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初平二年曹操自河內袁紹麾下引兵入東郡擊黑山,并于嗣后領東郡太守,在當日看來,這不過是關東眾多割據事件中的一起,無足細說,而在著史者眼里,其作為史書中心人物曹操宰割州郡的起步,則可謂意義深遠,《魏書武帝記》述其始末如下:“袁紹與韓馥謀立幽州牧劉虞為帝,太祖拒之。紹又嘗得一玉印,於太祖坐中舉向其肘,太祖由是笑而惡焉。二年春,紹、馥遂立虞為帝,虞終不敢當。夏四月,卓還長安。七月秋七月,袁紹脅韓馥,取冀州。黑山賊于毒、白繞、眭固反。十馀萬眾略魏郡、東郡,王肱不能御,太祖引兵入東郡,擊白繞于濮陽,破之。袁紹因表太祖為東郡太守,治東武陽!痹诖酥暗谋尘笆牵撼跗皆觋P東州郡起兵討董卓,從三個方向逼近洛陽:袁紹在河內,進軍方向是洛陽北的孟津小平津;張邈劉岱等在酸棗,進軍方向是洛陽東的?轅口;孔?在洛陽東南的穎川,袁術在洛陽南方的南陽,但袁術不久即移師魯陽,以孫堅領豫州刺史取代可能已經死去的孔?,進軍方向是洛陽東南的大谷口。曹操最初在酸棗附屬于張邈,汴水大敗后有感于自己的意見得不到酸棗諸將的采納,重新募兵之后,沒有回酸棗而是去河內加入了袁紹麾下!度龂尽酚谠敿毩信e曹操在河內袁紹麾下時與袁紹的種種沖突之后,敘入曹操引兵入東郡,雖然沒有正面說曹操是不滿袁紹因而謀求獨立發展,但言下之意是如此則是無疑!度龂尽返臄⑹,本于王沈《魏書》,王沈描述的袁曹沖突,較《三國志》更為嚴重,甚至說曹操此時已經有了要誅滅袁紹的想法[],對于是后的曹操下東郡,王沈也直指為不滿袁紹因而圖謀到黃河以南獨立發展勢力:“信言於太祖曰:‘奸臣乘釁,蕩覆王室,英雄奮節,天下鄉應者,義也。今紹為盟主,因權專利,將自生亂,是復有一卓也。若抑之,則力不能制,祗以遘難,又何能濟?且可規大河之南,以待其變!嫔浦!标悏酆屯跎驅⒊跗蕉瓴懿傧聳|郡的描述為是袁曹交惡因而曹操率軍脫離袁紹獨立發展勢力,史書的記載,大致如是。由于袁紹后來與曹操爭奪政權失敗并被定義為漢朝亂臣賊子,后世史官對于曹操早年附從于袁紹的事實,做了很多掩飾,這已經是眾所周知的事情。而對于初平二年袁曹交惡和曹操脫離袁紹到河南發展勢力的記載,則未有懷疑者,歷來引之為實錄,然而今日考之史事,這種看法實有未達,茲述于后。(一)曹操入東郡的袁紹背景由于曹操是史書記載的中心人物,也是后世研究的重點,因而對于袁曹關系中的曹操一方的活動,歷來知之甚悉,而對于另一方的袁紹的活動,則少有考察。這樣的通弊是,對于袁曹關系的看法,往往容易流于偏信曹操方面的陳述,而不能得出正確的看法。初平二年曹操下東郡同時的袁紹活動,我們不妨循以下思路進行考察:
(1)在初平二年曹操由河內東下東郡時,袁紹在做什么?回答是:袁紹也由河內東下了,袁紹在后來給漢帝的上書中是這樣說的:“又黃巾十萬焚燒青、?,黑山、張楊蹈藉冀域。臣乃旋師,奉辭伐畔”。而高干及荀諶等威脅韓馥說的:“公孫?乘勝來南,而諸郡應之。袁車騎引軍東向,其意未可量也。竊為將軍危之”,也可印證當時袁紹軍確實是離開河內前線,處在向東移動中。(2)那么東下的袁紹軍最終停在了哪里?回答是:延津!度龂驹B傳》:“會卓西入關,紹還軍延津”(3)延津在哪?回答:就在東郡。延津是黃河中段最重要的渡口之一,位置在東郡與河內魏郡的交界處,可參看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東漢部分。也就是說,在初平二年曹操從河內下東郡的同時,袁紹的移動路線,實際和曹操是完全一樣的,因此史書所說的曹操渡河入東郡以脫離袁紹,根本就是子虛烏有的事,曹操是和袁紹一起進入東郡的。而以當時曹操在袁紹麾下這一點而言,這一行動顯然也不可能是出自曹操意志的體現,而是袁紹意志的體現,曹操只是跟隨袁紹東下的。
(二)曹操領東郡前后的軍事活動對于自己從河內前線東撤,袁紹后來向漢帝解釋說:“又黃巾十萬焚燒青兗,黑山張楊蹈籍冀域,臣乃旋師,奉辭伐叛”,這里說了兩個理由,一個是兗州冀州的黃巾黑山農民軍蜂起,使他不得不回師討伐。另一個則是張楊和匈奴單于于夫羅叛盟,離開河內東下,他要從后追擊,具體可見《三國志張楊傳》:“袁紹至河內,楊與紹合,復與匈奴單于於夫羅屯漳水。單于欲叛,紹、楊不從。單于執楊與俱去,紹使將?義追擊於?南,破之”。以此對照《三國志武帝紀》中記載的曹操活動:“黑山賊于毒、白繞、眭固等反。十馀萬眾略魏郡、東郡,王肱不能御,太祖引兵入東郡,擊白繞于濮陽,破之。袁紹因表太祖為東郡太守,治東武陽。三年春,太祖軍頓丘,毒等攻東武陽。太祖乃引兵西入山,攻毒等本屯。毒聞之,棄武陽還。太祖要擊眭固,又擊匈奴於夫羅於內黃,皆大破之!边@里所記載的曹操在領東郡前后的活動:攻破黑山于東武陽和攻破于夫羅于內黃,與袁紹所述自河內東下的目的相對照,真可謂合若符契,內黃在冀州魏郡,曹操作為兗州東郡太守,入魏郡作戰,是受時為冀州牧的袁紹所指派無疑,《張楊傳》所述袁紹使鞠義攻破張楊于鄴南,與《武帝紀》所述曹操攻破于夫羅于內黃,可能即是同一件事。東郡橫跨黃河,河北部分的大小,大約只有河南部分的一半,而曹操軍隊在這段時間里的活動地區濮陽,頓丘,東武陽,內黃,卻是以河北為主,頓丘,東武陽,內黃都在河北,只有濮陽在河南,東郡的郡治,原本就在濮陽,而曹操改治東武陽。這自然是因為袁紹主力在河北活動無疑,事實上史書記載的曹操領東郡期間的軍事活動,都可考慮是否存在袁紹軍隊的參與。
(三)王匡事件以上討伐黑山和張楊的目的,只是書面上的原因,書面以下,還有袁紹所不能言的更重要目的,就是擴大私人勢力,這一點倒是今人所熟知的,不過今人往往只注意到袁紹的劫奪冀州,對于曹操領東郡的背景失于考察,因而忽視了袁紹勢力在兗州的擴展。前面已經說到,東郡是橫跨黃河的一個跳板,連接著黃河以北的冀州和黃河以南的兗州,從冀州南出爭中原,就要走東郡境內的黃河中段的兩大渡口:延津和白馬津,后來袁紹攻打曹操,就是從這里過來的,眾所周知,袁紹的整體戰略,是要“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沙漠之眾,南向以爭天下”,曹操入主東郡,就是為南向爭天下埋下的伏筆。跟曹操情形類似的是鮑信,鮑信也是棄職回家參加討董的官員,在討董聯軍成立時領了一個將軍銜,沒有真正的根據地,汴水之敗后,去河內投靠了袁紹,并在初平二年隨袁紹東下,最終被袁紹安插到了黃河下游冀州向兗州的另一個跳板:濟北國[]。一年后黃巾入兗州,刺史劉岱戰死,鮑信等擁曹操為兗州牧,并由袁紹上書推舉,這是初平二年事件的后續情節。初平二年,以曹操領東郡和鮑信領濟北為表現,袁紹勢力正在伸入兗州,而王匡事件,就在這種情勢下發生的。王匡原為河內太守,在聯軍討董時,受袁紹指揮作為聯軍前鋒進駐小平津,被董卓大敗,士卒離散,只好回家鄉兗州泰山郡重新募兵:“收集勁勇得數千人,欲與張邈合?锵葰探鹞岷赴。班親屬不勝憤怒,與太祖并勢,共殺匡!保ㄖx承《后漢書》)王匡是先于袁紹回兗州募兵,還是隨袁紹一起東下兗州的,王匡為什么不回袁紹麾下而轉投張邈,史所不明,我傾向于是后者,這兩點是無關大節的,我關注的是王匡被曹操承袁紹意思攻殺,這一事所凸現的袁紹勢力伸入兗州后與張邈的摩插。張邈是討董聯軍的發起者,也是聯軍兗州方面的實際負責人,在兗州有相當聲望,王匡不去投靠其他人而去投靠張邈,這應該是重要的原因,然而王匡終于因此不能見容于袁紹而被曹操攻殺,這是張邈所不可能無動于衷的!度龂緩堝銈鳌匪涊d的袁紹使曹操殺張邈一節,應該也是發生在這段時期:“袁紹既為盟主,有驕矜色,邈正議責紹。紹使太祖殺邈,太祖不聽,責紹曰:‘孟卓,親友也,是非當容之。今天下未定,不宜自相危也’!笔窌f袁紹要曹操殺張邈的原因,僅僅是因為張邈批評他有驕矜之色,以張邈的地位和他與袁紹的私人關系而言,這是難以想象的,真實的情況,只能是和王匡相關。張邈,曹操,袁紹從少年時代起已經是奔走之友,有深厚的情誼,夾在袁紹張邈之間的曹操,地位是比較尷尬的,局勢迫使他在兩個朋友之間作出一個抉擇,從政治站位來說,他站在袁紹一方,然而從私人情誼出發,他卻不愿意與張邈決絕,所以他可以攻殺王匡,卻終究拒絕了對張邈下手。
這種私人情誼能抗拒政治利益多久?在張邈的腦海中,這是一個盤旋不去的問題,興平元年,王匡事件再次發生,呂布脫離袁紹麾下,經過兗州時與張邈握手訂交,袁紹聽說后極為怨恨。此時張邈選擇了先下手為強,乘曹操東征徐州時奪取了曹操的兗州根據地,于是兩人終成不共戴天之勢。這種結果,大約是初平二年的曹操所始料未及的。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275976.html
相關閱讀:淺談袁術和孫家三代世交:孫吳崛起離不開袁術
三國隨章侃 第十二章 兗州和徐州(三)曹操的危機
張飛死因何在?手足相殘是真是假?
三國演義中最為心狠手快的美女:孫翊的妻子徐氏!
三國歷史上殺害關羽的幕后兇手居然是司馬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