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長江下游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的幾點意見王巍
一、良渚文化是長江下游地區文明進程研究的重點
文明起源、形成與發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在長江下游地區,良渚文化存在的一千年正是該地區文明起源到形成的關鍵時期。因此,應當繼續將良渚文化作為長江下游地區文明進程研究的重點。要注意研究其全過程。即不僅要研究其興盛的階段,也應注意研究其興起和衰落的過程與原因。
二、對長江下游地區的文明進程進行多層次、多角度的考察
文明是一個綜合體,包括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社會等各個方面。我們研究長江下游地區的文明進程,需要研究方方面面,需要多層次、多角度地進行研究。只有這樣,才可能避免以偏代全,盲人摸象,才可能較為全面地把握長江下游地區的文明進程。在上述各個方面之中,也應突出重點,應當將工作的重點放在這一時期社會的復雜度的形成、權力的構成及其維系統治的機制等問題。在這方面,良渚文化的墓葬給我們提供了豐富的信息,也積累了較多的研究成果,今后,還需要在此基礎上深入地進行研究。
三、應當大力加強對長江下游地區良渚文化時期聚落形態的研究
長江下游地區的考古工作近20年來取得了引入注目的成果,特別是良渚文化顯貴墓地的發掘成果尤為顯著。相比之下,對良渚文化的聚落的發掘和研究相對滯后,使學術界對良渚文化的社會結構和文明進程的研究難以深入。
聚落形態的研究是研究社會結構的重要方法,主要包括宏觀研究和微觀研究兩種方法。前者是聚落群的研究,后者是聚落內部的布局研究。首先,應當重視并大力開展細致的聚落群分布調查,它可以為我們了解當時的社會組織和結構提供不可替代的重要信息。在這方面,山東大學等在山東兩城鎮及其周圍開展的聚落調查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在河南安陽洹河流域、洛河流域和內蒙古赤峰半枝箭河流域進行的聚落調查都取得了很好的收效,值得效法。另一方面,應當看到,聚落群的調查也有其局限性,并不是“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解決一個地區的社會組織與結構,除了進行聚落群的分布調查之外,還必須重視對中心聚落的大面積發掘。解剖麻雀,點面相結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我們迄今對二里頭文化時期和商代社會結構的認識,主要是依據對二里頭、偃師商城、鄭州商城和殷墟等幾處都城遺址的大規模發掘而獲得的。再如,近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隊在山西襄汾陶寺遺址龍山時代大型城址中,發現了大型的建筑基址、窖穴區和墓葬區,為研究當時的社會結構提供了寶貴資料。這些資料僅憑聚落調查是無法獲得。沒有對這些中心性遺址發掘,僅憑聚落群的調查,是難以全面揭示當時的社會狀況的。概言之,應當將聚落群的系統調查與中心聚落的重點發掘相結合,兩者相輔相成,不可偏廢。在長江下游地區,已經發現了諸如莫角山大型建筑基址那樣的中心性遺址,如能組織力量,對其開展大面積發掘,一定能夠為了解良渚文化時期的社會狀況提供第一手資料。如再結合良渚文化時期聚落群的調查與研究,必定能使長江下游地區文明進程的研究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四、應當加強多學科的綜合研究
文明的形成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有跡象表明,長江下游地區文明的進程與自然環境的變遷具有一定關系。因此,應當加強對長江下游地區自然環境變遷的研究。如環境變暖為長江下游史前稻作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條件;良渚文化中期大量水井的出現,表明當時地下水位曾有所降低,這是否與距今5000年左右的降溫事件有關,值得注意;良渚文化晚期的一些遺址普遍發現淤土,說明當時曾發生了大面積的洪澇,地下水位上漲,導致原來曾經是農田的地方成為沼澤,農業生產遭到嚴重破壞。洪水雖不一定是良渚文化衰亡的唯一原因,但卻可能是良渚文化由盛轉衰的重要原因。
另外,關于良渚文化玉石的來源、一些特殊用途陶器的產地的研究也都對于良渚文化乃至長江下游地區文明進程的研究大有裨益。其它諸如遙感考古、地理信息系統、古人類的食譜分析、動物考古和植物考古、古人類DNA的研究等都會在長江下游地區文明進程的研究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五、應當重視對良渚文化衰亡原因的研究
對文明衰亡原因的研究是文明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際學術界十分重視的研究課題。有跡象表明,在長江下游地區,延續達一千年之久,并曾盛極一時的良渚文化在其晚期后段走向了衰亡。長江下游地區的文明進程在良渚文化的末期似乎中途夭折了,或曰改變了發展的方向,脫離了原來的軌道,文化發展進入了一個低潮期。其原因非常值得探討。是否與原始宗教的過分畸形發展有關,或由于長時間、大面積的洪災而陷入嚴重的危機,或在擴張勢力范圍的戰爭中受挫,等等。良渚文化的衰落可能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六、應當重視良渚文化與周圍地區文化關系的研究
有跡象表明,良渚文化曾與周圍地區的諸考古學文化發生不同程度的交往,以玉琮和玉璧為代表的玉器文化曾對周圍地區以強烈的輻射,其影響范圍向西北抵達中原甚至甘青地區,向西南到了廣東。這種影響的具體形式如何?玉琮等貴重物品輸出的原因和背景如何?伴隨著怎樣的活動?是貿易,還是戰爭,抑或是遷徙、結盟、通婚?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問題。
長江下游地區文明進程的研究受到國內學術界和社會的關注,而且引起了國際學術界的矚目。經過幾代學者的共同努力,已經取得了顯著的進展。但是,還有許多問題有待于我們去研究、解決。我們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愿意與國內外的學者共同努力,為全面揭示長江下游地區文明演進過程,探索人類歷史發展的規律做出貢獻。
原載: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訊 2002總第四期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366380.html
相關閱讀:黃河流域文化遺址
黃帝的妻子是誰 黃帝有幾個妻子
吳剛是誰?吳剛為什么會在月宮伐桂?
黃帝曾孫之女竟然嫁給一條狗?
中國汗青傳說時期最早的宗祖神:黃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