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果真如此,那么,黎先生為“冰鏡”所作的一番注解,估計多半也是先生的臆斷了,至少,筆者迄今未能找到其出處。而與之相反,“水鏡”的說法卻是有依據的。經筆者檢索,在《三國志》及裴注中,至少有三處提到“水鏡”,試列舉如下:第一處是在《三國志·方技傳·管輅傳》中,管輅為諸葛原餞行一事中,注引《輅別傳》曰:諸葛原字景春,……與輅別,戒以二事,言;“卿性樂酒,量雖溫克,然不可保,寧當節之。卿有水鏡之才,所見者妙,仰觀雖神,禍如膏火,不可不慎。持卿?才,游於云漢之聞,不憂不富貴也!陛`言:“酒不可極,才不可盡,吾欲持酒以禮,持才以愚,何患之有也?”第二處便是《三國志·龐統傳》注引《襄陽記》曰:諸葛孔明為臥龍,龐士元為鳳雛,司馬德操為水鏡,皆龐德公語也。第三處是《三國志·李嚴傳》文未,注引習鑿齒對諸葛亮的評價,其中有一段這樣的話:“夫水至平而邪者取法,鏡至明而丑者無怒,水鏡之所以能窮物而無怨者,以其無私也!薄断尻栍洝烦鲎粤曡忼X的筆下,而“水鏡無私”的說法亦出自其口。因此,筆者認為,“水鏡”的意思,仍是對品性純明者的稱贊,《三國志·龐統傳》提到司馬徽時,用了“清雅有知人鑒”六個字,筆者以為,“水鏡”應當就是指其“清雅”(所謂“清雅”,意指為人清廉高尚,有氣度),而并非什么“冷眼觀人”的意思,這一點,我們從一些零星的記載中亦能管窺一二。以管輅為例,諸葛原說他有“水鏡”之才,《輅別傳》也記載說:(管輅)體性寬大,多所含受;憎己不讎,愛己不褒,每欲以德報怨!涫赂改感ⅲV兄弟,順愛士友,皆仁和發中,終無所闕。臧否之士,晚亦服焉。而《世說新語·言語》中也記載了司馬徽的事跡,例如:嘗有妄認徽豬者,便推與之。后得其豬,叩頭來還,徽又厚辭謝之。以“水鏡”來贊譽人的品格,不僅三國時有,晉代也是如此,例如《晉書·樂廣傳》記載:(樂廣)僑居山陽,寒素為業,人無知者。性沖約,有遠識,寡嗜欲,與物無競。尤善談論,每以約言析理,以厭人之心,其所不知,默如也!袝钚l?,……見廣而奇之,曰:“自昔諸賢既沒,常恐微言將絕,而今乃復聞斯言于君矣!泵T子造焉,曰:“此人之水鏡,見之瑩然,若披云霧而睹青天也!痹谛l?對樂廣的稱贊之辭中,“水鏡”顯然是對其人品的贊揚,如果翻譯成白話文,意思大約就是:這個人清雅、純明的品性,讓人見了不禁眼前一亮,猶如撥開重重云霧,見到晴朗的天空一般。衛?的這個評價,南朝劉義慶所編的《世說新語》也有記載,只不過在《世說新語·賞譽》的記載中,衛?“此人之水鏡”的評價卻變成了“此人,人之水鏡也”,兩句話雖然字面上相差無幾,但意思卻全然不同,或許這就是后人顛覆“水鏡”一詞原始含義的開始。后人又將“水鏡”與司馬徽“有知人鑒”聯系起來,將“水鏡”解釋成“知人、鑒人”,甚至出現了“人之水鏡”這樣的成語,可謂是陰差陽錯。當然,這些都是后話,在下就不敷言了。
黎東方先生受業于梁任公,堪稱史學大家,所謂“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在“水鏡先生”這個問題上出現的疏忽不足為奇,但這似乎也正應了那句老話:聰明反被聰明誤?梢娭螌W,尤其是治史,不但需要大膽假設,更需要小心求證才是。謹以此文與諸君共勉之。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330219.html
相關閱讀:張飛死因何在?手足相殘是真是假?
淺談袁術和孫家三代世交:孫吳崛起離不開袁術
三國演義中最為心狠手快的美女:孫翊的妻子徐氏!
三國歷史上殺害關羽的幕后兇手居然是司馬懿?
三國隨章侃 第十二章 兗州和徐州(三)曹操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