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地理錯誤主要集中在山東、河南、甘肅、四川等地,下面逐一進行分析!度龂萘x》在山東發生的事件和地點、虛實及錯誤情況,見下表。此表只標明了事件的主要地點,省略了其中許多不太重要的地點。表19《三國演義》在山東發生的事件和地點、虛實及錯誤情況表(按照時間順序排列)序號事件年代山東地點虛實地理錯誤1袁紹、公孫瓚界橋大戰191平原、磐河史實+虛構磐河、界橋2曹操收“青州兵”192兗州、壽張、濟北史實3曹嵩之死193瑯琊、華縣、費縣、兗州、泰山史實4曹操伐陶謙193兗州、東阿、范縣、甄城史實5劉備救陶謙193兗州、東阿、范縣、甄城、青州、北海、平原虛構劉備救援6呂布破兗州194兗州、東阿、范縣、甄城史實7呂布濮陽破曹操194兗州、東阿、范縣、甄城、滕縣、泰山史實泰山8曹操濮陽大破呂布195兗州、東阿、范縣、甄城、定陶史實9袁術七路下徐州197瑯琊、沂都、碣石、浚山史實+部分地點虛構瑯琊、沂都、碣石、浚山10呂布攻劉備、夏侯?拔矢啖睛198濟北部分地點虛構濟北11曹操滅呂布198濟北部分地點虛構濟北12曹操徐州破劉備200青州、平原基本史實13倉亭之戰201青州基本史實14曹操破袁尚、袁譚,袁紹之死203青州基本史實為分析地理問題方便,本文論的地理問題均按照現在的行政區劃。本文的“山東”是指現在行政區劃的山東省。在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今日山東省包括青州的大部、兗州的大部、徐州的北部。而當時徐州的南部,即下邳、彭城(徐州)等地,今日屬于江蘇省,故不在本文論范圍之內。根據統計,《三國演義》在山東發生的大事件有十四次,主要集中在曹操消滅呂布的過程中。曹操消滅了呂布以后,山東境內基本沒有再發生大事件。這十四個事件中,有五次發生了地理錯誤。其余事件由于基本是復述歷史,基本沒有作者的再創作,因此也沒有發生較大的地理錯誤。下面分析其中比較明顯和主要的幾個地理錯誤。
(1)泰山的地理位置錯誤
《三國演義》(以下均指嘉靖元年本,不再注明)中《呂溫侯濮陽大戰》一則描寫曹操為報殺父仇,興兵討伐徐州陶謙,而呂布趁機奪取了兗州,曹操被迫從徐州回兵進攻兗州。按照《三國志》的描述,呂布如果東出占據東平,可卡住亢父、泰山路線,阻止曹操從徐州回師兗州。而呂布卻向西退守濮陽,結果使曹操得以先占甄城,再攻濮陽。關于曹操回師進軍路線,按照《資治通鑒》的描述,曹操是先下鄄城,再攻濮陽。而《三國演義》沒有描寫曹操回軍鄄城,而是過泰山直接進攻濮陽。[2]《三國演義》的描寫基本是根據《三國志》的記載,但與《三國志》不同之處在于,羅貫中在描述曹操經過泰山時,利用陳宮之口明確指出:泰山在兗州“正南一百八十里”。這是完全錯誤的。從地圖上明顯看出,泰山是在兗州的東北面,而決不在其“正南一百八十里”。泰山是山東乃至全國最重要的名山,幾乎無人不曉。兗州是山東境內非常重要的一州。作為一個對歷史和地理都很熟悉的大作家,羅貫中竟然搞錯了解泰山和兗州的位置,說明他對山東的地理很不了解。《三國演義》中除曹操進攻呂布時出現泰山外,還有四處出現泰山。有一例由于《三國演義》完全是復述陳壽《三國志?魏書?武帝紀》,正確地指出,泰山在瑯琊郡附近,所以沒有發生錯誤。有三例中的情節不見于史書,故為作者創作。這三例中,作者雖然沒有像前例那樣,明確說明泰山在兗州“正南一百八十里”,但從描寫中可看出,作者是認為泰山在小沛、徐州、蕭關附近。這三例對泰山位置的描述,與前面所說的泰山在兗州“正南一百八十里”很接近,即作者認為泰山在徐州附近。而泰山實際在徐州以北五百里,接近前一例中的瑯琊郡。由這三例充分說明,作者確實完全不了解泰山的具體位置。(2)沂都、浚山、碣石三地位置不明《三國演義》描寫了袁術曾七路下徐州進攻呂布,據《后漢書》和《資治通鑒》記載,袁術確實曾分七道攻下邳,但沒有說明是哪七路,如何分兵。而《三國演義》作者要描述這次戰役,就不能簡單地只說“袁術分兵七路”進攻呂布,還必須說明這七路兵的攻擊地點。為此,作者編造了七個地點,分別是徐州、下邳、小沛、瑯琊、沂都、碣石、浚山。由于作者不熟悉山東地理,有幾路還比較正確,但有幾路由于是作者編造出來的,結果出現了錯誤。第一個錯誤出現在瑯琊、沂都、碣石、浚山四個地點。袁術七路進攻的主要目標當然是被呂布所占據的下邳、小沛、徐州三地。但為清楚地說明這七路兵,除這三個地點外,作者還必須另外增加四個地點。由于作者不了解山東地理,結果錯誤地加入了瑯琊、沂都、碣石、浚山四個地點。下邳、小沛、徐州:當時確實為呂布所占,這三個地點在《三國演義》中故事很多,方位沒有大問題。瑯琊:按照歷史地理,其在下邳、小沛、徐州三個地點東北方向數百里。但作者錯誤認為瑯琊在徐州附近,說明作者不清楚瑯琊的具體地理位置。沂都:東漢、三國時期無“沂都”。但東漢時期徐州瑯琊郡有臨沂縣,在瑯琊西北方向不遠!度龂萘x》中幾次將瑯琊、沂都連在一起。這都說明作者認為沂都在瑯琊附近,因此“沂都”可能就是臨沂。[3]浚山:東漢、三國時期無“浚山”?赡苁强K浇剑K闯鼋裆綎|費縣,于臨沂匯于沂河。由此可見,沂都、浚山都在瑯琊、臨沂附近。[4]碣石:曹操《觀滄!吩姟皷|臨碣石”中提到“碣石”。但這里曹操所到的碣石在河北,而袁術七路下徐州不可能進攻到河北。在山東出現“碣石”的原因可能有兩個。一個原因是,作者對山東地理不熟悉,無法再編造出第七個地名,只好“明知故犯”,將碣石從河北移到山東來。另一個原因可能是,作者完全不了解河北和山東的地理,誤以為河北的碣石就在山東。無論哪個原因,都說明作者不了解山東地理。將以上七個地點的地理位置畫出地圖,就可以發現,袁術從淮南壽春進攻呂布據守的下邳、小沛、徐州,是從西南向東北進攻。下邳、小沛、徐州為一線,而瑯琊、沂都、碣石、浚山四地點均在下邳、小沛、徐州背后的東北數百里以外。也就是說,袁軍不可能越過下邳、小沛、徐州一線,去進攻三地背后的瑯琊、沂都、碣石、浚山四地。地理錯誤的根本原因在于,作者錯誤認為瑯琊、沂都、碣石、浚山四地就在徐州附近,明顯是搞錯了瑯琊等地的地理位置。[5]第二個錯誤在于,上述七路目標地點的相對位置,與《三國演義》仔細描述的袁術進軍明顯矛盾。根據《三國演義》索描述的袁術進軍排列,這幾個目標城市從左(西)到右(東)的排列位置為:下邳、小沛、徐州。也就是說,按照《三國演義》的描述,小沛在下邳和徐州之間,但實際是徐州(彭城)在小沛和下邳之間。因此《三國演義》所描述的這三個地點的相對位置也是錯誤的。造成以上錯誤的原因可能是:作者完全不熟悉這一帶的山東地理,對徐州、下邳、小沛比較熟悉,對徐州以北的地理不熟悉。為符合“七路下徐州”,作者只好編造出“沂都、浚山、碣石”三個地名。其中“沂都、浚山”兩個地名可能是從“臨沂、?h”演化而來。而“碣石”可能是作者有意或無意將河北的碣石搬到了山東來。(3)濟北位置不合理《三國演義》描寫曹操進軍消滅呂布,夏侯?作為先鋒,中箭受傷后退到濟北!度龂?夏候?傳》中關于夏候?傷左目的描寫很簡單,沒有具體地點,《三國演義》中《夏候?拔矢啖睛》一則中描寫比較詳細。曹操起兵攻呂布,先派夏侯?進攻據守小沛的高順,夏侯?失利,拔矢啖睛,然后“退去
濟北下寨!焙蟛懿倨鸨,后曹“軍行至濟北,夏侯淵等迎接操入寨!睆牡貓D看,濟北在小沛以北近400里之遠,夏侯?攻高順失利,就一下退到如此之遠,很不合理,完全不可能。[6]這表明作者完全不了解濟北的地理位置,他認為濟北就在小沛附近,因此發生如此明顯的地理錯誤。(4)磐河與界橋關系錯誤《三國演義》中《趙子龍磐河大戰》中描述了袁紹與公孫瓚在磐河,以及磐河上的界橋大戰。這一段故事基本來源于《三國志》的《袁紹傳》和《公孫瓚傳》。按照史書描述,公孫瓚之弟公孫越戰死,公孫瓚移怨于袁紹,因此出軍屯磐河。袁紹遂出兵攻公孫瓚,雙方大戰于界橋,公孫瓚大敗。磐河發源于今山東平原,從西南流向東北,流經樂陵入渤海。磐河的流域基本在今山東境內,而界橋在磐河的西偏南約300里,在今河北境內。界橋決不在磐河之上,而是在清河之上。[7]無論《三國志》還是《后漢書》都沒有明確說明界橋和磐河的關系,沒有說明界橋是否就在磐河之上。按照歷史,公孫瓚是先屯兵在磐河,然后與袁紹大戰于界橋。按照《三國志》的描述,公孫瓚是先屯軍磐河,然后袁紹出兵攻公孫瓚,雙方大戰于界橋。而按照《三國演義》的描述,界橋是在磐河之上,雙方是在界橋大戰。羅貫中發生這個錯誤的原因可能是他沒有仔細閱讀《三國志》,又不了解當地的地理,所以想當然地認為,“橋”就應該在“河”上。因此就認為,界橋就在磐河之上。這里,羅貫中在山東境內又犯了一個地理錯誤。山東的地理錯誤與羅貫中籍貫的東原(東平)說綜合以上《三國演義》發生在山東地理錯誤的地點,除界橋在河北之外,其他地點:泰山、沂都、碣石、浚山、瑯琊、濟北、磐河,都集中在今山東的北部和東部,而且與羅貫中的籍貫東平不遠[8]。這些錯誤如此集中,說明這些錯誤決不是巧合。由此可以認為:羅貫中對山東這一帶的地理肯定不熟悉,如果羅貫中是東原(即東平)人,他不應該產生如此之多的地理錯誤。因此,有理由懷疑羅貫中是東原(東平)人的觀點?赡苓有人會有不同意見,對于《三國演義》在山東諸多的地理錯誤,有人提出另外一種解釋,這種觀點認為:羅貫中確實是東平人,但由于他長期生活于江浙一帶,但對山東的地理完全不熟悉,因此才產生了這一系列地理錯誤。但筆者認為這種可能性是很小的。古人對祖籍都很重視,如果羅貫中確實是東原(山東東平)人,但他又沒有去過山東,那他確實可能不了解沂都、碣石、浚山、瑯琊、濟北、磐河。但他作為創作出《三國演義》這樣出色的長篇歷史演義小說,竟然不了解泰山這樣的名山的位置,這種解釋很難另人信服。
這個錯誤的原因在于,作者錯誤以為殺呂伯奢地點成皋是在中牟之東,導致出現地理上的錯誤。地理錯誤的根本原因,可能是作者對中牟、成皋地理缺乏了解,搞錯了成皋的地理位置。
赤壁之戰中的地理錯誤《三國演義》描寫的赤壁之戰也有重大地理錯誤!度龂萘x》敘述赤壁之戰實際分二段,第一段是三江口之戰,第二段是赤壁、烏林之戰。但《三國演義》敘述戰事地點并未改變,這樣按照《三國演義》的敘述,三江口與赤壁應該是同一地點。赤壁在地理上在何處有多種說法:1)黃崗赤壁:以蘇軾“赤壁賦”出名;2)嘉魚赤壁;3)蒲圻赤壁。這三種說法中,目前比較一致的看法是赤壁之戰發生在蒲圻。長江沿岸有三個“三江口”,一個在今湖北黃崗西,一在今湖北鄂城西,一在今湖南岳陽北。如果三江口在黃崗,則《三國演義》所記述的二段亦可以看作,第一段是黃崗赤壁之戰,第二段是蒲圻赤壁之戰。但歷史上赤壁之戰只有第二段的赤壁、烏林之戰,并沒有第一段的三江口之戰。赤壁之戰曹操曾橫槊賦詩稱:“東視柴桑,西觀夏口,南望樊山,北覷烏林”,這是矛盾的敘述。從前三句看,赤壁在柴桑之西、夏口之東,應該是黃崗赤壁。但按照第四句,對面是烏林,則應為蒲圻赤壁。另外,赤壁之戰中,劉備屯兵在樊口。按照《三國演義》的描寫,樊口就在赤壁附近,這也是錯誤的。從以上描寫可以看出,《三國演義》對赤壁之戰的地理描寫有一系列的地理錯誤,作者搞混了黃崗赤壁和蒲圻赤壁。如果想按照《三國演義》的描寫,赤壁之戰的地點應在黃崗,其中三江口、樊口、夏口的位置都與歷史地理不符。造成這個錯誤的原因很可能是,蘇軾的《赤壁賦》及歷史上許多作家都認定赤壁之戰發生在黃崗,而《三國演義》作者不熟悉赤壁之戰的歷史地理,也沿襲了黃崗赤壁的說法,導致《三國演義》描寫的赤壁之戰中發生一系列地理錯誤。
123456三國演義葭萌關涪城雒城綿竹成都史書葭萌關白水關涪城綿竹雒城成都從上表可以清楚看出,劉備葭萌關起兵后進軍成都的路線,《三國演義》與史書的差異主要有兩點:(1)白水關問題,前面已經詳細分析過。(2)雒城、綿竹順序顛倒問題。按照《三國演義》描述,先有雒城之戰,后有綿竹之戰。而歷史實際是,先有綿竹之戰,后有雒城之戰。從地理位置看,綿竹在雒城的東北,所以先有綿竹之戰、后有雒城之戰是合理和正確的。為何出現這樣的地理錯誤?在《三國志》和《資治通鑒》都敘述得非常清楚,《三國演義》作者對《三國志》和《資治通鑒》讀得非常仔細、認真,為何還會發生這樣的錯誤?仔細分析《三國演義》的地理錯誤,有以下三種可能。1、作者為故事需要而做的“明知故犯”,明知地理有錯誤,而仍為之。這類例子在《三國演義》中曾經出現。但從劉備進軍成都的過程看,這種可能性不存在,作者完全沒有必要將雒城、綿竹順序顛倒。2、故事并非來源于史書,也不來源于作者創作,而是來源其他渠道,如民間傳說、平話等。作者雖發現錯誤,但無法改變,只好將錯就錯。但從劉備進軍成都的過程看,不是這種原因。3、作者不了解四川地理所至。從其他地理錯誤看,完全可能,在其他解釋都不成立的情況下,這是唯一的解釋。但為何作者不相信史書的描述,硬要顛倒綿竹、雒城之戰的順序?對此還很難解釋。(4)劍閣問題。
《三國演義》最大的地理錯誤??諸葛亮六出祁山《三國演義》在地理上錯誤最突出的是諸葛亮六出祁山。表21諸葛亮六出祁山序號時間諸葛亮作戰作戰地點主要戰役與史實相符虛構歷史小說歷史小說1228春北伐北伐祁山祁山街亭之戰以趙云為疑兵南安、安定降蜀張?出兵街亭馬謖失街亭趙云在箕谷被曹真擊敗諸葛亮斬馬謖斬韓德大破夏侯?罵死王朗破羌兵空城計2228八月北伐北伐陳倉陳倉祁山陳倉攻城戰諸葛亮無法奪取陳倉諸葛亮糧盡退軍王雙追擊被殺祁山破曹真3229北伐北伐武都陰平武都陰平祁山奪取武都陰平諸葛亮奪取建威郭淮退軍諸葛亮占據武都、陰平祁山大破司馬懿4230防守北伐漢中陳倉漢中陳倉祁山雨中防守戰曹真從斜谷子午谷出兵司馬懿從西城出兵曹真、司馬懿遇雨退軍祁山氣死曹真祁山斗陣破司馬懿5231北伐北伐祁山木門祁山木門上?割麥射死張?諸葛亮兵發祁山諸葛亮到上?割麥李嚴運糧失誤諸葛亮退軍張?在木門被射死擊敗雍、涼軍6234北伐北伐五丈原五丈原祁山病逝五丈原諸葛亮出兵五丈原諸葛亮攻北原受阻諸葛亮聯絡孫權攻魏司馬懿堅守不出戰諸葛亮病逝五丈原魏延燒毀棧道,攔截魏延兵敗被馬岱追殺諸葛亮退回祁山諸葛亮造木牛流馬上方谷火燒司馬懿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274673.html
相關閱讀:淺談袁術和孫家三代世交:孫吳崛起離不開袁術
張飛死因何在?手足相殘是真是假?
三國演義中最為心狠手快的美女:孫翊的妻子徐氏!
三國隨章侃 第十二章 兗州和徐州(三)曹操的危機
三國歷史上殺害關羽的幕后兇手居然是司馬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