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的時代,是一個英雄輩出、個性飛揚的精彩紛呈的時代,正如小說開篇所引用的一首詞中所言:“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比龂适铝鱾魃钸h,令無數的三國迷們津津樂道,正在于那眾多栩栩如生、性格各異的英雄人物,也在于那個特殊的年代造就了一個波瀾壯闊的歷史大舞臺。東漢末年,朝政腐敗,民不聊生,直接導致黃巾大起義;繼而董卓進京,敗壞朝綱,兇殘暴虐,進一步造成天下大亂。從此,天下群雄蜂起,彼此之間為爭奪勢力和地盤而相互攻伐,中國歷史又一次不幸地開始走向大亂。
我們說,影響歷史走向的最終因素是人民。只有順應了民心和社會發展的主流方向,并有幸被歷史的機遇之神所眷顧,英雄們才有可能真正在歷史舞臺上定位和發揮好自己的角色,從而最終成就一番偉業,完成時代賦予的使命?梢娫谶@些決定性的客觀因素之外,英雄們自身的素質則是決定其成敗的一個關鍵因素;谶@個思想理念,我們不妨來研究一下三國時代的英雄譜,就會發現三國的雛形在很早的時期就已經開始隱現,這個隱現的大背景就是《三國演義》開篇不久就講到的東方十七路諸侯討伐董卓的戰爭。
討伐董卓的戰爭可以說是《三國演義》中天下英雄們較為完整的第一次集體亮相。哪十七路諸侯?不妨請看:第一鎮,后將軍南陽太守袁術。第二鎮,冀州刺史韓馥。第三鎮,豫州刺史孔?。第四鎮,兗州刺史劉岱。第五鎮,河內郡太守王匡。第六鎮,陳留太守張邈。第七鎮,東郡太守喬瑁。第八鎮,山陽太守袁遺。第九鎮,濟北相鮑信。第十鎮,北海太守孔融。第十一鎮,廣陵太守張超。第十二鎮,徐州刺史陶謙。第十三鎮,西涼太守馬騰。第十四鎮,北平太守公孫瓚。第十五鎮,上黨太守張楊。第十六鎮,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第十七鎮,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加上廣發檄文的曹操自己,嚴格來講應該是總共十八路諸侯。而當時的劉關張三人還屬于名不見經傳的二三線人物之列,僅是因一腔熱忱而被收留在北平太守公孫瓚的陣營中。如果偏要將當時所有的地方諸侯都囊括進去的話,也還差那么幾路,比如荊州的劉表、漢中的張魯和益州的劉璋,等等。不過這幾位在三國后續的故事中倒也基本看得出其能力所在,故我們還是可以基本上將東方諸侯們討伐董卓的戰爭視作天下各路英雄們的一次集體趕考。那么他們在這個特殊考場上的表現到底如何呢?讓我們一起來細細品味。
首先,各路大軍聚齊后,盟主袁紹第一次升帳和眾諸侯商議進兵。當袁紹在安排好其弟袁術總督糧草應付諸營后,提出更需一人為先鋒以直抵汜水關挑戰董卓兵馬時,長沙太守孫堅立刻自告奮勇挑起了先鋒的重擔。此為孫堅在整部《三國演義》的第一次露面,可是一出場就給人感覺血性異常,想必袁紹的夸獎“文臺勇烈,可當此任”也不僅僅是出于客氣禮貌,也多少代表了當時眾諸侯們的整體評價吧。孫文臺果然真英雄矣!后續孫堅率領手下大將程普、黃蓋、韓當、祖茂等一馬當先、艱苦作戰的細節在這里就不一一贅述,確實英勇有加,不負眾望。
然英雄的風采卻也是時常通過一些齷齪小人的舉止言行映襯出來,這不果然就有一些小動作開始在其他諸侯處冒出來了。且說那諸侯陣營里有個濟北相鮑信,見孫堅當了先鋒,居然怕他奪了頭功,暗自里派其弟鮑忠帶了馬步軍三千抄小路提前趕到到汜水關,結果被剛剛來到汜水關鎮守不久的董卓部將華雄斬于馬下。這場討伐董卓戰爭的第一個開門紅就這樣亮在了董卓一邊。
人一扎堆,內部的問題就接二連三地來了,然而這也正是一個考察眾人真正素質的難得機會,畢竟關鍵時刻始見人心。話說孫堅在汜水關一面苦戰,一面派人到袁術那里催糧。卻不想那袁術竟聽信了手下人的所謂良策,認為孫堅乃江東一猛虎,若讓其打破洛陽殺了董卓,正是除狼而得虎也。于是,袁術不發糧草,想讓孫堅的軍隊不戰自亂,這真是所謂盟友的背后一刀啊。當整個故事看到這里,心里頭就已經開始對這個所謂的諸侯聯盟的事業隱隱擔憂了。不出所料,孫堅營中因缺糧而導致軍心慌亂,結果被華雄趁夜劫了寨,不幸大敗。東方諸侯們的首輪趕考就這樣以失敗告終。
當孫堅的敗績傳到諸侯大營,袁紹感覺銳氣挫動,問計于眾諸侯下一步該當如何時,竟然諸侯并皆不語。此時此刻,卻惟有站在公孫瓚背后的當時并不屬于諸侯之列的劉關張三人在那里冷笑,一股英雄氣就在這一被人忽視的角落回蕩。果不其然,是金子總是要發光的,關羽的英雄本色立馬就在下一輪大考也即如何應對華雄挑戰的那一輪博弈中盡顯出來。華雄確實勇猛,接連快刀斬亂麻似地斬了袁術的驍將俞涉、韓馥的上將潘鳳,令眾人大驚失色。正當袁紹一個勁地嘆息自己的上將顏良、文丑不在身邊時,關羽在這個關鍵時刻露臉了。
關羽的毛遂自薦竟然也在眾諸侯中激起了一場軒然大波。反應最激烈的當屬袁術了,居然就因為關羽僅是一名馬弓手而要叫人將其趕出帳去,此君實在是心胸閉塞,眼光偏狹。然在此刻,曹操不拘一格的用人胸懷在小說的演繹中欣然登場了。曹操力挺關羽,認為關羽既然在這個大場面主動請纓,必有真本事,建議給予機會。作為盟主的袁紹呢,盡管態度不那么偏激,但也基本傾向于認為若使一弓手出戰,必被華雄所笑?梢娮鳛楫敃r漢末士族勢力代表人物的袁氏兄弟,其思維畢竟受限于門戶之見,這一點落實到用人方面是大大影響了其今后的事業發展,此點已是后話就先暫且就此打住。
正當這些諸侯大佬們還在糾結于應不應該派一馬弓手出場迎戰的關鍵時刻,關羽進一步表達了自己的堅強意志,并提出若斬不了華雄甘當軍法處置。關羽的主動出擊贏得了曹操的青睞,也是為自己爭取到了一次展現武功于華夏的極好機會。曹操更是叫人備了一份熱酒,最終成全了關羽“溫酒斬華雄”的一個美談,這也是關羽在整部《三國演義》中建立的第一個揚名天下的功勛。我想在當時的整個大營里,對關羽來講,除了結義兄長劉備,曹操應該是他最大的知音了,畢竟英雄識英雄。
關羽斬了華雄后,張飛備受鼓舞,也公開站出來建議大家趕緊乘勝殺入關去。此刻又是袁術氣急敗壞,不能容忍一個縣令手下的小卒竟敢如此耀武揚威,也是叫人將張飛也趕出帳去。此刻又是曹操阻止了袁術,并認為得功者受賞是不分貴賤的。為了擔心引起諸侯間不必要矛盾的加深,曹操叫公孫瓚暫且帶劉關張三人回寨,并在事后派人送酒肉來撫慰劉備兄弟。通過這一系列的不同表現,我們基本上已經感受到了所謂諸侯們的不同境界,其將來事業成果的迥異不也就是決定于這些因素嗎?
我們接著往下看。董卓在失去了華雄后,在軍事上做出了調整。一方面派李?、郭汜引兵五萬,把住汜水關;董卓自己則率軍十五萬,同李儒、呂布、樊稠、張濟等守虎牢關。軍馬到關后,董卓令呂布領軍三萬去關前扎寨,對各路諸侯們來講,更大的一輪挑戰已經來臨了。呂布的武功果然身手不凡、天下無敵,讓遭遇到的八路諸侯人馬無法招架并連折大將。在這個危機時刻,辛虧是棲身于公孫瓚陣營中的劉關張三人先后舍身投入戰斗,演繹了一段蕩氣回腸的“三英戰呂布”的經典傳奇,并最終殺退了呂布的兵馬,為八路諸侯贏得了寶貴的一戰。劉關張的這一奇功,可以說完成了他們自桃園結義以來經歷過最大考驗的精誠合作,并從此揚名于諸侯,為他們的日后發展博得了美名。
呂布敗后,董卓面對諸侯們的強勁攻勢,不得已開始采取守勢。為了避開諸侯的鋒芒,竟然決定放棄洛陽,遷都長安。董卓劫掠天子前往長安前,洛陽還遭遇了慘絕人寰的破壞,全城財物被劫,人口驟減,到處一片火海。近在咫尺的孫堅在進入汜水關后便迅速開進了洛陽,或許是天道酬勤,老天爺在這兵荒馬亂的亂世中將遺失的傳國玉璽最終奉送到了派人滅火的孫堅手中。
面對董卓的西撤,各路諸侯在趕到洛陽聚齊后,在這一大好形勢下他們的態度和判斷卻再次發生分野。這次主要的分歧發生在曹操和盟主袁紹之間。曹操主張乘勢追襲,將董卓徹底打敗,奪回天子;然袁紹則認為兵馬疲困,進攻不會帶來好處,主張按兵不動。盡管曹操剖析事理,但各路諸侯卻都和袁紹一個想法,認為不可輕動,最后惹得曹操大怒曰:“豎子不足與謀!”于是自己單獨引兵萬余,率領夏侯?、夏侯淵、曹仁、曹洪、李典、樂進等將領,星夜去追擊董卓。當然后續的故事就不細說了,曹操最后是大敗而歸,甚至連自己都差點丟了性命。
如果說諸侯們之前的分歧甚或矛盾都只是隱性或輕微的,哪怕是孫堅和袁術之間曾經關于糧草問題所發生的不快,那么壓彎諸侯之間表面和諧這匹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就是孫堅和袁紹之間關于傳國玉璽的那場爭吵了。公平地說,討伐董卓戰爭大部分期間的孫堅是稱得上一位英雄的,其一心為公,積極主動,勤勤勉勉,為諸侯陣營立下了汗馬功勞。即使是到了在進入汜水關之前,孫堅都還嚴詞拒絕了董卓派人前來單獨和他提親講和,可見此君也確是抱著一顆匡扶天下、振興朝綱的理想投入到這場戰爭的。但是孫堅的理想在得到傳國玉璽后卻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進而產生了回江東圖謀大事的想法;蛟S是諸侯們彼此之間的勾心斗角以及天下大亂趨勢的加速形成助推了這一心理變化,總之,孫堅最后在以盟主袁紹為首的眾諸侯面前居然發毒誓表態沒有得到過傳國玉璽,甚而鬧到和袁紹當面劍拔弩張的地步。各路諸侯之間的矛盾就此開始全面公開化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各路諸侯最終解散之前,他們還舉行了一次宴會。這次宴會發生在曹操追擊董卓失敗回來后,以袁紹為首的各路諸侯為其在寨中擺酒解悶。席間曹操的一段話非常精彩,不禁原文抄錄于此:
飲宴間,操嘆曰:“吾始興大義,為國除賊。諸公既仗義而來,操之初意,欲煩本初引河內之眾,臨孟津、酸棗;諸將固守成皋,據敖倉,塞?轅、太谷,制其險要;公路率南陽之軍,駐丹、析,入武關,以震三輔。皆深溝高壘,勿與戰,益為疑兵,示天下形勢。以順誅逆,可立定也。今遲疑不進,大失天下之望。操竊恥之!” 紹等無言可對。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277941.html
相關閱讀:三國隨章侃 第十二章 兗州和徐州(三)曹操的危機
三國歷史上殺害關羽的幕后兇手居然是司馬懿?
三國演義中最為心狠手快的美女:孫翊的妻子徐氏!
張飛死因何在?手足相殘是真是假?
淺談袁術和孫家三代世交:孫吳崛起離不開袁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