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以前的唐、宋,以后的明、清王朝相比,元朝統治的歲月是比較短的。但是這個王朝的歷史是波瀾壯闊、豐富多彩的,對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的進程都有不可磨滅的影響。
●元朝的歷史是復雜的,有黑暗的一面,但也有光明的一面。元朝為中國歷史帶來不少新的因素,做出了自己獨特的貢獻:出現了史無前例的大統一局面;形成了民族結構新格局;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空前繁榮;建造大都城。今天的北京城,正是在元大都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成吉思汗是對中國和世界歷史進程產生深遠影響的杰出人物。毛澤東同志稱成吉思汗為“一代天驕”。 陳高華, 1960年畢業于北京大學歷史系。曾任中國社科院歷史所副所長、所長,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歷史系主任。七屆、八屆全國政協委員,九屆、十屆全國政協常委,F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元朝的歷史,由1206年成吉思汗在北方草原建立大蒙古國算起,到1368年朱元璋軍隊攻下大都、元朝末代皇帝順帝北逃為止,總共162年,先后有14位皇帝。1271年,成吉思汗之孫忽必烈定國號為大元,從此這個王朝稱為元朝,成吉思汗被尊稱為元朝的太祖皇帝。和以前的唐、宋,以后的明、清王朝相比,元朝統治的歲月是比較短的。但是這個王朝的歷史是波瀾壯闊、豐富多彩的,對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的進程都有不可磨滅的影響。 元朝的歷史大體上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前四汗時期,第二階段是世祖、成宗時期,第三階段是武宗至順帝時期。 一、第一階段:前四汗時期(1206-1259) 前四汗就是成吉思汗、窩闊臺汗、貴由汗和蒙哥汗。 我國北方草原是游牧民族活動的地區。早期是匈奴,繼起的有鮮卑、突厥、回鶻。11、12世紀,草原上分布許多部落,蒙古是其中的一個。蒙古部原來生活在我國東北的額爾古訥河、大興安嶺一帶,后來逐漸西遷到今蒙古國境內的三河之源,肯特山一帶。1162年,蒙古部的首領也速該生下一個兒子,取名帖木真。帖木真9歲時,也速該被敵人毒死,部眾離散,勢力中衰。帖木真在艱難的環境中崛起,重新集結部眾,逐個擊破了草原上其他部落。1206年,在斡難河(今譯鄂嫩河)頭舉行忽里勒臺。忽里勒臺是大聚會的意思,原來指氏族、部落首領會議,這時則是貴族和軍事將領的集會。這次忽里勒臺推選帖木真為大汗,號成吉思汗,以大蒙古為國號。 大蒙古國建立后,很快便開展了對外的軍事活動。首先矛頭指向鄰近的西夏和金朝,迫使西夏和金朝納貢求和。1219年,成吉思汗率軍西征,經過幾年的殘酷戰爭,占領了包括今天中亞五國(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和阿富汗的大部土地,前鋒到達印度河。蒙古軍一部進入今伊朗北部,轉而北上,進入今俄國和烏克蘭境內。1225年,成吉思汗回到蒙古草原。很快,他又進攻西夏。1227年8月,西夏滅亡。在西夏都城中慶府(今銀川)陷落的前夕,成吉思汗病死。死后遺體運回蒙古草原,葬在起輦谷,但其遺址至今沒有找到。內蒙古鄂爾多斯的成陵,是后代祭祀的場所,不是陵墓所在。毛澤東同志稱成吉思汗為“一代天驕”。確實,成吉思汗是對中國和世界歷史進程產生深遠影響的杰出人物。 1229年,成吉思汗次子窩闊臺經過忽里勒臺推選成了大蒙古國的大汗。窩闊臺在位13年,做了兩件大事。一件是親自指揮對金朝的戰爭,1234年金朝滅亡,蒙古國控制了淮河以北廣大農業區,當時稱為“漢地”。另一件是發動第二次西征。第二次西征以成吉思汗長子術赤之子拔都為首。這次西征從1236年起,進入今俄羅斯、烏克蘭境內。1241年蒙古軍進攻東歐,勢如破竹。拔都主力越過多瑙河。后因窩闊臺死訊傳來,蒙古軍停止前進東還。拔都在伏爾加河下游停駐,建立金帳汗國。第二次西征使整個歐洲為之震動。 窩闊臺汗病死于1241年。長子貴由西征歸來以后,在1246年被推舉為大汗。貴由多病,在政治上沒有多大作為。1248年病死。 貴由死后,成吉思汗后代幾個家族為爭奪汗位展開了激烈的斗爭。成吉思汗幼子拖雷的長子蒙哥被推舉為大汗。蒙哥即位后,指派兄弟忽必烈管理“漢地”,又指派另一個兄弟旭烈兀西征,亦即第三次西征。這次西征以旭烈兀為統帥,1253年起向西南亞進軍,占領了今伊朗、敘利亞等地區,后來建立了伊利汗國。窩闊臺、察合臺的后裔則分有中亞地區,建立了窩闊臺汗國和察合臺汗國。加上拔都的金帳汗國,這就是歷史上所說蒙古四大汗國。 蒙哥汗為了從側面包圍南宋,命忽必烈出征云南。忽必烈于1253年出師,由甘肅經四川入云南,千里轉戰,攻克大理,平定云南。1258年,蒙哥自己率軍出征,進入四川,1259年圍攻釣魚城。當地軍民堅決抵抗,蒙古軍傷亡很大,蒙哥汗死于城下。形勢為之一變。 二、元世祖忽必烈和成宗鐵穆耳時期(1260-1307年),共48年。 1260年,蒙哥在四川釣魚城戰死,忽必烈嗣位,成為大蒙古國的第五代大汗。忽必烈在位34年,主要做了四件大事。一件是推行“漢法”,也就是進行政治體制改革。成吉思汗建立的大蒙古國,與游牧社會相適應,政治體制簡單,軍民合一,萬戶、千戶、百戶,世襲制,對新征服地區任意掠奪財富。這套制度對農業地區完全不合適。忽必烈管理“漢地”時便從中原招徠各種人才,聽取他們有關管理國家的各種意見。即位以后,他逐步推行中原傳統的政治制度,進行多方面的改革,取得明顯的效果,鞏固了政權,增強了國力。但忽必烈為了自身的利益,實行民族歧視的政策,將全國居民分為四等,即蒙古、色目、漢人、南人,蒙古和色目有許多特權。他的改革是有很大局限的。第二件是滅南宋,實現全國的統一。從至元五年(1268年)起,元朝集中兵力圍攻南宋的軍事重鎮襄樊(今湖北襄陽、樊城)。攻克后便沿漢水入長江,大舉南下。至元十三年(1276年)南宋都城臨安投降。南宋余部仍繼續抗戰。至元十六年(1279年)廣東崖山兩軍海戰,宋軍失敗,結束了南宋的歷史。元朝實現了中國歷史上空前的統一。第三件大事是建造大都城作為首都,這就是今天北京城的前身。第四件事是派軍出征日本和東南亞的一些國家。戰爭的原因多種多樣,但都是非正義的戰爭。對日本、交趾、占城、爪哇都是渡海作戰,對爪哇出兵二萬,對日本出兵十余萬,可知當時航海力量是很強大的。 忽必烈曾立次子真金為太子,但早死。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忽必烈病死,嗣位的是真金之子鐵穆耳,廟號成宗。鐵穆耳繼承忽必烈的政策。世祖、成宗相繼統治的四十余年,是元朝的全盛時期。 三、武宗到順帝時期(1308-1368),約60年。 從武宗起,到順帝止,總共有8位皇帝,他們是:武宗、仁宗、英宗、泰定帝、明宗、文宗、寧宗、順帝。這是元朝由衰敗走向崩潰的時期。元朝的衰落,主要原因有三。 首先是政治混亂。武宗就是利用宮廷政變上臺的。后來英宗被臣下殺死。泰定帝死后大都、上都各立一帝,兵戎相見。明宗被兄弟文宗毒死。政局動蕩嚴重地削弱了中央政府的統治力量。其次是吏治腐敗。元朝官員的任命主要看出身。元朝實行民族歧視的政策,人分四等,重要的官職只能由蒙古人和色目人擔任。在蒙古人和色目人中,又要看門第,貴族和高級軍事將領的子孫處處優先?婆e制度是行之有效的選拔人才制度,但在元朝長期未能實行。后來恢復了,但錄取名額有限,每科只有數十人,對于官僚隊伍的更新起不了多大作用。因此元朝各級政府辦事效率極差,官場賄賂公行,不以為恥。官員欺壓百姓,無所不為。三是自然災害頻繁。 元朝地主和農民之間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銳,吏治腐敗,自然災害頻繁,勞動人民在死亡線上掙扎。政府缺乏應有的對策,各種社會問題愈積愈多。1351年,終于爆發全國性的群眾起義。1368年元朝滅亡。 元朝的歷史是復雜的,有黑暗的一面,但也有光明的一面。元朝為中國歷史帶來不少新的因素,做出了自己獨特的貢獻。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出現了史無前例的大統一局面。元朝結束了長期以來南北分治的格局,其疆域之廣,是中國以前歷史上沒有過的。吐蕃首次正式成為中央政權管轄下的地區?梢哉f,今天中國的版圖,在元代已初步形成。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這是行政管理制度的一大創造,有利于中央對地方的管理。行省制度為明、清兩代沿用,一直至今。 二、民族結構新格局的形成。元代我國的民族結構發生很大變化。一些在歷史上有過影響的古老民族逐漸消失,如黨項、契丹。他們分別融合到其他民族之中。出現了新的民族,主要有蒙古族和回族。此外,在西北甘、青地區形成了若干新民族,有東鄉、土、撒拉、保安、裕固等。邊疆民族內遷,在很多地區出現了民族雜居、互相融合的現象。元代民族結構新格局的形成,對于今天我國民族分布格局有明顯的影響。 三、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空前繁榮。以前中國與歐洲之間的交往,總的來說是間接的。蒙古西征,導致了雙方的直接交往。馬可波羅是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此外還有不少教士來過中國。海上交通興盛,中國與東南亞、印度次大陸、西南亞、東北非洲都有聯系。現存14世紀初的世界地圖《混一疆里歷代國都之圖》,主體是中國和朝鮮半島,還有亞洲許多國家,以及阿拉伯半島、非洲和歐洲。這是已知的中國歷史上出現的第一幅世界地圖。這幅圖是根據元代兩幅地圖合繪而成的,說明元代人們已經具有世界觀念。從一定意義上可以說,元代中外交通興盛為14世紀上半葉的鄭和下西洋奠定了基礎。 四、大都城的建造。金朝的都城中都,在今北京的西南。蒙古取得中都后,改名燕京。大蒙古國的都城是哈剌和林,在蒙古國烏蘭巴托西南。忽必烈受命管理“漢地”,在今內蒙古正藍旗境內建造了開平城,作為他的府邸。登上大汗寶座以后,他在燕京城西北營建新的都城,歷時十年,在至元十三年(1276年)大體落成。忽必烈為新城命名大都,將開平命名為上都。上都是夏都,每年皇帝都要前往上都避暑。這就是元朝的兩都。大都城規模宏偉,在當時世界上首屈一指。朱元璋取代元朝以后,以南京為首都,改大都為北平。但明朝第三代皇帝成祖朱棣即位后改北平為北京,重新定為都城。城市面貌沒有大的改變。清朝繼續以北京為都城。在中國眾多古都中,北京作為都城的時間最長。而北京作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首都,是從元大都開始的。今天的北京城,正是在元大都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13世紀初至60年代,是各種自然災害高發的時期。旱災、蝗災、水災、地震,接連不斷。有的延續數年,波及數省。赤地千里、“人相食”的悲慘現象相繼發生。蒙古草原也出現災荒,數十萬戶牧民被迫遷到內地。由于治理不善,黃河決口的事件增多。至正四年(1354年)五月,黃河在白茅堤(山東曹縣附近)決口,淹沒了今山東、河南、河北、安徽廣大地區,造成了人民生命財產的巨大損失。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370361.html
相關閱讀:蒙古人曾經在十三世紀橫掃世界為何會迅速滅亡?
歷史上真實的丘處機:收到成吉思汗信即萬里朝見
篤哇
蒙哥征宋
元太宗窩闊臺簡介,窩闊臺是怎么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