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古本為湯谷。湯谷河不到20里,一端為地熱環境,一端為子宮環境。
可能從渭河形成之初, 湯谷部落就一直生活在湯谷河流域。由于依賴于地熱環境和子宮環境, 湯谷部落成功地躲過了一次又一次的地球大災難, 最后進化為現代人。
到了新石器時代,湯谷部落的湯氏分支在湯谷河的西南端,即太白山腳下,建立了湯谷城,姜氏分支則在湯谷河的東北端的渭河對岸建立了邰氏姜。
邰氏姜就是現在的陜西省扶風縣揉谷鄉太子藏村舊址。
邰氏姜是一個具有“曲魯瑤池九天井,陳宛雷澤五色水”的子宮環境。這個子宮環境看起來象一個“九字形羊頭谷”,一個羊角為臺中臺,一個羊角為谷中谷。曲里拐彎的九字結構稱為“九阿,曲阜,九州”;九字區因“蛙聲如雷”而稱雷澤;因雷澤位于“姜水之正陽”,邊緣又“迂回纏繞、如花如畫”,故又稱“華澤、陽紆”;因蛙聲始于夏季,故雷澤又稱“夏澤、九澤、丹澤”,進而“華澤、夏澤”也稱“華夏”;羊角谷稱為“玉闕、貝闕、天阿”。
姜氏部落因“羊頭谷”而取姓為“姜”,音從“地羊”,其中“地”古讀“記”。羊角臺位于北斗位,因位置、結構、形狀都類似于人的右耳, 故特稱羊角臺為“邰”,并因此稱羊頭城為邰氏姜。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圖1 羊頭城與邰氏姜
因邰如同太白山,為眾“黃臺之王”而稱“皇邰”;因邰為“盆山瑤臺、曲阜懸池”之窯洞群,又稱“天臺、天池、天山、天俯、天墉、瑤池、瑤臺、瑤圃、后瑤、后宮、懸圃、玄圃、崦嵫”等。
因邰氏姜具有九個“大小不等、形狀各異、千奇百怪”的天井窟窿而稱“空窿墟、窟窿城”;因語音誤會,“空窿墟”被誤寫為昆侖墟, 所以失去了原有含義,并演化出許多神話。
“墟”原意為“老虎之窩”,“昆侖墟”就是“窟窿之城,老虎之穴”。
因邰氏姜的“東海、龍潭、大濠”是稀有金色蟮龍的唯一產地,而蟮龍又是早期的祭祀品和待客品,所以“龍”被異化和神化為“馬頭、雞爪、蛇身”之怪物,祭“蟮”被演化為“天子封禪”,其中“蟮”讀“顫”。
“龍潭虎穴”原指昆侖城,現在取意“兇險之地”實為誤解所得。
因邰氏姜具有四海三桑,所以“昆侖城”又稱“滄海桑田”,現在的“翻天覆地”之意源于誤解。
古四海“東海、南海、西海、北!睂崬樗臏Y池,“三桑”是指“扶桑、桑野、弱!。
始祖燧人氏因發明燧石擊火而成為天子炎帝,都于湯谷城。
燧人氏創立了帝國時代,一直持續到清朝。
從燧人朝到清朝,中國社會都是帝國社會,不存在奴隸社會,方國聯盟說也不符合實際情況。整個帝國時代都是“改朝換代不改制”,呈現出一個連續傳承和連續換代過程,不存在特殊的“奴隸-封建”斷層,不存在本質性的體制突變,一直按照“君權神受,戰爭改朝”的模式發展,逐步由初級的“帝國分封制”過渡到高級的“帝國集權制”。
華胥前,邰氏姜又稱斯歧城、雷澤城、窟窿城、昆侖城、瑤臺城、天墉城、瑤池城等。
華胥時,邰氏姜又稱華胥城、華陽城、陽華城、陽紆城、華胥洲等。
雄黃元年,華胥氏與燧皇之子伏羲誕生,邰氏姜始稱成紀城、成都城等。羲父燧皇去世后,伏羲于湯谷城登基稱帝。后來因湯谷城在太白山的陰面而移都“東邰”成紀城,邰氏姜始稱“陳”城, 邰稱為陳宮。“陳”即“東邰”,古讀“成”!吧舍汴悺币庵浮叭胫鳀|宮”,而不是“游牧遷徙”。
太昊元年,邰氏姜又稱?谷城、陳國城、陳倉城、太陽城、玉皇城、天帝城、天山城、天池城、天庭城、天水城、宛丘城等。伏羲冢位于昆侖丘之上直徑10米,高15米,穆天子祭拜后再無人問津,遺憾的是1975年被人去土鏟平。 伏羲死后,女媧稱帝。關中發生地震,導致洪水泛濫,猛獸肆虐,兇禽橫行。女媧力挽狂瀾,降伏洪魔,除害濟民,燒制土灰,修補渭堤,天下重歸太平。
神農時代,陳宮變成了側宮和后宮,稱為舊陳宮,陳演變成了“陳舊”。天子宮改為“東宮、曲阜宮、蒼龍宮”,“阜”是邰氏姜的河谷邊緣的象形表示,音從“俯”。新添東、中、西三皇宮的“龍城”粗看起來象“魯”,故稱“魯城”。魯字音從“龍粗”,孿生“粗魯”。邰氏姜又稱“古陳城、魯國城、曲阜城、扶桑城、窮桑城、姜陽城、姜水城和姜氏城”等!俺蹶愥泗、初桑都曲”意指“由王稱帝、入主東宮”,也不是“游牧遷徙”。
炎帝榆罔時,諸侯相侵伐,軒轅攝政,于戰爭中發展強大,隨與炎帝決戰于邰氏姜的阪泉之野,三戰而滅炎帝。榆罔死葬阪泉南部或白龍嶺,因毗鄰長沙,故有“崩葬長沙”之說,但古長沙在邰氏姜。軒轅由扶桑宮搬住天子宮, 登基稱帝。榆罔、軒轅、蚩尤本為三兄弟,榆罔死后,蚩尤起來報仇,與黃帝決戰于中冀,失敗被殺。最早的“冀州”為邰氏姜的“南田與北田之共”,冀州就是九州,九州實為九字州,歷史上不曾存在九個州之“九州”。后來冀州為關中平原,再后來為兩河流域,不過兩河不是現在的兩河,而是指渭河從寶雞的西山口流到黃河再沿黃河流入山東前。用現代人的冀州觀是沒法理解歷史的,本來逐鹿之地為兩河相交的三岔口,卻被歷史誤會為河北逐鹿。
黃帝時,邰氏姜又稱軒轅城、壽丘城、不死城、姬水城、姬氏城、橋山城、衡陽城、衡山城、蒼龍城、白龍城等。黃帝與其妻死后均葬于邰氏姜的橋山。 橋山又稱“古歧山、常陽坡、阪泉野、石橋山、衡山、弱桑、崦嵫山”,為古墓地之一。黃帝冢直徑10米、高30米,慶幸的是仍然默默存在,有史以來從未有人打擾過,其真實性無須懷疑,但不能完全排除其它天子墓的可能性,如女媧墓、列山墓、帝柱墓等。
顓頊時,邰氏姜皇城因洪水被長時間淹沒,顓頊移宮“天帝之丘,昆侖陳宮”。 史稱“天柱折(昆侖地震),地維絕(渭堤決口),天傾西北(皇城淹沒),故日月星辰移(移居邰宮)”。
堯舜時,邰氏姜稱為有邰城,邰冀州為農神后稷封地。邰氏姜又一次發生大洪水,雷澤區的姬水長時間不退,大禹治水的故事就發生在昆侖城。邰氏姜因此稱為龍門城、積石城。
夏禹疏通邰氏姜的龍門后,皇宮又從北宮移至東宮。據《三海經》推斷帝嚳、帝堯、帝舜死后都葬于邰氏姜的不死山。
《史記?五帝本記》載:“舜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作什器于壽丘”。這里的“歷山、雷澤、河濱、壽丘”均在邰氏姜,遠古時“河、河水”專指“十里中國河”,沒有泛指之意,非中國河之河濱稱為“水阿”,F在的“河”相當于過去的“水”,而現在的海相當于遠古的“無底大壑”,遠古的海指“淵、池、能徒手抓魚的地方”!度=洝反蠖嗝枋龅氖芹⑹辖闹苓叺乩,同一個地方多達十幾個名稱,甚至五六十,不研究邰氏姜地理大多是找不到的。
夏朝的都城一直設在邰氏姜,昆侖城稱為“夏臺”。
商湯滅夏以后,邰氏姜為商之初都,稱為“蒙亳、西亳”,從成湯到中丁,歷經10帝。
商朝中期,國都從邰氏姜先搬到河南偃師,再搬到鄭州,歷經10帝。
商朝后期,國都從鄭州搬到安陽殷墟,歷經12帝。
商朝末年,發達后的周文王從歧山移都祖籍邰氏姜,定都昆侖城。
與此同時,姜子牙也回遷祖籍,定居于邰氏姜的龍門南側,取村名為姜尚, 姜子牙的釣魚臺就是龍的唯一產地邰氏姜龍潭,即《山海經》中的“渤海、東海、虞淵”,現在稱為大濠。
西周時,邰氏姜為西虢城,也是周的陪都, 穆天子西征會王母之地就是邰氏姜。
東周時,邰氏姜東近旁設置邰縣城。
秦朝時,邰氏姜或邰氏姜東近旁為邰縣城。
西漢時,邰氏姜為杜陽縣城。
東漢時,邰氏姜為武功縣城,定名太子藏,但百姓一直稱邰氏姜。
三國和西晉時,邰氏姜為武功縣城。
北魏時,邰氏姜先為周城縣城,次邰氏姜西口為美陽縣城,后移治中亭川(現武功鎮)。
上世紀九十年代,邰氏姜成為廢墟,兩橫水、五色水、九天井和曲阜瑤池的殘跡猶在。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圖2 姜水河與邰氏姜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366381.html
相關閱讀:黃帝曾孫之女竟然嫁給一條狗?
黃帝的妻子是誰 黃帝有幾個妻子
黃河流域文化遺址
吳剛是誰?吳剛為什么會在月宮伐桂?
中國汗青傳說時期最早的宗祖神:黃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