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回到宋朝過春節:宋人徹夜不眠過大年夜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宋朝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

每年過春節,幾乎都聽到身邊朋友的感慨:“這年味越來越淡了。”之所以覺得年味淡,是因為舊時那些烘托節日氛圍,體現節日內涵,生成節日文化的禮儀、符號、習俗,已經淡出了人們的生活,皮(禮儀、符號、習俗)之不存,毛(年味)將焉附?那么,何不隨歷史研究者吳鉤拜訪一回宋朝,看看宋朝人又如何過春節,體驗一下彼時的年味呢?

臘月

時序一進入臘月,宋朝街市上的年味就越來越濃了,家家戶戶開始用豬肉、羊肉、魚肉腌制臘味,臘味不但可作年貨,還可以儲存到次年夏天:“臘月內可鹽豬羊等肉,或作臘法魚之類,過夏皆無損壞”。臨安的富貴之家,遇到了下雪天氣,還要“開筵飲宴,塑雪獅,裝雪山,以會親朋,淺斟低唱”;若是晴天,“則邀朋約友,夜游天街,觀舞隊以預賞元夕”——那些準備用于慶賀元宵的歌舞隊,早已在大街上彩排開了。

市場迎來了節日消費的旺季:“街市盡賣撒佛花、韭黃、生菜、蘭芽、勃荷、胡桃、澤州餳”等年貨;商鋪“競售錦裝、新歷、諸般大小門神、桃符、鐘馗、狻猊、虎頭及金彩縷花、春帖幡勝之類,為市甚盛”;小販沿街叫賣“錫打春幡勝、百事吉斛兒”等吉祥物,“以備元旦懸于門首,為新歲吉兆”,“又有市爆仗、成架煙火之類”。

這里有幾個名詞需要解釋一下:“撒佛花、韭黃、生菜、蘭芽”都是冬季的時蔬;“勃荷”即今人說的薄荷;“澤州餳”是一種風靡宋朝的飴糖;“新歷”即新一年的日歷;“桃符”是春聯;“鐘馗、狻猊、虎頭”都是年畫;“金彩縷花、春帖幡勝”與“錫打春幡勝、百事吉斛兒”則是過年時張貼、張掛的吉祥物;“爆仗、成架煙火”是煙花爆竹。

許多商家還要制作過年禮品回饋老主顧。百貨商店通常給老主顧送“門神、桃符,迎春牌兒”;紙馬鋪則印制“鐘馗、財馬、回頭馬”等年畫,“饋與主顧”;藥鋪會做一些“屠蘇袋”:小布袋裝入中藥材屠蘇,再用五色線扎成“四金魚同心結子”“百事吉結子”,送給老顧客之宅第,宋朝人相信,將屠蘇袋懸掛在門額上,可以“辟邪氣”。

從踏入臘月到除夕期間,宋朝人有兩個節日要慶祝,首先迎來的是臘月初八的“臘日”,也叫“臘八節”。這一天,開封與杭州的寺院要選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等小巧食材,煮成“臘八粥”,贈送給施主之家。藥店則將“虎頭丹、八神、屠蘇”等中藥材裝入小布囊,叫作“臘藥”,“饋遺大家”,用于臘月的保健。尋常人家也會做“臘八粥”,鄰里之間還要相互饋贈禮品。

到了臘月廿四日,是宋代歷法上的“交年”,家家戶戶不論貧富,都要準備“蔬食餳豆”祭灶,夜間“請僧道看經,備酒果送神”,所以白天街坊間市聲鼎沸,到處都是叫賣“五色米食、花果、膠牙餳、箕豆”等祭灶用品的聲音。市井中還有“迎儺”的祭神隊伍,敲鑼打鼓,向各戶人家“乞求利市”。

添置年貨,少不得要花銷一大筆錢。對大戶人家與中產之家來說,自然不成問題,但生活于城市底層的貧窮家庭,則恐怕應付不了過年的開銷。不過,窮人也有窮人的辦法:進入臘月之后,“街市有貧者,三五人為一隊,裝神鬼、判官、鐘馗、小妹等型,敲鑼擊鼓,沿門乞錢,俗呼為‘打夜胡’,亦驅儺之意也”。這是一項很有意思的習俗,“驅儺”只不過是這一習俗的形式與附加功能而已,更重要的功能是它給了城市貧民一個獲得救濟的機會,同時又不失體面。

除夜

臘月的最后一天,宋人謂之“除夜”。這一天,士庶“不論大小家,俱灑掃門閭,去塵穢,凈庭戶,換門神,掛鐘馗,釘桃符,貼春牌,祭祀祖宗,遇夜則備迎神香花供物,以祈新歲之安”。這套習俗,至今在潮汕一帶仍得以完整保留下來:過年前,家家戶戶都要灑掃門庭,叫作“掃除”;都要貼門神、春聯、年畫;都要在除夕這天祭拜祖先、社神、天地,這叫“團年”。

宋代的“桃符”,其實就是今人所說的“春聯”,因為以前的春聯不是寫在紙上,而是寫在桃木板上,故有“桃符”之名。王安石有詩曰:“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說的便是:在熱鬧的爆竹聲中,舊年的最后一天即將結束,人們祈望新年生活更美滿,家家戶戶都忙著換上新的春聯?上Ы裉斐鞘兄性S多商品房的設計,連貼春聯的門楹都給省掉了,買副春聯都不知貼哪里。

吃過年夜飯之后,宋朝的城市迎來了徹夜不眠的大年夜,“士庶之家,圍爐團坐,達旦不寐,謂之‘守歲’”。孩子們跑到外面,繞街唱兒歌:“賣癡呆,千貫賣汝癡,萬貫賣汝呆,見賣盡多送,要賒隨我來。”這叫作“賣癡呆”,兒童以此相戲謔,也寄托人們希望來年變得聰明的意愿。南宋詩人范成大有一首趣味十足的小詩,描述吳中民間“賣癡呆”的習俗:“除夕更闌人不睡,厭禳鈍滯迎新歲;小兒呼叫走長街,云有癡呆召人買。二物于人誰獨無?就中吳儂仍有余;巷南巷北賣不得,相逢大笑相揶揄。櫟翁塊坐重簾下,獨要買添令問價。兒云翁買不須錢,奉賒癡呆千百年。”近代廣州仍有類似風俗,不過不是“賣癡呆”,而是“賣懶惰”。

除夕之夜,怎能沒有鞭炮之聲、煙花之色?宋代時,火藥技術已廣泛應用于節日慶典,人們利用火藥制成響亮的炮仗、璀璨的煙花,在節日里燃放,圖個熱鬧與喜慶。除夕夜,宮禁之內,爆竹最響,“禁中爆竹山呼,聞于街巷”;适沂褂玫呐谡滩坏懥粒煨鸵卜浅HA麗,制成人物、果子的樣子,甚至做成屏風,“外畫鐘馗捕鬼之類,內藏藥線”,點燃后可連響百余聲。民間市井,也是燈燭煙花“紅映霄漢;爆竹鼓吹之聲,喧闐徹夜”。

元日

正月初一,新年伊始,宋人謂之“元旦”“元日”,俗呼為“新年”。后世引入西洋歷法,為與陽歷1月1日元旦相區分,才改稱為“春節”。

農歷元旦這天,朝廷要舉行盛大、隆重的大朝會。一大早,皇帝起身上朝,先虔誠上香,“為蒼生祈百谷于上穹”。隨后,皇帝給太后拜年:“元正啟祚,萬物惟新。伏惟皇太后陛下,膺時納佑,與天同休。”太后回皇帝:“履新之?,與皇帝同之。”然后文武百官向皇帝拜年:“元正令節,不勝大慶,謹上千萬歲壽。”皇帝答諸大臣:“履新之吉,與公等同之。”

民間更是熱鬧。在東京開封,從馬行、潘樓街、州東宋門外、州西梁門外、州北封丘門外,以及州南一帶,到處都是彩棚,銷售“冠梳、珠翠、頭面、衣著、花朵、領抹、靴鞋”與各種好玩的小商品,“間列舞場歌館,車馬交馳”。在臨安杭州,市民“不論貧富,游玩琳宮梵宇,竟日不絕。家家飲宴,笑語喧嘩,此杭城風俗,疇昔侈靡之習,至今不改也。”

按照慣例,宋朝政府會宣布:春節期間,蠲免公租屋的三日房租。又放開賭禁三天,即正月初一、初二、初三這三天,市民盡可縱情賭博。許多商家也以博彩、抽獎的方式銷售商品:中獎了可以以低于市價的價格獲得某個商品,抽不中則需以高于市價的價錢買下該商品。到了夜晚,貴家仕女也結伴出來逛街,進入賭場看人們賭博,到夜店飲宴,“慣習成風,不相笑訝”。即使是貧困市民,過年了,也要穿上“新潔衣服,把酒相酬”。

拜年也是相沿已久的習俗。“士夫皆交相賀,細民男女亦皆鮮衣,往來拜節”。宋朝出現了一種比較有意思的拜年方式——送賀卡。許多士大夫由于應酬太多,分身乏術,無法一一登門向友朋、親戚、同僚拜年,便委派家人手持自己的“名刺”(名片)前往拜賀:“節序交賀之禮,不能親至者,每以束刺簽名于上,使一仆遍投之,俗以為常”。一些富貴人家,因為前來投刺賀年的人多了,便在大門口掛一個紅紙袋,上書“接福”二字,接收各方投刺,類似于信箱。

由于遣人投帖比親自登門拜年更為便捷,所以宋代士大夫群體很流行投帖拜年,“俗以為常”。當然也有人很不喜歡這種拜年方式,認為這樣拜年沒有誠意,比如司馬光就堅持不投拜年帖:“不誠之事,不可為也。”這位生活嚴謹的老夫子給人拜年,必親自登門。但投帖拜年的習俗也流傳了下來,盛行于明清時期。今天許多人逢年過節會給朋友寄送賀卡,可從宋朝的拜年帖找到淵源。

正月初七之后,春節“黃金周”大致就結束了。不過在宋朝,這個時候,節日的氣氛并未消散,反而越來越濃厚,因為,一個更加熱鬧、更加隆重、更加盛大的傳統大節——正月十五元宵節即將來臨。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369409.html

相關閱讀:宋朝人吃喝趣事:實行分餐制 吃飯不講究
宋朝歷史事件之澶淵之盟
王安石變法的內容
岳飛的妻子李孝娥簡介 歷史上的李孝娥原型李娃
北宋史上的傳奇名臣包拯:是清官能臣更是個錚臣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