何出現這樣的地理錯誤?在《三國志》和《資治通鑒》都敘述得非常清楚,《三國演義》作者對《三國志》和《資治通鑒》讀得非常仔細、認真,為何還會發生這樣的錯誤?仔細分析《三國演義》的地理錯誤,有以下三種可能。1、作者為故事需要而做的“明知故犯”,明知地理有錯誤,而仍為之。這類例子在《三國演義》中曾經出現。但從劉備進軍成都的過程看,這種可能性不存在,作者完全沒有必要將雒城、綿竹順序顛倒。2、故事并非來源于史書,也不來源于作者創作,而是來源其他渠道,如民間傳說、平話等。作者雖發現錯誤,但無法改變,只好將錯就錯。但從劉備進軍成都的過程看,不是這種原因。3、作者不了解四川地理所至。從其他地理錯誤看,完全可能,在其他解釋都不成立的情況下,這是唯一的解釋。但為何作者不相信史書的描述,硬要顛倒綿竹、雒城之戰的順序?對此還很難解釋。(4)劍閣問題。

劍閣是《三國演義》四川地理錯誤中非常嚴重的地理錯誤。劍閣川北門戶,號稱“蜀北屏障、秦川咽喉”,是從漢中南下四川平原,和從四川平原北上漢中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劍閣在《三國演義》中有三個名稱:劍閣、劍門關和劍關,劍閣在三國蜀漢時期屬于梓潼郡漢德縣。而劍門關和劍關實際是同一個關隘,在劍閣之北60里。

仔細分析劍閣在《三國演義》中的出現,可以發現,劍閣(劍門關、劍關)主要出現在以下兩個部分,諸葛亮六出祁山和姜維三伐中原之后到魏滅蜀。在第一部分中劍閣地理錯誤非常嚴重,而在第二部分中劍閣地理錯誤很少,基本正確。《三國演義》諸葛亮六出祁山中對于劍閣的描述是不統一的,這在《三國演義》的地理描述中是非常少見的。大部分例子都說明,羅貫中是認定:劍閣是在漢中與祁山之間。但實際劍閣是在漢中與四川平原之間,在漢中西南。作者完全搞錯了劍閣的地理位置。劍閣的地理錯誤的產生原因完全是作者不了解劍閣的地理位置所至,在六出祁山中的地理錯誤百出,劍閣錯誤就不足為奇了。導致這些錯誤的根本原因也很明顯,劍閣本來是漢中盆地與四川平原之間的交通要道,而《三國演義》作者錯誤地認為,劍閣是漢中盆地與關中平原(或隴右高原)之間的交通要道。由于《三國演義》作者這個地理錯誤,導致上述一系列的錯誤描述!度龂萘x》在姜維三伐中原之后到魏滅蜀,還出現了24次劍閣,但地理位置基本都沒有發生錯誤。這可能是由于在魏滅蜀的過程中,由于主要人物已經故去,作者基本是在復述歷史,所有有關劍閣的敘述都基本是來源于各種史書,只是改寫史書,基本沒有作者的再創作,所以也就沒有發生地理錯誤。但為何前后兩部分(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三伐中原之后到魏滅蜀),前面地理錯誤嚴重,而后面又不錯,僅用復述歷史解釋似乎還不夠透徹!度龂萘x》在四川發生的地理錯誤在《三國演義》的地理錯誤中,并不突出,主要發生在劉備入蜀中。和其他地點的地理錯誤一樣,其原因在于,這個時期還是《三國演義》描寫的重點,主要故事和人物(如諸葛亮、劉備)還很突出,作者為使主要人物更鮮明,除可選用的歷史素材外,還需要進行補充歷史素材的不足,進行創作和發揮,而作者地理知識有限,這樣就很容易出現地理錯誤。
《三國演義》最大的地理錯誤??諸葛亮六出祁山《三國演義》在地理上錯誤最突出的是諸葛亮六出祁山。表21諸葛亮六出祁山序號時間諸葛亮作戰作戰地點主要戰役與史實相符虛構歷史小說歷史小說1228春北伐北伐祁山祁山街亭之戰以趙云為疑兵南安、安定降蜀張?出兵街亭馬謖失街亭趙云在箕谷被曹真擊敗諸葛亮斬馬謖斬韓德大破夏侯?罵死王朗破羌兵空城計2228八月北伐北伐陳倉陳倉祁山陳倉攻城戰諸葛亮無法奪取陳倉諸葛亮糧盡退軍王雙追擊被殺祁山破曹真3229北伐北伐武都陰平武都陰平祁山奪取武都陰平諸葛亮奪取建威郭淮退軍諸葛亮占據武都、陰平祁山大破司馬懿4230防守北伐漢中陳倉漢中陳倉祁山雨中防守戰曹真從斜谷子午谷出兵司馬懿從西城出兵曹真、司馬懿遇雨退軍祁山氣死曹真祁山斗陣破司馬懿5231北伐北伐祁山木門祁山木門上?割麥射死張?諸葛亮兵發祁山諸葛亮到上?割麥李嚴運糧失誤諸葛亮退軍張?在木門被射死擊敗雍、涼軍6234北伐北伐五丈原五丈原祁山病逝五丈原諸葛亮出兵五丈原諸葛亮攻北原受阻諸葛亮聯絡孫權攻魏司馬懿堅守不出戰諸葛亮病逝五丈原魏延燒毀棧道,攔截魏延兵敗被馬岱追殺諸葛亮退回祁山諸葛亮造木牛流馬上方谷火燒司馬懿《三國演義》描述諸葛亮曾六次在祁山作戰,歷史上諸葛亮確實曾六次對魏作戰。但這六次作戰中,第四次是魏軍進攻,諸葛亮主要是防守,所以諸葛亮實際只有五次北伐,不能說六次北伐。而諸葛亮五次北伐中,實際只有二次在祁山作戰,即第一次和第五次,其他四次(第二、三、四、六次)并未到達祁山。在二次祁山戰役中,第一次是馬謖失街亭,第五次是諸葛亮在上?割麥。這二次戰役地理錯誤相對其他四次,錯誤較少。六次對魏作戰中,其他四次實際未到達祁山。第二次諸葛亮攻陳倉未果。第三次諸葛亮奪取武都、陰平二郡。第四次曹真、司馬懿、張?進攻,諸葛亮防守。第六次諸葛亮出兵五丈原。這四次本未到達祁山,作者為湊六出祁山,硬在每次作戰中都增加祁山作戰。加之作者又搞錯了祁山和斜谷地理位置,導致地理上出現一系列錯誤和混亂。所以,六出祁山的地理錯誤都發生在作者所增加的祁山作戰中。歷史上諸葛亮六次北伐其中四次并未到祁山,但《三國演義》為保持“六出祁山”,讓諸葛亮六次北伐都到達祁山,就硬增加了在祁山的一些戰斗。這樣導致諸葛亮不合理地往返奔走,導致地理非;靵y。《三國演義》在陜西、甘肅的錯誤非常嚴重,許多錯誤都是影響故事情節的重大錯誤。產生這些錯誤的原因,可能是由于陜西、甘肅離中原比較遠,作者不熟悉。

張志和先生近年來發表很多關于《三國演義》作者、成書年代和版本演化的文章,都收入其論文集《透視〈三國演義〉三大疑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作者在其中一些文章中,通過分析《三國演義》中的幾個地理錯誤(關羽過五關斬六將,長安、許昌等),進而探討《三國演義》的成書過程和版本演化。作者利用地理錯誤分析研究《三國演義》成書過程和版本演化的思路是正確的,對《三國演義》成書過程和版本研究也很有參考價值。但作者最后得出“黃正甫本是《三國演義》最早版本”的結論卻是完全錯誤的。陳翔華先生已經著文詳細分析了黃正甫本不可能是《三國演義》最早版本。而導致張志和判斷錯誤的一個根本原因是,作者進行這一系列研究時,根本沒有看到《三國演義》志傳系列中目前已知的最早刻本葉逢春本。作者所舉出的地理錯誤(以及其他許多例證)實際葉逢春本都有,而葉逢春本的刊刻年代遠遠早于黃正甫本。[2]參見臺灣“三軍大學”編著《中國歷代戰爭史》第四冊附圖四?一三八。譚其鑲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二冊》(1982年)第44-46頁。[4]關于沂都、碣石、浚山三個地點,可參看沈伯俊、譚良嘯編著《三國演義辭典》第347頁。關于浚山,有二個說法!度龂萘x辭典》稱其在臨沂附近。而韓湘亭編著《歷代郡縣地名考》(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年)第602頁稱在今江蘇宿遷縣東南有“?h”,譚其鑲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二冊》(1982年)標注該地為“?縣”。從《三國演義》描述看,《三國演義辭典》關于浚山(以及沂都、碣石)的說法比較合理。[5]譚其鑲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二冊》(1982年)第44-46頁。譚其鑲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二冊》(1982年)第44-46頁。譚其鑲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1982年)第47-48頁冀州刺史部中畫出了磐河,即從冀州平原縣流向東北,流經樂陵入海,但圖中并沒有標注出“磐河”字樣。另外可參見《三國志辭典》(山東教育出版社)第600頁“磐河”,《后漢書辭典》(山東教育出版社)第571頁“?河”,《歷代郡縣地名考》(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年)第1009頁。有關磐河的地理位置得到張靖龍和李金泉指教,特此致謝。譚其鑲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二冊》(1982年)第44-46頁。周文業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274673.html

相關閱讀:淺談袁術和孫家三代世交:孫吳崛起離不開袁術
張飛死因何在?手足相殘是真是假?
三國演義中最為心狠手快的美女:孫翊的妻子徐氏!
三國隨章侃 第十二章 兗州和徐州(三)曹操的危機
三國歷史上殺害關羽的幕后兇手居然是司馬懿?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