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喜歡流傳一些著名文人的風雅趣事,諸如“曹子建七步賦詩”、“李太白醉草嚇蠻書”、“王荊公三難蘇學士”、“唐伯虎點秋香”之類,大家耳熟能詳。有趣的是,在民間,很多人不知道唐朝有多少個宰相,卻記住一個不算是官的李白;不知道明朝到底有多少個狀元,卻記住了一個倒霉的解元唐伯虎;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魏文帝曹丕,但很少會有人不知道曹植。
今天,我們說的是“曹子建七步賦詩”,在《三國演義?第七十九回》“兄逼弟曹植賦詩 侄陷叔劉封伏法”中詳細記載了這則故事:
(曹)丕出偏殿,召曹植入見。華歆問曰:“適來莫非太后勸殿下勿殺子建乎?”丕曰:“然!膘г唬骸白咏☉巡疟е,終非池中物;若不早除,必為后患。”丕曰:“母命不可違。”歆曰:“人皆言子建出口成章,臣未深信。主上可召入,以才試之。若不能,即殺之;若果能,則貶之,以絕天下文人之口。”丕從之。須臾,曹植入見,惶恐伏拜請罪。丕曰:“吾與汝情雖兄弟,義屬君臣,汝安敢恃才蔑禮?昔先君在日,汝常以文章夸示于人,吾深疑汝必用他人代筆。吾今限汝行七步吟詩一首。若果能,則免一死;若不能,則從重治罪,決不姑恕!”
植曰:“愿乞題目!睍r殿上懸一水墨畫,畫著兩只牛,斗于土墻之下,一牛墜井而亡。丕指畫曰:“即以此畫為題。詩中不許犯著‘二牛斗墻下,一牛墜井死’字樣!敝残衅卟剑湓娨殉。詩曰:
“兩肉齊道行,頭上帶凹骨。相遇塊山下,郯起相搪突。二敵不俱剛,一肉臥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氣不泄畢!
曹丕及群臣皆驚。丕又曰:“七步成章,吾猶以為遲。汝能應聲而作詩一首否?”植曰:“愿即命題!必г唬骸拔崤c汝乃兄弟也。以此為題。亦不許犯著‘兄弟’字樣!敝猜圆凰妓鳎纯谡家皇自唬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聞之,潸然淚下。其母卞氏,從殿后出曰:“兄何逼弟之甚耶?”丕慌忙離坐告曰:“國法不可廢耳。”于是貶曹植為安鄉侯。植拜辭上馬而去。
大家都看過《三國演義》,想來對這個故事不會陌生。今天,我們就要從這個熟悉的內容中發掘出一些以前所沒有關注到的東西。
首先,來說說關于《七步詩》的一些歷史。
(一)、《七步詩》的前世今生
我們現在能夠閱讀到的古典詩詞名篇,大多數是“來路可疑”的。這包含兩層意思:一是來路不正,比如諸葛亮的《后出師表》、岳飛的《滿江紅?怒發沖冠》等,真正的作者是誰,至今爭議不斷;二是品質不純,比如李白的《靜夜思》、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在流傳過程中經過無數讀者的無數次閱讀修改,早已面目全非,不復最初創作出時的模樣。換句話說,我們現在能夠讀到的名篇,已經是“人民群眾集體智慧的結晶”了。每一篇作品的流傳史,其實都是一種接受史,也都是另一種意義上的誤讀與再創作。這值得好好研究。我們說的《七步詩》也難逃這個怪圈。
首先,《七步詩》它來路不明。雖然大家都知道“曹子建七步賦詩”的故事,但在嚴肅的史料中,比如陳壽《三國志》、裴松之注《三國志》、司馬光《資治通鑒》,都沒有記載。即便是在《曹子建集》中,也沒有《七步詩》的蹤跡。所以明姚福說:
今世所傳曹子建《七步詩》曰:“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考之本傳,無此,不知出何處。(明?姚!肚嘞竟P?卷下》)
就目前現有文獻來看,《七步詩》的最早出處,應該是南朝宋劉義慶(公元403~444年)的《世說新語?文學》中:
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
《世說新語》作為一本志人小說,原本用意就是拾掇遺聞以作談資,而非作為史料的,所以四庫館臣說:
義慶所述,劉知幾《史通》深以為譏,然義慶本小說家言,而知幾繩之以史法,擬不於倫,未為通論。(《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四十四》)
依是可見,《世說新語》是不可“繩之以史法”的。且不說從魏黃初間到南朝宋的兩百年間(公元220~420年)如何流傳,就是這二百余年史籍無載,根據梁啟超《歷史研究法》所言鑒別偽書的公例第一條“其書前代從未著錄、或絕無人征引而突然出現者,什有九皆偽”,可以大致判斷此《七步詩》很有可能是偽作。所以說,《七步詩》它來路不明。
其次,即便拋開它的出身問題,它也是“品質不純”,因為它在流傳過程中也接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改造”。上面我們看到《世說新語》中的《七步詩》是五言六句,然而唐初李善注《文選?卷六十?齊竟陵文宣王行狀》中“陳思見稱於七步”一句時,引用《世說新語》:
《世說》曰:魏文帝令陳思王七步成詩,詩曰:萁在灶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這時候割裂去前面兩句,變成了五言四句。不過這樣,文義就有些不通暢;而且只有第二、第四押韻,也不太符合人們的閱讀習慣。“人民的智慧是無窮的”,在流傳過程中漸漸對此五言四句進行完善。在盛唐時編纂的《初學記》中,我們可以發現新的變化:
劉義慶《世說》曰:魏文帝令東阿王七步成詩,不成將行大法。遂作詩曰:“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蔽牡鄞笥袘M色。(《初學記?卷十?帝戚部》)
這樣,《七步詩》首句變成“煮豆燃豆萁”,不僅文義完備,且第一、二、四句押韻,符合我們的閱讀習慣。已經成為了我們現在最熟悉的模樣。在宋初李?等編的《太平御覽》中便采用了這一種詩句:
《魏志》曰:陳思王植年十馀歲,讀誦詩論及辭賦數萬言,善屬文。太祖嘗視其文,謂植曰:“汝倩人耳!敝补蛟唬骸俺鲅詾檎,下筆成章,愿當面試,奈何倩人?”時銅雀臺新成,太祖悉將諸子登臺,使各為詩。植援筆立成。太祖異之。文帝嘗欲害植,以其無罪,令植七步為詩,若不成,加軍法。植即應聲曰:“
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文帝善之。(《太平御覽?卷六百》)
現存的《三國志?魏志》中并沒有“文帝嘗欲害植”后一段,當是從《世說新語》中采擷闌入的。而《世說新語》中的《七步詩》并不是《太平御覽》中的“五言四句”模樣。我們可以大膽的推測,就是這種定型“五言四句”的《七步詩》,其出現在盛唐之前;在出現后迅速傳播開去,并取代了原有的五言六句。如在元?胡炳文《純正蒙求?長幼之倫》的“曹植豆萁,田真荊花”一句的解釋:
魏陳思王植,魏文帝弟也。帝令作詩,七步不成,應大法。王應聲曰:“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釋之。
再如明初的《三國演義》,都是采用了定型后的五言四句詩。明末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二卷?三孝廉讓產立高名》也是這樣:
曹丕銜其舊恨,欲尋事而殺之。一日,召子建問曰:“先帝每夸汝詩才敏捷,朕未曾面試。今限汝七步之內,成詩一首。如若不成,當坐汝欺誑之罪。”子建未及七步,其詩已成。中寓規諷之意。詩曰: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見詩感泣,遂釋前恨。
在明末清初的
古詩有云:“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贝瞬茏咏ㄖ姟W咏巳龂鴷r魏王曹操之子。弟兄三人,伯曰曹丕,字子桓,仲曰曹彰,字子文,季曰曹植,字子建,乃是嫡親同胞所生。曹彰早已被曹丕毒藥鴆害了。子建高才,曹丕心又忌刻,說他的詩詞俱是宿構現成記誦來的。彼時偶然席上吃那豆子,就以豆子為題教他吟詩一首。子建剛剛走得七步,就把煮豆之詩朗朗吟出。
五言四句,二十個字,其中滋味關著那弟兄相殘相妒之意,一一寫出。曹丕見他如此捷才,心益妒忌。其如子建才學雖高,福氣甚薄,不多時也就死了。
尤其是其中的“五言四句,二十個字”的描述,更可見此詩的流傳已經徹底掩蓋住原來的五言六句的原型,成為默認的最純正的《七步詩》。近代梁啟超在《示威耶?挑戰耶?》一文中也同樣使用這樣的詩句:
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又曰:“習習谷風,以陰以雨。黽勉同心,不宜有怒!庇衷唬骸煮豆然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比毡救撕酰敢凰嘉覂蓢鴼v史上之關系何如?地理上之關系何如?文化上之關系何如?蓋亦稍敬慎以為他日地也。(《梁啟超集?文集之三十二》)
通過考察《七步詩》流傳定型的這個案例,也可以大致窺見中國其他詩詞名篇流傳變遷的軌跡:在欣賞趣味變遷的過程中,作品的命運也會隨之改變,名篇的界定也會發生變化。即便是名篇,在流傳過程中也不能忽略大多數人的習慣。如果有違背習慣的地方,人們會用一種“集體創作”或者“誤讀”等方式對原來文本進行修正,直至使它符合人們的欣賞趣味。
(二)、“七步”的來龍去脈
日本著名學者興膳宏先生在《<七步詩>為什么是七步呢?》一文中,提出了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就是:“為什么會是七步,而不是五步、六步,或者八步、九步呢?”
興膳宏先生在論述“七”這種文體的出現發展、曹植的文學素養及可能受到的佛教影響之后,得出的觀點是:“七步”可能與佛經中釋迦牟尼誕生時“即行七步”有關。他舉出的一個論據是東漢竺大力和康孟詳共譯的《修行本起經》、三國時吳國支謙譯的《太子瑞應本起經》、西晉竺法護譯的《普曜經》、劉宋求那跋陀羅譯的《過去現在因果經》等佛經中關于釋迦牟尼的誕生。其中,又以三國時吳國支謙譯的《太子瑞應本起經》所引用的故事為典型:
當然,我們還可以繼著興膳宏先生的思路,舉出其他的佛經例子,比如:
舍彼天宮,降神母胎,從右脅生,現行七步,光明顯耀,普照十方無量佛土,六種震動,舉聲自稱:“吾當于世為無上尊!贬尅㈣蠓钍,天人歸仰。(《無量壽經?卷上》)
佛初生剎利王家,放大智光明,照十方世界。地涌金蓮華,自然捧雙足。東西及南北,各行于七步。分手指天地,作師子吼聲。上下及四維,無能尊我者。(《普曜經》)
再后來的《弘明集》、《廣弘明集》、《祖堂集》、《五燈會元》、《景德傳燈錄》、《古尊宿語錄》等佛教著述,關于“七步”的例子更是比比皆是。
我們上面說過,《七步詩》的起源很可疑,甚至可能是出現在南朝時期,而不是三國時期。同時,《七步詩》也只能是魏晉時期有深厚文學素養的文人才能寫出。作為上層貴族之一的劉宋宗室臨川王劉義慶,在編輯《世說》、拾掇軼聞時能接觸到這則“七步賦詩”的故事,既有其自身因素:貴族身份、愛好文學、周圍文人聚集、廣泛接觸典籍、大量搜羅軼聞;同時也有時代因素:魏晉南北朝時期正是佛教在中華大地影響日廣的階段,上層貴族尤其是南朝的門閥子弟受佛教影響更為巨大。而且我們要考慮另一個問題,那就是劉義慶在編輯《世說新語》時既然是拾掇軼聞,那么必然《七步詩》已經在當時社會上有一定的流傳。也就是說,“七步”這個典故可以再往前推溯。那么,《七步詩》之前有“七步”么?
興膳宏先生給出的推論是:《七步詩》之前有“七步”,出處在佛經。這一說很有見地。但如果我們仔細加以分析,就會發現此七步非彼七步。因為佛經中釋迦牟尼的七步,可能是具有宗教意義的;而《七步詩》中的“七步”,源自于“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作詩,不成者行大法”,這是有限定意義的,也就是說,這個七步不是隨便圈定、隨口說出,而應當是一種約定俗成、或者說是“慣例”。就這一層意思來說,《尚書》中的一句話可能比引用佛經里面的章句更加具有說服力:
今日之事,不愆于六步、七步,乃止齊焉。勖哉夫子!(《尚書?周書?牧誓第四》)
雖然此處“六步”與“七步”并用,但卻是具有限定意義的。而且《尚書》作為儒家經典之一,影響也遠比佛經來得大。我們再以《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以及其他史料作為中心,來考量在劉宋前后是不是還有使用《尚書》中“七步”這個典故的。結果我們還發現其他數例:
國之大事,受?興戎,師出以律,稟策于廟,所以?安九有,克成七德。自頃掃滌群穢,廓清諸夏,乃貔貅之戮力,亦帷幄之運籌,雖左衽已戡,干戈載戢,呼韓來謁,亭鄣無警,但不教民戰,是謂棄之,仁必有勇,無忘武備,?溪之傳韜訣,谷城之授神符,文叔懸制戎規,孟德頗言兵略;朕既慚暗合,良皆披覽,兼昔經督戎,備嘗行陣,齊以七步,肅之三鼓,得自胸襟,指掌可述,今并條制凡十三科,宜即班宣,以為永準。(太建四年八月戊寅《班宣兵法詔》,引自《全陳文?卷三》、《陳書?宣帝紀》)
臣僧辯等言,眾軍以今月戊子總集建康,賊景鳥伏獸窮,頻擊頻挫,奸竭詐盡,深溝自固。臣等分勒武旅,百道同趣,突騎短兵,犀函鐵?,結隊千群,持戟百萬,止紂七步,圍項三重,轟然大潰,群兇四滅,京師少長,俱稱萬歲,長安酒食,于此價高,九縣云開,六合清朗,矧伊黔首,誰不載躍?(《為王僧辯等勸進梁元帝第三表》,引自《全陳文?卷十四》、《梁書?元帝紀》、《南史》八、《藝文類聚》十四、《文苑英華》六百)
上面所引的“七步”,都是單獨使用,與“六步”分離;而且都是對人具有限定意義的,比如“齊以七步”、“止紂七步”。這與“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作詩,不成者行大法”的語境更為相符。據此,我們可以肯定,《七步詩》的“七步”,不是源于佛經,而是源自《尚書》。
在《七步詩》之后的“七步”,漸漸不再是《尚書》中的那層意思;而佛經中的“七步”依舊盤踞在佛教典籍中,我們日常中很少聽說。而用“七步”這個典故來形容才思敏捷,則成為慣例。如在南北朝時期:
王粲《初征》,他文未能稱是;楊修敏捷,《暑賦》彌日不獻。率意寡尤,則事促乎一日,翳翳愈伏,而理賒於七步。一人之思,遲速天懸;一家之文,工拙壤隔。何獨宮商律呂,必責其如一邪?論者乃可言未窮其致,不得言曾無先覺也。(陸厥《與沈約書》,引自《全齊文?卷二十四》、《南齊書?陸厥傳》、《南史?陸厥傳》,又略見《藝文類聚》五十八)
敬想足下,聲聞九皋,詩成七步。涵蚌胎於學海,卓爾超群;蘊抵鵲於文山,儼然孤秀。(蕭統《錦帶書十二月啟》,引自《全梁文?卷十九》)
公道亞生知,照鄰幾庶,孝始人倫,忠為令德,公實體之,非毀譽所至,天才博贍,學綜該明。至若曲臺之禮,九師之《易》,樂分龍趙,詩析齊韓,陳農所未究,河間所未輯,有一於此,罔不兼綜者與。昔沛獻訪對於云臺,東平齊聲於楊史,淮南取貴於食時,陳思見稱於七步,方斯蔑如也。(任?《齊竟陵文宣王行狀》,引自《全梁文?卷四十四》)
其影響不僅僅止于南朝,即便是在北朝北魏、北齊等國也多使用“七步”這個典故。單就目前發現的墓志銘便可窺見:
文華綺贍,下筆成章。?高睹物,在興而作。雖食時之敏,七步之精,未之過也。(北魏孝昌元年《元懌墓志銘》)
幼含通理,闡思幽微,雖七步之章未遒,權象之能過智。(東魏武定八年《魏故侍中司空公吳郡王墓志》)
幼存遠度,少建高□!踹^七步之賢才,□五行之俊武。(北齊武平五年《君諱昌墓志》)
爰自髫剪,迄乎奇角,綽然有裕,卓爾無朋。陳王慚其七步,劉德愧其千里。(北齊武平七年《高潤墓志》)
之后,“七步”這個典故伴隨著“曹子建七步賦詩”的故事流傳深遠。漸至婦孺皆知。考其原因,不外乎三個:《三國演義》故事的流傳;廣大人民對于文人才子智斗故事的喜歡;還有一個原因比較特殊,那就是“七步”典故寫入了啟蒙教材。就目前能夠見到的從唐代到晚近的蒙學典籍,于其中可以迅速發現這一點:
曼倩三冬,陳思七步。(唐?李翰《蒙求》)
“曹植豆萁,田真荊花”:魏陳思王植,魏文帝弟也。帝令作詩,七步不成,應大法。王應聲曰:“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釋之。(元?胡炳文《純正蒙求?長幼之倫》)
五鳳樓手,稱文字之精奇;七步奇才,羨天才之敏捷。(明?程登吉《幼學瓊林》)
五鳳樓手,稱文字之精奇;七步奇才,羨天才之敏捷。(明?程登吉《幼學求源?卷二十六?文事》)
三都賦,七步詩。(明?司守謙《訓蒙駢句?四支》)
七步才華馳許下,四知介氣滿關西。(清?鄔仁卿《初學?盤?八齊》)
七步:《世說》文帝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應聲便為詩。(清?蔣義彬《千金裘?卷八?人部》)
“七步詩”:魏文帝嘗令陳思王植七步作詩,如不成,將行大法。植應聲云:“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有慚色。(王錫元輯,王揖唐補輯《童蒙養正詩選》)
由于在諸多蒙學教材中采入了“七步”這個典故,且自唐代以后《七步詩》以“煮豆然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這樣通俗淺顯的五言四句為主,所以大多數中國民眾對于《七步詩》都是耳熟能詳了。
(本文部分參考了[日]興膳宏《<七步詩>為什么是七步呢?》一文。)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303928.html
相關閱讀:三國隨章侃 第十二章 兗州和徐州(三)曹操的危機
淺談袁術和孫家三代世交:孫吳崛起離不開袁術
三國歷史上殺害關羽的幕后兇手居然是司馬懿?
三國演義中最為心狠手快的美女:孫翊的妻子徐氏!
張飛死因何在?手足相殘是真是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