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成吉思汗,還是成吉思合罕?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元朝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雖然乃蠻、克烈等部的首領在十二、十三世紀之際可能早已采用來自于突厥政治文化的“可罕”稱號,并且后者亦曾被窩闊臺汗當作他個人的專用名稱,但直到1250年代為止,大蒙古國的最高統治者,仍然與各支兀魯思的為首宗王同樣地被稱為“汗”。不過,在沖制于1252年的谷兒只錢幣上,我們發現蒙哥已被叫做“合罕”。另外,《世界征服者史》盡管明確地提到鐵木真的稱號是“成吉思汗”,同時它卻把蒙哥的名號寫作“合罕”。就現在可以看到的資料而言,很可能是在深受突厥政治文化影響的蒙古帝國西半部,“合罕”的名稱首先獲得流行。大約在1250年代中葉,它終于被蒙古人自己所接受。1254年的蒙文“少林寺碑”尚使用“蒙哥汗”的稱號;在1257年初的“釋迦院碑記”中,我們已讀到“蒙哥合罕”的蒙文語詞。而1261年的蒙文碑銘則表明,自從忽必烈即位之日起,元朝皇帝便一向用它作為正式的蒙語稱號。

從今存元代圣旨、令旨碑判斷,由“汗”到“合罕”的稱號改動,并沒有被倒溯及元太祖的正式名號。此類銘文大都一仍其舊地稱元太祖為“成吉思汗”;只有五通以“成吉思合罕”名之(其中最早的一例出現在1282年)。后面這種情況,似可看作是當日流行語詞向官方文書寫作的滲透。“成吉思汗”稱號的保留,應與至元元年(1264)所定“太廟七室(兩年后增為“八白室”)之制”有直接關系。在一個雙語種并用的環境里,要確定前朝諸帝的漢式廟號,也就同時意味著需要相應地賦予或再度確認各人的蒙古語名號;恰恰在那時候,人們對“汗”與“合罕”之間涵義的差別還遠沒有如同后來那般的強烈意識。而“成吉思汗”的稱號一旦在元初的官方語言中獲得確定,它的形式也就被相對固定下來,為后代沿用不衰。拉施都丁的《史集》提到成吉思汗的幾個祖先以及蒙哥、忽必烈和元成宗,俱以“合罕”稱之;但對元太祖則始終采用“成吉思汗”的名號!妒芳返氖吩词恰督饍浴贰J侵督饍浴芬喾Q元太祖為“成吉思汗”。

由上述說法也產生了一個困難問題:有關前四汗史的一種最詳細、最重要的史源《元朝秘史》,為什么卻把元太祖的稱號寫作“成吉思合罕”?伯希和在他的遺著《馬可波羅注》里提出,今日所見《元朝秘史》,實乃元代某個時期的抄本;正是這個抄寫者,按他那個時代對元朝皇帝的蒙古語習稱,將原來文本里的“成吉思汗”改寫作“成吉思合罕”。

伯希和的這個見解十分值得重視。在今本“秘史”中,“成吉思罕”的稱號僅于§255中一見。這也許可以看作是抄寫者改削未盡所致。在§123、§125、§126和§127,當史詩敘述鐵木真如何第一次被他的部眾推為蒙古部首腦,以及他如何向札木合與王罕傳遞這個消息、而后二者又如何答復時,他一連十次被稱呼為“罕”。在交代窩闊臺即位的情節時,“秘史”同樣使用了“立窩闊臺合罕為罕”(§269)、“窩闊臺合罕既被立為罕”(§270)等詞語。在“秘史”的行文中,成吉思汗一般被他的兒子們稱為“合罕??父”,但有些場合也出現了“罕父”的稱呼(§255,§269,§281等節)。在§201,札木合把鐵木真叫作“罕??安答”,而不是“合罕??安答”!74則稱,鐵木真兄弟都“罕每愿做到了”;文句中所使用的也是“罕”,而不是“合罕”的復數形式。所有這些,都應該是為抄寫者所漏改的文句?梢娫谖唇浉膭拥奈谋纠铮竺晒艊摹按笪蛔(yekeoron)”,原是被稱呼作“罕”的。

以“罕”為最高統治者稱號的用法,也出現在“秘史”的最后面幾節中。這一事實排除了“秘史”關于窩闊臺汗的記事乃續寫于蒙哥后期或者甚至更晚的可能。因為如前所述,至少從1257年開始,蒙古統治體系已接受了以“合罕”作為最高統治者名號的用法。這樣,確定“秘史”寫作年代的問題就變得較為單純了。它記錄成吉思汗事跡的部分,當寫成于1228年的大聚會時;窩闊臺部分則最可能續寫于1251年選舉蒙哥為大汗的忽鄰勒臺大會上。只有§274至§277四節,大概是在與拔都后裔交惡后的元王朝時期才添加進去的。

那么今存“秘史”的文本又形成于何時呢?它至少要晚于《金冊》成書之時。這是因為,如果撰寫《金冊》時“秘史”已稱元太祖為“合罕”,那么《金冊》絕不敢置“秘史”這一權威史源的提法于不顧,而把元太祖的尊號從“合罕”重新降為“汗”。

元政府著手編寫列朝實錄始于至元十三年(1276)。耶律鑄于是年受命“監修國史”。這里的“國史”,據“王利用傳”即指實錄而言。前四汗的實錄初稿,都曾被譯為“畏吾字”蒙文,向皇帝進讀,以便在聽取皇帝的意見后再對它們進行修改!对贰诽岬健笆雷鎸嶄洝币苍蛔g為蒙文。惟其所指,恐怕不會是多達八十冊的“漢字實錄”全部,而只能是它的節寫本。世祖實錄節本的蒙譯文本,曾用金字繕寫進呈。前四汗的實錄部頭不大,其初稿原已有蒙文譯本;定稿后也完全可能用金字繕寫進呈;其事當在“金書”世祖實錄節譯之前。拉施都丁所說“金冊”,極有可能就是元政府頒發的以金字書寫的前四汗實錄蒙文本和世祖實錄節譯本。是則《金冊》的完成,事在元貞二年(1296)至大德八年(1304)之間。

這就是說,今本“秘史”的形成,應在十四世紀。因而在這個文本中出現“東昌”、“宣德府”等晚出地名,也就不難索解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359309.html

相關閱讀:元太宗窩闊臺簡介,窩闊臺是怎么死的?
篤哇
蒙哥征宋
蒙古人曾經在十三世紀橫掃世界為何會迅速滅亡?
歷史上真實的丘處機:收到成吉思汗信即萬里朝見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