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移民,自古至今都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無論怎樣還從來沒聽說過有皇帝下令利用火燒水淹等極端的、惡劣手段來強制老百姓移民的?墒虑橥褪侨绱,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他做不到的。
那列位朋友該說了,這是不是一個比司馬衷還傻,比蕭寶卷還不務正業的皇帝呢?恰恰相反,此人從小就特別聰明,而且所有的玩伴既佩服他,又怕他。說來他還有一定的政治背景呢,早在青年時期,他就參加過著名的陳橋驛兵變,宋太祖當了皇帝之后,直接被封為晉王,為宋朝的統一大業立下了赫赫戰功。他正是大宋的第二代皇帝宋太宗趙光義。
這個趙光義呀,原來的名字叫趙匡義,是宋太祖趙匡胤的弟弟。想當初人們就對太祖的死有種種疑惑,都認為此事與趙光義有關。一來呢,他的口碑不咋地,是個城府很深的人;二是很多人都知道他趁太祖還沒立王儲的時候,就在暗地里招兵買馬了。那他就更沒有理由背負千古罵名,做出如此下流的事兒了。呵呵,不是有那么句話么,水是有源滴,樹是有根兒滴,他放火灌水也是有原因滴。
宋太宗趙光義執政以后,總覺著他這個地盤還不夠大,便開始計劃進攻北漢,拓展疆土。北漢呢,是五代十國時最靠近北方的一國,其都城建在了太原。它最大的特點就是綜合國力非常弱,因此為了不被吃掉,也為了滿足自己所謂的野心,就找了個干爹做自己的后臺,那就是大遼國。有了靠山以后,北漢呢,還自不量力地時不時招惹別人一下,結果是處處挨打了。這樣說吧,它之所以能勉強支撐著活下來,完全就是得益于其干爹大遼的幫忙。有道是黃鼠狼專咬病秧子雞,宋太宗早瞧準了北漢這塊不毛之地兒。終于在979年的時候,他親自率軍出征,首先擊退了北漢的外援——遼軍,隨即集中火力猛攻太原。
北漢的當權者劉繼元眼看著沒了援軍,就像沒了娘的孩兒,只好拱手將太原讓給了宋軍。太原是被拿下了,北漢主也乖乖地舉起了雙手,可當地的部隊和老百姓卻不肯與大宋為伍,他們極力抵抗宋軍,堅決不答應被收編。這不由得讓宋太宗倒吸了一口涼氣,太原這個地方雖然貧瘠,但它卻“王氣”十足啊,從這兒走出去的“王”可不計其數啊,像戰國時期的趙簡子,漢文帝劉恒,北齊的高歡,隋煬帝楊廣,太原留守李淵和他的兒子李世民,還有五代十國的前北漢主等等。此地可是個龍騰虎躍地方,這若是萬一,從這些刁民之中,再冒出個什么草莽窮寇來,老趙家來之不易的皇權豈不就落入了他人之手?我趙老二不就白忙活了?
趙光義想起來就后怕,他決定了,絕對不能坐以待斃,還是先下手為強,必須將太原城連毛兒帶根兒拔它個禿光光,徹底切斷它的“龍脈”。于是,他勒令太原城的所有居民通通搬走,一個不留。但是,做淪陷區軍民的工作,哪那么容易呀,何況這些人都是王八吃秤砣死了心的主兒。話又說回來,本來宋太宗也沒想費那事兒,干脆放把火得了。反正他的目的又不是燒城,燒的是人——人中之龍。這一燒可不要緊,城內那是一片火海呀!混亂中,老百姓亂沖亂撞,小的哭爹喊娘,老的跌跌撞撞,還未出門就上火燒身了,活活地被點了天燈。相互間踩踏而死的就更是不計其數了,那才叫慘呢。
第二年,宋太宗還不肯作罷,決定學白娘子那一招,給它來個水漫金山,畢竟這塊地兒是他的心病嘛。所以,他責令引汾水、晉水灌城。這招兒可真夠損的,別說是人了,就連好多古建筑都給沖走了。頃刻間,太原這座古城便化為一片廢墟,成了名副其實的“鬼城”。更可笑的是為了抽掉“龍”的筋脈,趙光義還把城中的十字街改為丁字街。他以為這樣一來,就能將龍脈徹底釘住,自己便可以穩坐江山,萬代千秋了。豈不知,有一得必有一失,在他破壞了“王氣”的同時,也給遼、金創造了南下的有利條件,給大宋埋下了極大的隱患。
毛澤東曾這樣評價過宋太宗:“此人不知兵,非契丹敵手。而后屢敗,契丹均以誘敵深入,聚而殲之的辦法,宋人終不省。”雖然這句話是針對后來太宗兩度伐遼而言的,但也可由此看出,他確實不是善于用兵的料兒。因為當時的太原于大宋來說,是一座邊防要塞之城,正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由于他狹隘的政治思想,以及他短淺的目光,使得本來就力量薄弱的邊防更加沒有縛雞之力了。為以后金國大舉進攻宋朝創造了絕佳的條件。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330312.html
相關閱讀:宋朝人吃喝趣事:實行分餐制 吃飯不講究
宋朝歷史事件之澶淵之盟
岳飛的妻子李孝娥簡介 歷史上的李孝娥原型李娃
北宋史上的傳奇名臣包拯:是清官能臣更是個錚臣
王安石變法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