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官員退休難:70歲高齡仍要赴邊疆任職
原來,宋代致仕制度還規定:官員退休時,須先向朝廷遞呈申請,獲準后方可解職。個別元老大臣不受70歲年齡的限制。凡因病退休而后痊愈者、提前退休者、正常退休者,在朝廷需要時都可再度入仕,稱為“落致仕”(類似今天的退休返聘)。這樣,有一些被皇帝倚重的老臣可能多次請求致仕而不被批準,而一些特定時期致仕的“重臣”會被再次授予要職。
北宋官員退休難:70歲高齡仍要赴邊疆任職
這些老年官員中不乏老當益壯者。北宋朝宰相最高壽者當推文彥博(1006—1097),享91歲。他是四朝(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重臣,任將相五十年,名聞四夷。神宗末年(1083年)文彥博已經獲準退休,在洛陽準備要安度晚年。哲宗即位初(1086年),當政的司馬光看重“宿德元老”文彥博的才能與威望,極力推薦。就這樣,已過80歲高齡的文彥博“落致仕”,被授予“平章軍國重事”一職,再擔大任。他思維敏捷、處理政務井井有條,時人評價他“其綜理庶務,雖精練少年有不如;其貫穿古今,雖專門名家有不逮”。真宗朝的老將范延召(927—1001)更是勇猛不減當年。咸平二年(999年),北部邊防吃緊,契丹人南下來犯,73歲的范延召毅然隨駕北征,“與(契丹敵兵)戰瀛洲西,斬首二萬級,逐北至莫州東三十里,又斬首萬余,奪其所掠老幼數萬口,契丹遁去”。仁宗朝老將王德用(977—1056)熟知軍中情偽,善于恩撫屬下,“多得士心”。他名震邊塞,為契丹(遼國)所忌。至和元年(1054年),78歲高齡的王德用“落致仕”,被授予樞密使重職,督察全國軍務。至和二年(1055年),契丹使者來訪,稱贊宋廷“以公(王德用)典樞密而用富公(富弼)為相,將相皆得人矣”。
北宋官員退休難:70歲高齡仍要赴邊疆任職
這些年過70仍被朝廷重用的官員,其經驗智慧被視為國家的財富。鑒于不能忽視的年齡與健康因素,君主們常常對這些老臣加以特殊禮遇。如:前文已提及的文彥博,元?元年(1086年)拜太師、平章軍國重事時,已是81歲高齡,被特許“六日一朝,一月兩赴經筵”,后來又改為“十日一赴都堂,一月一赴經筵”,能保證機要政務參與決策即可。兩朝重臣呂公著元?三年(1088年)拜司空、同平章軍國事時,也已是71歲高齡,被特許“一月三赴經筵,二日一朝;出入都勿拘時;常行文書免簽書;別建府第,許執政往議事”等。樞密使張?70歲時“請老”(申請退休),英宗極力挽留,聲稱“太尉勤勞王家,詎可遽去?”特許他“五日一至樞密院”,還免除其覲見皇帝時復雜的禮節“進見毋舞蹈,受賜勿跪”等。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370359.html
相關閱讀:北宋史上的傳奇名臣包拯:是清官能臣更是個錚臣
宋朝歷史事件之澶淵之盟
岳飛的妻子李孝娥簡介 歷史上的李孝娥原型李娃
王安石變法的內容
宋朝人吃喝趣事:實行分餐制 吃飯不講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