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野之戰,《史記》中記載,商紂王的軍隊七十萬人臨陣反戈,非常富于戲劇性。但是我們從考古學發現的角度來看,這件事情還有另外一種解說。
商紂王,在殷墟甲骨文中被稱為“帝辛”。關于商紂王的無道,比如酒池肉林,比干剜心之類的演義,大家都非常熟悉?墒菑募坠俏慕鹞膩砜,紂王似乎并不是一個無能的君主。郭沫若早就指出,從甲骨文金文來看,紂王在克商之戰的前20年,幾乎不斷地和東夷南夷(今山東,江蘇,安徽一帶)的叛亂作戰。長期的戰爭讓商國國力虧空,給了位于陜西的周國這個蕞爾小邦以可乘之機。
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牧野之戰中,兩國的用兵策略非常的不一樣。商紂王知道武王攻來的消息,集中了全部的兵力駐守國都。他象往常一樣,把散兵游勇老弱病殘放在軍陣的最前方。他計劃利用人海戰術先消耗掉周國的一部分戰斗力,然后再用自己最精銳的部隊和周人決一死戰。
周國最重要的軍師,就是呂尚,也就是傳說中的姜太公(姜子牙)。姜太公是一個非常老謀深算的戰略家。他曾有一部非常有名的《太公兵法》,據說漢代曾傳到張良的手上。這部兵法在后來亡佚,否則我們必然能從中看見牧野之戰的細節。不過即使是靠后世零星的文字記載,加上秦始皇陵兵馬俑軍陣布局的印證,我們仍然能多少恢復一點姜太公用兵的細節。
姜太公一定刻意琢磨過商紂王用兵的習慣。周人的軍陣形狀,就像是一把長劍,最精銳的部隊,最強的戰斗力被放在劍的尖端。姜太公用長劍最強的鋒去沖擊紂王軍陣前部的散兵游勇。那是一場激烈已極的大戰,陣亡士兵的血流遍了整個牧野,在嚴寒的天氣里都沒有結冰。在周人決死的沖擊之下,紂王的戰略部署顯出了他的失誤。商國軍陣前部士兵是最弱的,他們在武王軍隊的鋒銳進攻之下潰敗,引發了戰局的傾覆。逃散的商國軍隊就像是決堤的滔天洪水,直向商國軍陣后部煙塵滾滾地回卷。萬千的逃兵反戈而亂,烽火燎原,瞬間就成了大勢已去。
再往后的故事,《史記》里記載得很清楚,商紂王戰敗,退到商邑內的鹿臺,用玉璧環繞住自己的身體,點火自焚而死。周武王用箭射紂王,用“輕呂”劍擊刺,用青銅鉞斬下紂王的首級,如此等等,大家都耳熟能詳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377306.html
相關閱讀:姜子牙是什么神?揭秘真實的姜子牙!
太甲
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300年的商朝
夏朝的滅亡 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是因何滅亡的
商朝歷史上最后帝王辛與商滅亡原因