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烏臺詩案起因:北宋烏臺詩案文字獄因何發生?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宋朝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宋神宗推動烏臺詩案:用文字獄打擊政治異議派的開端:北宋神宗年間蘇軾因為反對新法,并在自己的詩文中表露了對新政的不滿。又由于他當時是文壇的領袖,任由蘇軾的詩詞在社會上傳播對新政的推行很不利。所以在神宗的默許下,蘇軾被抓進烏臺,一關就是4個月。李定等人曲解了蘇軾以前寫的詩詞,并對蘇軾嚴刑拷打,“詬辱通宵不忍聞”。烏臺詩案,是北宋年間的一場文字獄,結果蘇軾被抓進烏臺,被關4個月。御史中丞李定、舒?、何正臣等人摘取蘇軾《湖州謝上表》中語句和此前所作詩句,以謗訕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蘇軾,蘇軾的詩歌確實有些譏刺時政,包括變法過程中的問題。這案件先由監察御史告發,后在御史臺獄受審。所謂“烏臺”,即御史臺,因官署內遍植柏樹,又稱“柏臺”。柏樹上常有烏鴉棲息筑巢,乃稱烏臺。所以此案稱為“烏臺詩案”。北宋元豐三年(1080年)二月,蘇軾因“烏臺詩案”貶謫黃州團練副使。

  由于王安石的求情,蘇軾雖免于一死,但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元豐二年(1079)三月,蘇東坡由徐州調任太湖濱的湖州。他作《湖州謝上表》,其實只是例行公事,略敘為臣過去無政績可言,再敘皇恩浩蕩,但他在后又夾上幾句牢騷話:“陛下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

  句中“其”為自稱,他以自己同“新進”相對,說自己不“生事”,就是暗示“新進”人物“生事”。古代文人因為客觀環境使然,總是習慣于在遣詞造句上表現得十分微妙,而讀者也養成一種習慣,本能地尋求字里行間的含義。比如御史臺里的“新進”們。六月,監察御史里行何大正摘引“新進”、“生事”等語上奏,給蘇軾扣上“愚弄朝廷,妄自尊大”的帽子。明明是蘇軾在諷刺他們,而他們反說蘇軾愚弄朝廷。偷梁換柱正是小人們的慣技。這里還有一點背景,王安石變法期間,保守派和變法派斗爭激烈,兩派領袖分別是兩位丞相司馬光和王安石,因前者給后者的長信中有“生事”二字,于是“生事”成了攻擊變法的習慣用語;“新進”則是蘇軾對王安石引薦的新人的貶稱,他曾在《上神宗皇帝》書里說王安石“招來新進勇銳之人,以圖一切速成之效”,結果是“近來樸拙之人愈少,而巧進之士益多”。后來正是曾擁護過王安石的“巧進之士”呂惠卿把王安石出賣了,使其罷相。

  朝廷的公報是固定按期出版的,相當于官方報紙,蘇軾的文字照例惹人注意,這次謝恩表,使那些“新進”成了讀者心目中的笑柄。而他們惱羞成怒,必然對蘇軾進行報復,同時也是借新法謀私利、打擊異己的一個步驟。

  但單憑《湖州謝上表》里一兩句話是不行的。偏偏湊巧,當時出版了《元豐續添蘇子瞻學士錢塘集》,給御史臺的新人提供了收集材料的機會。監察御史臺里行舒?(念dǎn)經過四月潛心鉆研,找了幾首蘇軾的詩,就上奏彈劾說: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309115.html

相關閱讀:北宋史上的傳奇名臣包拯:是清官能臣更是個錚臣
岳飛的妻子李孝娥簡介 歷史上的李孝娥原型李娃
王安石變法的內容
宋朝人吃喝趣事:實行分餐制 吃飯不講究
宋朝歷史事件之澶淵之盟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